2022北京体育大学运动人体科学考研真题(2022北京体育大学体育单招录取公告)



一、运动时不同类型肌纤维是如何被动员的?

(运动强度与募集原则)

运动单位:一个 α运动神经元和受其支配的肌纤维所组成的最基本的肌肉收缩单位成为运动单位。

肌肉收缩

一、运动时不同类型肌纤维是如何被动员的?
(运动强度与募集原则)
运动单位:一个 α运动神经元和受其支配的肌纤维所组成的最基本的肌肉收缩单位成为运动单位。
肌肉收缩时产生张力的大小与兴奋的肌纤维数目有关。
肌肉收缩时参与的肌纤维数目越多,产生的张力就越大。张力不但与兴奋的运动单位数目有关,而且也与运动神经元传到肌纤维的冲动频率有关。
参与活动的运动单位数目与兴奋频率的结合,称为运动单位动员。
1.在运动中不同类型的肌纤维参与工作的程度依运动强度而定。在以较低的强度运动时,慢肌纤维首先被动员,运动强度较大时,快肌纤维首先被动员。
2.运动单位工作时肌纤维的募集是按照固定顺序募集的,称为有序募集原理即特定肌肉内的运动单位是按照一定方式募集的。
3.大小原则即运动单位的有序募集与运动神经元的大小直接相关。小的运动神经元首先被动员,肌肉收缩时,由于i型运动单位的运动神经元小,首先被动员,随着力量的递增,ⅱ型运动单位才逐渐被动员。


二、简述动力性运动和静力性运动时动脉血压的变化情况。
运动导致动脉血压的收缩压显著增高,不同运动形式动脉血压的舒张压变化情况不同。
一、动力性运动时收缩压明显升高,舒张压的变化相对较小,甚至可能略有下降。
主要原因是动力性运动导致心脏收缩增强,血流速度加快,使血压增高,但同时运动时交感舒血管神经兴奋使外周血管扩张,加之肌肉收缩的推挤加快静脉回流,使动静脉压力差增加,促进了动脉血外流,使得外周阻力相对下降,以上升压和降压两种因素的共同作用使得舒张压变化幅度较小。


三、简述影响运动后过量氧耗的主要原因。
机体的摄氧量由能量代谢率决定,尽管运动结束后多数肌肉已停止活动,由于能量代谢率未恢复到运动前水平,机体的摄氧量也不能立即恢复到运动前水平。这种运动后恢复期机体的耗氧水平高于运动前(或安静状态)耗氧水平的现象称为运动后过量氧耗。
1.体温升高
运动使体温升高,而运动后恢复期体温不可能立即下降到安静水平,肌肉的代谢和肌肉温度仍继续维持在一个较高水平上,经一定时间逐渐恢复。因此,运动后体温较高是运动后耗氧量保持较高水平的重要原因之
2.儿茶酚胺的影响
运动使体内儿茶酚胺增加,运动后恢复期仍保持在较高水平。去甲肾上腺素促进细胞膜上的钠-钾泵活动加强,因而消耗一定的氧。
3.磷酸肌酸的再合成
在运动过程中,磷酸肌酸逐渐减少以致排空,在运动后磷酸肌酸需要再合成。运动后恢复期磷酸肌酸的再合成需要消耗一定氧。
4.ca2+的作用
运动使肌肉细胞内ca2+的浓度增加,运动后恢复细胞内外ca2+的浓度需要一定时间。ca2+有刺激线粒体呼吸的作用,因此ca2+的刺激作用可使运动后的额外耗氧量增加。
5.甲状腺素和肾上腺皮质激素的作用
甲状腺素和肾上腺皮质激素也有加强细胞膜钠-钾泵活动的作用。运动后的一定时间内,体内甲状腺素和肾上腺皮质激素的水平仍然较高,因而刺激钠-钾泵活动加强,消耗一定量的氧。


四、试述运动过程中如何随技术动作的变化而改变呼吸形式,请举例说明。
呼吸的形式、时相、节奏等,必须适应技术动作的变换,必须随运动技术动作而进行自如地调整,这不仅为提高动作的质量、为配合完成高难度技术提供了保障,同时也能推迟疲劳的发生。
1.呼吸形式与技术动作的配合
呼吸的主要形式有胸式呼吸和腹式呼吸。运动时采用何种形式的呼吸,应根据有利于技术动作的运用而又不妨碍正常呼吸为原则,灵活转换。
通常有些技术动作需要胸、肩带部的固定,才能保证造型,那么这时的呼吸形式应转成为腹式呼吸。如体操中的手倒立、肩手倒立、头手倒立、吊环十字悬垂、等这些需胸、肩带部固定的技术动作,采用了腹式呼吸,就会消除身体重心不稳定的影响;而另一些技术动作需要腹部固定的,则要转为胸式呼吸,如上固定或下固定时的屈体静止造型动作、的静止造型动作等,采用胸式呼吸有助于腹部动作的保持和完成。
2.呼吸时相与技术动作的配合
通常非周期性的运动要特别注意呼吸的时相,应以人体关节运动的解剖学特征与技术动作的结构特点为转移。
一般在完成两臂前屈、外展、外旋、扩胸、提肩、展体或反弓动作时,采用吸气比较有利∶在完成两臂后伸、内收、内旋、收胸、塌肩、屈体或团身等动作,,采用呼气比较顺当。如练习,俯卧过程(两臂外展、胸扩展)采用吸气,撑起过程(两臂内收、胸内收)采用呼气。
3.呼吸节奏与技术动作的配合
通常周期性的运动采用富有节奏的、混合型的呼吸,将会使运动更加轻松和协调,更有利于创造出好的运动成绩。如周期性的跑步运动,长跑宜采用2~4个单步一吸气、2~4个单步一呼气的方法进行练习。


五、试述速度素质的生理基础和训练方法。
一、速度素质的生理基础
(1)反应速度的生理学基础
反应速度是指人体对各种刺激产生反应的快慢,如短跑运动员从听到发令到起动的时间等。
人体对刺激的反应,是一种神经反射活动,其结构基础为反射弧。反应速度的快慢主要取决于兴奋通过反射弧所需要的时间(即反应时)的长短。因此,凡能影响反射弧五个环节中任一环节的因素都会影响反应速度。其中包括反射的复杂程度与中枢延搁、中枢神经系统的机能状态和运动条件反射的巩固程度。
(2)动作速度的生理学基础
动作速度是指完成单个动作时间的长短,如排球运动员扣球时的挥臂速度等。动作速度主要是由肌纤维类型的百分组成及其面积、肌肉力量、肌肉组织的兴奋性和运动条件反射的巩固程度等因素所决定的。
(3)位移速度的生理学基础
位移速度是指周期性运动(如跑步和游泳

等)中人体通过一定距离的时间。以跑为例,位移速度主要取决于步长和步频两个变量,而步长和步频又受多种生物学因素的制约。步长主要取决于肌力的大小、肢体的长度以及髋关节的柔韧性;而步频主要取决于大脑皮质运动中枢的灵活性和各中枢间的协调性,以及快肌纤维的百分比及其肥大程度。神经系统的灵活性好,兴奋与抑制转换速度快,是肢体动作迅速交替的前提;而各肌群间协调关系的改善,可以减少因对抗肌群紧张而产生的阻力,有利于更好地发挥速度。所以,在周期性运动项目中,肌肉放松能力的改善也是提高速度的一个重要因素。
此外,速度性练习时间短,主要依靠 atp-cp 系统供能,因此,肌肉中 atp-cp 含量较多是速度素质重要的物质基础。研究发现,通过速度训练,肌肉中 cp 的贮备量随训练水平的提高而增加。
二、 速度素质的训练
(1)提高动作速率的训练
大脑皮质神经过程的灵活性是实现高频率动作的重要因素。为了改善和提高神经过程的灵活性,可采用变换各种信号让练习者迅速作出反应的练习,以及做各种高频率动作的练习,如牵引跑、在转动跑台上跑和顺风跑等借助外力提高动作频率的练习,都可使练习者在不缩短步长的情况下增加步频,提高神经中枢兴奋与抑制快速转换的能力。
(2)发展磷酸原系统供能的能力
速度练习是强度大、时间短的无氧训练,主要依靠 atp-cp系统提供能量,因此,在提高速度的训练中,应着重发展磷酸原系统供能的能力。一般常用的方法是重复训练法,如短跑运动员常采用 10 秒以内的短距离反复疾跑来发展磷酸原系统供能能力。
(3)提高肌肉的放松能力
肌肉的协调放松能力也是影响速度素质提高的一个重要因素。肌肉放松能力的提高不仅可以减少快速收缩时肌肉的阻力,而且有利于atp的再合成,使肌肉收缩速度和力量增加。
(4)发展肌肉力量及关节的柔韧性
力量是速度的基础,对于短距离游泳、短距离径赛、以及所有鞭打动作(如投掷、扣球等),力量(特别是快速力量,即爆发力)是制约速度的关键因素。对短跑运动员来说,腿部力量对增加步长是十分重要的,除负重训练外,可进行一些超等长练习(如连续单腿跳、蛙跳等练习)来发展腿部力量。另外,改善关节柔韧性的练习也有利于速度素质的提高。


六、分析马拉松运动员疲劳产生的特点及原因,应采取什么样的方法、手段进行恢复?
一、疲劳特点及原因
1.马拉松运动员疲劳产生的原因是能源物质耗竭造成的。在长时间运动过程中,产生运动性疲劳的同时常常伴有糖原、高能磷酸物含量下降以及血糖下降。
2.马拉松运动员的疲劳是由于血液中ph值下降,细胞内、外离子平衡破坏以及血浆渗透压改变等因素造成的。
3. 马拉松运动时大量神经冲动传至大脑皮质相应的神经细胞,使之长期兴奋,导致消耗增多,为了避免过度消耗,当消耗到一定程度时便产生了保护性抑制。血糖浓度下降、缺氧、ph值下降、盐分丧失和渗透压升高等也可促使皮质神经细胞工作能力下降,大脑皮质产生保护性抑制,从而促进疲劳的发生和发展。
4.马拉松跑后机体骨骼肌线粒体氧化酶活性提高,脂质过氧化反应增强,导致氧自由基生成增多,从而促进疲劳的产生与发展。
5.马拉松运动大脑皮质细胞中atp水平明显降低、adp浓度上升、adp/atp比值增大,血糖含量减少,y-氨基丁酸、脑干和下丘脑5-羟色胺(5-ht)浓度显著升高,脑氨含量明显增加,琥珀酸脱氢酶活性降低等。这些因素均会降低脑细胞内atp再合成的速率、大脑皮质细胞的兴奋性以及发放神经冲动频率,从而降低中枢神经系统的调节能力和机体的运动能力。
6.马拉松运动可引起细胞内atp含量减少,自由基生成增加,ca2+代谢异常,肌浆网释放和摄取ca2+能力下降等现象,从而引起骨骼肌产生兴奋一收缩脱耦联,导致运动能力下降,产生运动性疲劳。

为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