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大女博士跳楼,悲痛之余,也应该管管研究生和导师的那些事了



2020年9月20日,南京大学一名在读博士跳楼身亡。悲伤消息迅速在互联网上传播发酵。“博士”、“跳楼”又是一个个刺目的字眼,在读博士本应该好好学习,本应该拥有让人羡慕的光环,

2020年9月20日,南京大学一名在读博士跳楼身亡。悲伤消息迅速在互联网上传播发酵。“博士”、“跳楼”又是一个个刺目的字眼,在读博士本应该好好学习,本应该拥有让人羡慕的光环,本应该拥有光明的前途,可是这名博士却选择了用跳楼这种极端的方式来结束自己的生命,多么令人惋惜和心痛!

关于南大博士跳楼背后的原因,传言指出“可能因为学业的压力”,“导师压榨学生”“导师抢夺一作”等等流言四起。这些流言迅速赢得广大硕博士的心理共鸣,赢得硕博士同情的同时,也纷纷指责那些不良的导师,让本已经功利化的研究生和导师的关系更加脆弱,让他们之间的矛盾越来越突出。

是什么导致研究生和导师关系越来越功利化,甚至越来越紧张?这是因为研究生和导师的关系十分微妙,且慢慢开始变味。

研究生和导师的关系 这是历来受到研究生们诟病的话题,关于研究生和导师的关系,有人概括为三种关系:师生关系、同事关系、雇佣关系。师生关系本应该是导师和研究生最本质的关系。导师教育、指导学生,学生努力学习,完成学业,再正常不过了。

但到了硕博士阶段,硕博士的培养模式变成导师从国家、地方政府或者企业中获得科研项目和经费,导师利用这些经费资助,让学生协助其完成这些科研项目,并且利用科研经费给研究生发放补贴。研究生将科研成果汇报给导师,导师将这些成果汇报给基金管理部门完成结题。研究生通过参与研究项目,科研水平和创新能力得到系统的训练和提升,也能完成自己的毕业论文,获得相应的学位而正式“出师”。

导师的科研项目经费少则几十万,多则上百万、上千万。导师要求学生没日没夜地帮助其完成项目,结果研究生却只得到了多则几千块,少则几百块的“工资”。有部分学生开始“眼红”了,甚至部分研究生心生怨恨,我帮导师完成了几百、上千万的课题,却只得到几千块的工资。太气人了,黑心导师压榨学生!

部分学生认为:我同龄的同学朋友,早已经结婚生子,买房买车,走向人生巅峰。我却在这里领着买白菜的工资,干着卖“白粉”的事!心里落差之大,实在是难以接受。

也有部分学生甚至认为导师发表的论文本应该是我的,甚至我应该挂一作。可是导师却不让发表,甚至抢了我的一作!

殊不知,导师提供了优秀的平台供学生学习深造,千载难逢的机会,学生只看到的是自己所谓的“付出”,只想得到高额的回报。没有学校和导师提供的平台,学生连做“学徒”的机会都没有,何来获得硕博士学位?学生对导师布置的科研任务看成是劳动压榨,而不是来自导师的学术指导。对读博期间没拿高薪、比不上同年人而耿耿于怀。科研尚未成功,就已经开始做起致富梦,这样的科研态度怕是会失望的过早。部分导师也丢弃了为人师表、教书育人的本职,也开始纷纷当起“学术商人”,做起了“科研买卖”,对学生疏于指导。最终导致学生认为自己是“打工仔”而不是“学生”,为此而愤愤不平,导师无形之中成为唯项目是图的“商人”,只知捞项目而不知教书育人。学生没有“学徒”的样子,导师没有“师者”的风范。

除了摆不正双方正确的位置和态度之外,部分研究生和导师也有自身问题,这也造成了学生和导师之间的矛盾:

研究生队伍里的“南郭先生” 自从高校扩招以来,给予越来越多的学生进一步深造的机会。但随之而来的却是,高校毕业生数量越来越多,就业压力越来越大。这也就促使了很多就业困难、甚至逃避就业的毕业生开始选择考研、考博。

没有充分估量自己是否具有相应的兴趣爱好、学习能力和科研潜力。仅仅因为逃避就业或者高学历附加的诱惑,就盲目跟风地踏进了读研这座“火坑”。可是研究生教育这座“火坑”,它是无情而现实的,它能煅烧出每个研究生到底是不是“金子”。真金不怕火炼,优秀的研究生在研究生教育阶段经过千锤百炼终于练出真金本色,取得真经。而那些研究生队伍里的“南郭先生”在“火坑”里却是炙烤,难受万分、叫苦不迭。部分学生因为科研压力过大,出现了一些心理健康问题。每当硕博士无法完成毕业的时候,学生往往更是将矛头指向学校和导师,不能毕业就以死相逼,极少数硕博士甚至因毕业无望而选择了自杀,终于酿成了无可挽回的悲剧!

读研有风险,入行需谨慎!读硕博士需要超人的智力和学术能力,也需要吃苦耐劳的毅力。不能仅仅只看到读博的荣耀,也要看到读博的艰辛。更应该明白并不是每个人都适合读硕博士。 欲戴王冠,必承其重。不要盲目跟风读研究生。

9月22日上午,教育部发布《关于加快新时代研究生教育改革的发展意见》指出,研究生教育要严把出口关,加强学风建设,敢于让不合格的学生毕不了业,倒逼学生潜心治学。这更加值得让那些想去读研究生的学生认真思考,自己是否真的适合读研究生。

高校导师队伍里的“地主老财” 由于导师对学生是否毕业有一票否决权,加上导师自身职业发展等种种因素的影响,导致部分导师开始扮演起“学术商人”的角色,忙着拉项目,写基金,拼命让学生帮忙其完成项目来快速“捞钱”。导师成为了学生口中的“老板”,研究生沦为廉价的“打工仔”的角色,甚至部分导师只招不导,对学生采取


“放养”模式,耽误了学生学业,毁了学生的前程。

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师者,道德之父,智慧之母也。作为一名老师,特别是一名高校教师更加应该明白:为师者必须以德为先。显然,目前各个大学招聘老师却是以学历高低和文章多少为先,对老师的师德和人品考察显然靠后,甚至置若罔闻。这让部分师德败坏的老师混迹在导师队伍,对学生的欺压盘剥有恃无恐,学生也只是敢怒不敢言,这无形之中加剧他们的矛盾!

对导师权力的约束显然也是解决师生矛盾的方法之一,对研究生建立淘汰制度的同时,高校也应该建立相应的导师淘汰制度。尤其是对那些不具备科研创新实力,那些忙于拉项目写基金而忽略指导学生的导师形成约束和监督。甚至把那些“不务正业”的导师直接清退出教师队伍。让端正的学术清风涤除学术界里商业铜臭气和污浊之气,让学术之风回归科研本源上来!

只有纠正研究生和导师这种“畸形”关系,让科研回归本源,才能让硕博士培养回归本源,才能培养出更多、更优质的硕博士,而他们才是国家未来科技发展的中流


砥柱,动力源泉!

为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