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看待人大考研零分事件——法理、人情与教训



近日关于中国人民大学法律(非法学)考研复试零分事件在网上引发热议,人大的处罚有些“史无前例”,一石激起千层浪,有人觉得学校处罚过于严重,这些学霸考生真得太可惜了,也有人认为举

近日关于中国人民大学法律(非法学)考研复试零分事件在网上引发热议,人大的处罚有些“史无前例”,一石激起千层浪,有人觉得学校处罚过于严重,这些学霸考生真得太可惜了,也有人认为举报者太不厚道,有点卑鄙。如何看待这次零分事件,对于这些零分考生和举报者,笔者想谈谈自己的想法。

一、法理

这些考生冤吗?笔者认为虽然可惜却一点也不冤。

4月7日,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在其官网上公布了2021年法律硕士考研复试成绩,在这份成绩单中有22人复试成绩计为0分,其中包括初试415分并列第一的学霸,其余的390多分、380多分,即使最低分也超过国家线60多分,这种不正常的情况在考研史上几乎从来没出现过。

4月9日,人大法学院发布公告给出了官方回应,指出复试成绩为0的同学是因为其在该专业复试尚结束时在微信群中分享了自己的复试内容,存在实质性透露考试内容的违规行为,因此根据相关规定取消其复试相应科目考试成绩,给予计零分处理。

很多参加研究生考试的同学认为学校处罚太重了,纷纷为这些同学鸣不平。是啊,从小学到大学,身经百战的我们在每次考完试离开考场后,都会对对答案、交流交流、吐吐槽、调节调节心情,而一起参加考试的,在一个考研群里,一般都是感同身受的“战友”,分享一下觉得很自然没什么。但是这一次分享,却摊上了大事,直接耽误了考研的前途。




这些同学真得很可惜,但是冤吗?不冤。《中国人民大学2021年硕士研究生复试考场规则》明确规定:“考生在复试期间不得录屏录音录像,考后不得向他人透漏招生考试内容,不得将试卷、答卷各考试内容以任何方式(微信等)转发新属或他人。”在考试前,每个考生都签署了诚信复试承诺书,郑重承诺保证复试过程不录音录像,不保存和传播复试有关内容。

显然,这些同学违反了这些考场规定以及自己的承诺。其中需要注意的一点就是:在该专业复试尚未结束期间,泄露的题目可能被其他同学利用,而导致实质性泄题,影响复试的公平公正。这跟我们平常考完试出来考场后再交流吐槽是有实质性区别的,所以针对有些网友所说的考生自行建立的交流群交流考试感想而已的说法是不正确的。因此,不论这些同学透漏的题目是否真的为他人利用,仅仅是违规,就破坏了考试的公平性,就会被追责。

而且,参加这次考试的同学考的法律专业,他们也看了不少法学相关的专业书籍,法律条文也比一般人更加熟悉,却“知法犯法”实属不该。这些同学以后从事的职业也大部分与法律相关,可能成为一名法官、检察官或一名律师,无论哪种都是这个社会上最应该为公平发声的人,而这次违规他们却成了破坏公平的人。违背自身承诺、忽视契约精神,如果今后他们走上法律工作岗位,会不会为了自身利益而破坏公平,会不会真心实意地维护法律的尊严,为他人伸张正义?

所以,这些学霸考生一路过五关斩六将,高分杀进人大复试,却因一时的“失误”耽误了自己的考研前途,违规在先,实属不冤枉。规则就是规则,规则面前无侥幸,真正是可惜却不可怜。

二、人情

法理之外,咱们再说说人情。《情况说明》中指出“3月31日下午”就“收到邮件反映”,在考生自行组建的“21人大非法本法硕统分群”中泄露复试题目。即人大法学院确认了此次事件是有人举报,那么是何人举报,目的何在,又是何人受益呢?

大家知道,举报即检举报告,本是针对发现处理非法行为或者掩盖非法利益而设立。此次事件中,如果举报人出于尊重考场规则、维护公平竞争、不夹杂个人私利而举报,那么这种行为是值得肯定的。如果举报人怀有主观恶意,为排除竞争对手、减少竞争压力而施行的手段并从中获利,那么取得的该利益是否还有合法性呢?

根据人大法学院《情况说明》,此次复试3月28、29日进行,这些违规的高分考生可能就是第一天即28日参加复试,分享经验在29日复试结束之前,30日公布复试成绩,31日下午被人举报。大家想一下,举报的人是出于公心维护公平规则,还是出于私利剪除竞争对手呢?

这22名高分考生考完之后或疏忽大意或出于善意分享的主观心理,他们已经考完了,并无作弊的目的,也并没有从中获利,而举报者则不怀好意利用规则漏洞谋求私利(竞争者出局,自身获利),其主观上更具恶意。所以有的老师就讲:“这几个违规的学生我不想要,因为他没有基本的规则意识。举报的孩子我也不想要,因为品性不好。” 这样的人将来从事法律工作,当律师代理案件会从公平正义出发去维护法律的尊严吗,时时考虑的都是自身利益吧?

三、教训

仔细回味一下这件事,有点令人不寒而栗,在同学群、考研群里交流分享经验,有些人没有防备心,很可能被别有用心的人的利用了,这种人前脚拿到了经验,后脚就举报,从而除去最有竞争力的对手。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你对别人好、对别人信任,他却可能会利用你的善良和对他的信任来伤害你,目的就是自身利益最大化,这不可怕吗?久而久之,你还会相信人心吗?从大的方面来说,这社会人与人之间的信任度会越来越低。我们经常强调诚信,做人要诚信,做生意要诚信,参加考试要签诚信承诺书,其实有时候最强调的东西不就是我们这个社会最缺乏的吗?

其实这样的事情在社会上已经很多了,只不过这次以考研复试的形式出现而已。在僧多粥少、高强度的竞争体制之下,人为了自己的利益向别人泼脏水、拉别人下水,这样的事比比皆是,屡见不鲜,当然前提是要抓住别人的把柄或软肋。所以这次透漏题目的同学不论有心无意都有错在先,不能完全怪别人,就算是不守规则而接受了“社会的毒打”吧。人大法学院这次没有往后顺延而补录,想必也是考虑到了多重因素。所以说“害人之心不可有,防人之心不可无”,不论职场、官场、社交场合(包括各种微信群),切忌交浅言深,你不知道谁在暗处盯上你,一个截图就能让你百口莫辩,身陷旋涡。

所以,通过人大零分事件,可以得出的教训就是尊重规则,谨言慎行。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

为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