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少康中国文学理论批评史教程(修订本)考研真题题库!



??张少康中国文学理论批评史教程(修订本)考研真题题库!

参考资料:张少康《中国文学理论批评史教程》(修订本)配套题库【考研真题精选+章节题库】

张少康中国文学理论批评史教程(修

??张少康中国文学理论批评史教程(修订本)考研真题题库!

参考资料:张少康《中国文学理论批评史教程》(修订本)配套题库【考研真题精选+章节题库】

张少康中国文学理论批评史教程(修订本)考研真题题库部分摘录:

温柔敦厚。[北京大学2010年研]

【答案】(1)出处及含义“温柔敦厚“出自《礼记·经解》篇:“孔子曰:入其国,其教可之也。其为人也温柔敦厚,《诗》教也…….其为人也,温柔敦厚而不愚,则深于《诗》者也”。“温柔敦厚“原意指人的性格温和宽厚,这里借指诗歌对当前政治的讽刺和批评,不能过火,必须符合礼义。

(2)内涵及后世学者的理解①温柔敦厚”的内涵“温柔敦厚“最初主要介绍的是孔子的;诗教观,也是汉代儒家对孔子文艺思想的一种概括。唐代孔颖达《礼记正义》对此解释说:“诗依违讽谏,不指切事倩,故云温柔敦厚是诗教也。“这是就诗歌讽速的特点来说的,体现了对作者写作态度的要求。同时,《礼记正义》又说:“此一经以《诗》化民,虽用敦厚,能以义节之。欲使民虽敦厚不至于愚,则是在上深达于《诗》之义理,能以《诗》教民也。”这是就诗歌的社会作用来说的,既需要运用温柔敦厚的原则,同时也必须以礼义进行规范。②后世学者对它的理解“温柔敦厚“说除了伦理原则的意义外,在后世有时也被引申为艺术原则,例如况周颐《蕙风词话》所提出的“柔厚说,就是关于词的艺术原则的要求。词论中的“柔厚”说要求词在艺术表现上要蕴藉含蓄,微婉委曲;内容上要深郁厚笃,既不叫嚣乖张,又不浅显直露。

简述司马迁的文学思想。[北京师范大学2012年研]

【答案】司马迁在《报任安书》中说:“《诗》三百,大抵圣贤发愤之所为作也。“司马迁通过分析历史上许多伟大人物的事迹和作品揭示了一个真理:在中国古代文学史上,真正伟大的作品,大都是作家坚持自己的进步理想或正确的政治主张,在遭到反动势力迫害后,坚持斗争、发愤著书的产物。他将古人著书与他们的政治、社会生活中的遭遇、心情相联系,归结到“皆意有所郁结,不得通其道提出著名的文学思想“发愤著书“说。

(1)作家创作的心理动力“发愤著书”说揭示了“愤”是作家创作的心理动力。作者的崇高志向与抱负不能施之于事业,没有在现实中实现,这才借“述往事,思来者”的创作进行寄托。作家的“愤而著书,创作动力在于内心的“愤”情。这种动力具有极大的心理能量,因为“愤”常常是由于作家强烈的愿望受压抑而产生的。

(2)较高的品味和质量以“愤”为创作动力,其作品具有较高的品味和质量,可以“成一家之言”。“发愤著书“者都是精神生命的强者,他们有着美好正义的社会理想和社会责任心,代表着社会进步力量,又常常与环境中强大的反动势力发生尖锐的冲突,但他们人格高尚,意志坚定,不向恶势力屈服。他们对人生痛苦和生命真谛有着更深的体验,他们的“愤”不仅仅是一己私情,而蕴含着积极进步的社会内容和强烈的正义精神。因此,他们以此“愤”情作为创作动力,其作品也必然具有积极进步的思想内容。

(3)独特的美学品格“发愤著书”说具有不同于儒家“温柔敦厚”说、“中和“之美说的美学品格。作家“发愤著书”,包含着对社会进步理想的强烈渴求和对反动势力的极度愤恨,“发愤”之作与温柔敦厚”“主文谲谏“之作格格不入,而具有强烈的批判精神,对读者具有巨大的激励作用和鼓舞力量。“发愤著书说对后来韩愈的“不平则鸣说、欧阳修的“诗穷而后工“说都有很大影响。

神与物游[中国传媒大学2013年研]

【答案】神与物游出自刘勰《文心雕龙·神思》篇,主要内容是描述作家创作过程中艺术构思这个过程。神与物游是指精神与外物相接触,不是仅仅眼睛看到,口鼻尝到、嗅到,而是要深入物的肌理,用极自由的、无坚不摧的精神去接触外物,探求到隐藏在外表之下的


真理。这里的“物“是指存在于想象之中的事物的表象,而非外境之实物。“神与物游就是作家的思维超越时空界限,将古今虚实的事物进行艺术构思的形象表达。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张少康中国文学理论批评史教程(修订本)考研真题题库!

简述严羽《沧浪诗话》的第一义说。[北京大学2011年研]

【答案】(1)第一义说的含义严羽认为对诗家三昧的领会,各人有程度深浅的差别,诗歌创作实践方面也有水平高下之区分,因而悟也有透彻之悟和一知半解之悟的不同。诗家之悟是与学习前人作品有关系的,前人作品则又有第一义与第二义之别,第一义之作是指那些艺术水平最高、体现诗歌的美学特征最为突出的优秀作品,第二义之作是指那些总体水平不错,但有明显毛病,不堪为学者之榜样,故非学诗之正门大道的作品。由第一义之作悟入,称为第一义之悟;由第二义之作悟入,则称为第二义之悟。由第一义悟入,可以达到透彻之悟,从这个意义上讲,第一义之悟与透彻之悟是一致的。但是第一义之悟也可以是一知半解之悟,这是和学诗者本人的悟性有密切关系的。不过,由第一义悟入即使达不到透彻之悟,终究比第二义之悟要好,不会走入邪门歪道,“虽学之不至,亦不失正路”。如果从第二义悟入,则因为“路头一差”,就要“愈骛愈远”,不但达不到透彻之悟,甚至连一知半解之悟也不一定能达到,可能会变成“野狐外道。

(2)第一义说的重要性严羽的“第一义“是指优秀诗歌的客观标准,“悟是艺术思维的领悟能力,“悟的对象是第一义的诗歌。严羽强调第一义之悟的重要性,对诗歌艺术高水平的鉴赏能力,要靠认真学习优秀诗人作品来培养,必须“熟参”第一义之作,方能有“真识”。因此初学诗时“入门须正,立志须高”,这一点非常重要,如不从第一义悟入,就会有“下劣诗魔入其肺腑之间”,乃至“愈骛愈远”,如能以“汉魏晋盛唐为师”,则“久之自然悟入”,这称为“直截根源”,也就是“顿门”。这样的悟才是“透彻之悟,而不是“一知半解之悟”。所以,严羽的诗禅说比他以前各家之诗禅说,在理论上要深刻得多,系统得多。

解释下列句子心画心声总失真,文章宁复见为人。[北京师范大学2013年研]

【答案】这句话出自元好问的《论诗三十首》。意思是在心里想象的东西表达出来总觉得有所欠缺,不如在心中的图画、声音那么完美。文章也一样,要准确、传神的表达出自己的内心意图也是件不容易的事。写出千古高情《闲居赋》的潘安,实际上,却是个馅媚的小人,马屁拍得非常出格,甚至会在路边拜倒在权贵贾谧的车尘之下。其实质是文未必如其人。

因文生事[北京师范大学2010年研]

【答案】因文生事是金圣叹小说评点的理论术语。他在《读第五才子书法》中说:“因文生事……只是顺着笔性去,削高补低都由我。”即在小说的创作中,并不需要依循实录史实的原则,而只需要按照文学成规与审美规律的要求,对素材进行艺术加工处理,其增删补减完全可以由作者依据自己主观审美感受和读者的审美需要来决定。金圣叹的“因文生事“说,确立了小说叙事的审美特质。尤其是他把“生事提到小说创作的原则的高度,这对于作家在创作中自觉地冲破传统的习见,大胆虚构,充分发挥其艺术审美功能,打出了理论旗帜。

如何理解明清曲学家所说的“本色”?[首都师范大学2011年研]

【答案】“本色“即原色,是指事物的本来面目。刘翻在《文心雕龙·通变》将本色引进文学批评领域。宋人将本色用于评论诗词,如陈师道《后山诗话》:“退之为文为诗,子瞻以诗为词,如教坊雷大使之舞,虽极天下之工,要非本色。“宋末张炎把本色作为论词的术语使用。元人论曲,并没有使用本色一词。曲学理论研究到明代开始进入鼎盛。明清曲学家所说的“本色”,应从以下两个方面加以理解:

(1)“本色“说提出的背景明代的“本色说是因反对明中叶“以时文为商曲的形式主义不良倾向而提出的。古代曲论家们笔下的本色,其具体含义并不相等,主要有四个方面:①戏曲语言方面。曲作质朴自然,通俗明朗,不用华丽辞藻,受众易于接受。其指称具体对象,兼指曲词和宾白。此词论以徐复祚和王骥德为代表。②曲作风格方面。曲作风格简淡、蕴藉,刚健豪宕;曲词清丽流畅,不落襄臼。此词论以何良俊为代表。③依腔守律方面。曲作在韵律方面要合度依腔,严守音律。主此说的曲论家们主要有徐复祚等人。④元剧风格方面。元北曲多为明清曲家的典范,效法元北曲而能登堂入室或得其仿佛者就是元曲本色。持此种观点有沈德符等人。

(2)对“本色”的理解曲学家对本色理解的不一致,导致他们就某一作品是否是“本色“之作很难统一。“本色“本是审美主体的自我感觉,故对具体作品的评价产生歧义是很正常的。评价作品是否是“本色”,应该首先就其整体风格而言,而不应该首先只拈出某段曲词作为代表便定下结论。总体而言,“本色“在明代曲学家的著作中大量出现,而清代曲学家们承其衣钵,使得本色成为曲学理论中最为流行的术语之一。

指出以下两段话的出处并解释其含义。

古人作文一篇,定有一篇之主脑。主脑非他,即作者立言之本意也。传奇亦然。一本戏中,有无数人名,究竟俱属陪宾;原其初心,止为一人而设。即此一人之身,自始至终,离、合、悲、欢,中具无限情由、无穷关目,究竟俱属衍文;原其初心,又止为一事而设。此一人一事,即作传奇之主脑也。[首都师范大学2010年研]

【答案】

(1)出处

这段话出自李渔的《闲情偶寄》。

(2)含义

李渔认为戏曲创作要“立主脑”,作传奇的初心,只为“一人一事而作。此“一人一事,即作传奇之主脑也”。主题是通过具体的题材来体现的,要通过剧中的主要人物和主要事件来展示。“立主脑就是要求戏剧创作必须有明确的中心思想和体现这个中心思想的主要人物和主要事件,而其他的人物和事件则是围绕着主要人物和主要事件而展开的。这体现“作者立言本意的“一人一事集中反映了剧本的主要矛盾和冲突。一部戏剧作品必须突出主要人物、主要事件和主要矛盾冲突,必须要围绕一个中心展开,不能头绪太多太复杂。一部戏剧一般应该只有一个主要的矛盾冲突,其他次要矛盾冲突要为突出主要矛盾冲突服务,不能喧宾夺主,因此要尽可能减少不必要的人物和事件。

>>>本文为节选>>>相关资料均载于攻关学习网>>>每年更新!

为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