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轮车夫破格成复旦大学研究生,他的国学知识,远比专家还要高深蔡...(三轮车夫破格成复旦大学研究生)



2009年,38岁的三轮车夫蔡伟被复旦大学破格录取为中国古典文献学博士,师从著名古文字专家刘钊。

消息一出,便引发了社会上的众多关注和议论。

一方面,人


2009年,38岁的三轮车夫蔡伟被复旦大学破格录取为中国古典文献学博士,师从著名古文字专家刘钊。
消息一出,便引发了社会上的众多关注和议论。
一方面,人们为刘钊和复旦大学不拘一格降人才的做法叫好。
另一方面,人们也被只有高中学历的蔡伟,通过不断学习,改变命运的故事感动。
生活,并不是我们无法改变的所谓宿命,它可以变好,也可以变得更坏,要看我们选择如何度过。


1972年,蔡伟出生于辽宁锦州的一个普通家庭。
那是一个精神匮乏的年代,放学后,一般的孩子都是玩弹弓、打水漂,蔡伟五六岁时,最喜欢的却是读书,还是读古文书,一年能读两三百本,是附近老人眼里的“怪小孩”。
对于蔡伟的这个爱好,他的父母是放任不管的,一个爱读书小孩,是多少父母求之不得的啊,总比在外面淘气闯祸强。
可其实在学校里,蔡伟的书读得却不好。
他花了大量的时间在古文书上,这就导致了他偏科严重——语文很好,可其他科目的分数却没法看。
1991年,高考成绩公布,毫无疑问,蔡伟落榜了。
“我不想上学了。”
或许是体恤家里的经济状况,或许是不想再把时间花在不喜欢的科目上了,19岁的蔡伟向父母表明了自己的想法,去打工。
高中毕业的蔡伟走进社会,可以让他做的事情并不多,最后,他成为一家胶管厂的工人,而且一干就是3年。
流水线上的工作枯燥,又辛苦。但如果和其他人一样,下班就累得不想动了,那他就不是那个“怪小孩”蔡伟了。

工作之余,蔡伟总是拿起古文书研读,即使上工的时候也不断琢磨,生活虽苦,他却也乐在其中。
然而,由于工厂效益连年下跌,1994年,在新一份下岗名单中,蔡伟看到了自己的名字。
因为除了胶管厂的工作,蔡伟什么都不会做。
没有办法,他在路边摆起了小摊,挣得不多,也不稳定,有时候买完吃的,交完房租,一个子儿都剩不下。但这却让他更开心了。
比起在流水线上做工,小摊的生活也太自由了,蔡伟也不考虑卖了多少这样的kpi问题,也就不像其他摊主那样费力吆喝,有人买就应付一下,其他时候都沉迷读书。
时间长了,锦州城里很多人都知道有这么一个不卖东西之货,专读南北之书的小摊主,当年的“怪小孩”长成了“怪小伙”。
但摆摊的收益实在太少,蔡伟喜欢的古书又不便宜,在21世纪初,一本完整的古书要卖大几百,甚至上千元。
没有办法,他就去图书馆里抄书来读,十几年下去,他已经抄了几十箱古书了。
随着互联网的普及,2003年,蔡伟拥有了自己的电脑。
互联网的伟大在于它把人们联结到一起,当蔡伟第一次在论坛上发表自己对古文的看法,第一次收获别人的认可,第一次认识有相同爱好的人时,他高兴极了,很多古文爱好者也都记住了“抱小”这个名字,其中也包括了蔡伟日后的贵人——裘锡圭。
人贵在自立,蔡伟虽然没有继续上学,但从未停止学习,才能在一个领域里有所成绩。

本来以为这样的日子会一直持续下去,总是默默支持蔡伟的妻子倒下了。
为了赚钱给妻子治病,蔡伟在别人的建议下去蹬三轮车,挣得确实比摆摊多,但也花去了蔡伟更多的时间,“抱小”在古文论坛上一度销声匿迹。

这件事后来被裘锡圭知道了,裘锡圭是复旦大学研究古文字的专家,一直很欣赏蔡伟,还与蔡伟有书信往来,反过来,蔡伟也因为裘锡圭的一句“不计功利,刻苦潜修,十分钦佩”,而更坚定自己学习的信念。
彼时,复旦大学正在组织编撰《长沙马王堆汉墓简帛集成》,裘锡圭便推荐蔡伟来参与编撰工作。
3000一个月的工资,还包食宿,比起蹬三轮不知道要高到哪里去,还有更多的时间研究古文,这对蔡伟来说是梦寐以求的机会。
收到消息后,他便兴致勃勃地买了车票来到,
学术生活简单又平淡,对于没有读过大学的蔡伟来说充满吸引。
他很快适应了这样的生活,工作的一年里,凭借多年的自学积累,他也为项目组做出了很多的贡献。
项目完成的那一天终于到了,蔡伟舍不得学校的生活,复旦的教授们也舍不得他,出于惜才,他们想出一个办法——让蔡伟来读博。
他们联名给教育部上书,请求将蔡伟破格录取,进入复旦读博。如果成功,蔡伟会是百年复旦第一个高中学历的博士生。
但在此之前,他还需要完成本硕差的课程,以及证明自己有硕士生的学力。
这可难倒严重偏科的蔡伟了,如果能学会,当年会考不上大学?
针对蔡伟的情况,复旦的教授们给他一路照顾,先是免修了许多门功课,对于蔡伟最头疼的外语,教授们给出了改学日语的建议,还请专人来辅导他。
终于,在众人的努力下,2009年,蔡伟拿到了复旦大学刘钊老师的博士录取通知书。

蔡伟的经历让人想到一句话:人一定要有梦想,万一成功了呢。
梦想固然重要,能一直坚持却更加可贵。

博士的6年很快就过去了,蔡伟面临着一个很多应届生都会碰到的现实问题:找不到工作。
按理说,名校博士的蔡伟,应该是很多用人单位疯抢的对象,但要知道,蔡伟毕业那年已经43岁了,并且在注重第一学历的求职市场,没有第一的蔡伟遭到了嫌弃。
不过还好,贵州安顺学院也有不拘一格,喜欢蔡伟这样的偏才的人,蔡伟人生的下一站,就来到了安顺学院,教学生语文、古汉语和书法。
授课之余,他还在图书馆负责编写图书馆收藏的古籍书。
在贵州安顺学院的十几年里,他保持着读博时那样简单的生活——读书,写文章,上课。
他推崇慢工出细活的理念,一年只有一两篇文章,但每篇文章都至少解决一个学术上的问题。
或许是学习古文太久了,蔡伟把自己活得也像古文一样,低调。
破格录取复旦这件事给他带来了巨大的关注,他本可以借着这股热度,获得更好的物质生活,但他还是一心钻

研到古文研究上,甚至为了不被打扰,换了手机号。
“古代典籍本来就冷僻偏窄,既然不为大众熟知,也没必要总是让人知道。”对此,蔡伟笑了笑说。
外界的繁华,都是过眼云烟。
只要能够找到自己独特的地方,并且坚持不懈,每个人都能成为不平庸的人。蔡伟便是这样的人,几十年如一日,做自己所爱的事,并且做到了极致,才换来他今天的成就。
文|尹天仇
编辑|毛毛雨


为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