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工程中国法制史第2版考研真题精选



1、质料阐发题
1酒泉庞洧母者,赵氏之女也,字娥。父为同县人所杀,而娥兄弟三人,时俱病物故,仇乃喜而自贺,觉得莫己报也。娥阴怀感愤,乃潜备兵器,常帷车以候对头。十余年不克不及得。

1、质料阐发题
1酒泉庞洧母者,赵氏之女也,字娥。父为同县人所杀,而娥兄弟三人,时俱病物故,仇乃喜而自贺,觉得莫己报也。娥阴怀感愤,乃潜备兵器,常帷车以候对头。十余年不克不及得。后遇于都亭,刺杀之。因诣县自首。曰:“父仇已报,请就刑戮。”禄福长尹嘉义之,解印绶欲与俱亡。娥不愿去。曰:“怨塞身故,妾之明分;结罪理狱,君之常理。何敢苟生,以枉公法!”后遇赦得免。州郡表其闾。太常张奂嘉叹,以束帛礼之。
——《后汉书·列女传》
请应用中法律王法公法制史的常识和理论,阐发上述质料并答复以下问题:[2013年法硕(法学)真题]
(1)赵娥的举动是何性子?依汉律,对此举动理当若何处置?
(2)赵娥报仇后到县衙自首。汉承秦制,秦代关于自首的划定若何?唐代又是若何对自首加以完美的?
(3)该案反应出中国古代怎么的礼制瓜葛?
【谜底】
(1)赵娥的举动是为报父仇的成心杀人举动。此举动在汉朝应以杀人罪判处极刑。
(2)秦代称自首为“自出”,对自首者处刑


从轻。唐律划定,对付自首者,减免科罚。唐律对自首轨制的完美重要体如今:
①处断原则
a.通常犯法未被密告而自首的,免其罪;因轻罪被密告而自首其重罪的,免其重罪。
b.是以罪被审而另言别罪的,免其别罪。
c.自首不真实或不完全的,依照其所隐瞒的恶行和情节处刑,可是理当处极刑的,弛刑一等。
d.晓得别人将要密告,或同伙亡叛将要密告而自首的,弛刑二等。
e.亡叛的虽未自首,可是可以或


许返回当初亡叛的地方的,减罪二等。
②不合用自首的情景:危险别人;不克不及返还原物;无公牍过关;强奸;擅自研习天文。
③阐明的问题及意义
a.唐律划定了合用自首的分歧情景,明白了组成自首的法定前提,表白了唐代科罪量刑原则的重大成长。
b.唐律有关自首划定的立法目标在于巩固封建统治,以到达长治久安之意愿。
c.唐律有关自首也不合用减免科罚的破例性划定表现了对犯法后果没法挽回类型的犯法的特别庇护。
(3)礼制连系是中国传统法令的典范特性。“出礼而入刑”,表现了礼制之间的互补瓜葛。儒家伦理主意孝道,杀父之仇令人切齿。本案中,环抱赵娥的杀人举动,伦理认同而法令重办,表现了在处置为报父仇杀人问题上的情、理、法之间的冲突。在今后各朝中,此类举动常常因统治者倡导孝道而遭到宽宥。

2贞观五年,河内助李好德坐妖言坐牢,大理丞张蕴古以为宜德病狂瞀,法不妥坐。治书侍御史权万纪劾蕴古相州人,好德兄厚德方为相州刺史,故蕴古奏不以实。太宗怒,遽斩蕴古,既而大悔,因诏“极刑虽令即决,皆三覆(复)奏”。久之,谓群臣曰:“死者不成复活。昔王世充杀郑颋而犹能悔,近有府史取赇未几,朕杀之,是思之不审也。决囚虽三覆奏,而瞬息之间,何暇思考?自今宜二日五覆奏。……”
——《新唐书·刑法志》
请连系上述质料,应用中法律王法公法制史的相干常识,答复如下问题:[2018年法硕(不法学)真题]
(1)唐太宗履行极刑三复奏、五复奏的缘由是甚么?
(2)极刑复奏轨制的汗青渊源是甚么?
(3)确立极刑复奏轨制的意义安在?
【谜底】
(1)唐太宗履行极刑三复奏、五复奏的缘由包含如下几点:
①“德本刑用”的立法引导思惟。《唐律疏议·名例》明白提出,德礼为政教之本,科罚为政教之用,犹昏晓阳秋相须而成者也。集中表现了初唐法制引导思惟的根基精力,既强调节理国度必需兼有德礼和科罚,犹如一天当中有早、晚,一年当中有四时,缺一不成。又夸大德礼和科罚在施行政教中的瓜葛是“德本”“刑用”。“德礼为政教之本,科罚为政教之用”


表示为贞观君臣明法慎刑、以宽仁治全国的民本主义思惟,形成为了融礼、法为一体,互相为用的治国引导目标。
②唐太宗的小我缘由和感悟,因错杀张蕴古而懊悔,认为“性命至重,一死不成再生”,是以谨慎看待极刑,履行三复奏。后太宗认为履行三复奏时候仓皇,难以斟酌充实,故又履行五复奏。
(2)极刑复奏轨制的汗青渊源为:从汉代起头,一些首要案件的极刑裁决都要颠末天子的核准才可履行,即所谓报囚。魏晋南北朝时代,极刑复奏复核步伐确立,即极刑须陈述朝廷,经天子核准方准履行。隋朝时,极刑复奏轨制趋于完整,加倍精密。至唐代,极刑复奏轨制已趋于完美,唐太宗为防止错杀,又将行刑前的“三复奏”更改成“五复奏”。即决前一天两复奏,决日当天三复奏。
(3)极刑复核复奏轨制是中国古代刑事审讯中的首要轨制,是“慎刑思惟”在立法与司法上的表现。极刑复奏轨制简直立,一方面标榜慎刑,另外一方面也使天子加倍安稳地把握最高审讯权。

世事洞明皆学问,情面练达即文章。——曹雪芹

为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