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5年北京大学中国史考研真题,历史学考研网



1、名词诠释5*10

1.续资治通鉴长编

李焘(1115~1184)仿司马光着《资治通鉴》方式,记北宋九朝一百六十八年龄﹐命名《续资治通鉴长编》。于正史、实录、政书以外,凡家录、野记,广

1、名词诠释5*10

1.续资治通鉴长编

李焘(1115~1184)仿司马光着《资治通鉴》方式,记北宋九朝一百六十八年龄﹐命名《续资治通鉴长编》。于正史、实录、政书以外,凡家录、野记,广征博采,校其同异,订其疑误,考据详慎,多有根据。作者本着“宁失于繁、无失于略”的原则,凡记录分歧者,则两存是说,时附己见,以注文标出,与《通鉴考异》相类。中国古代私人著述中卷帙最大的断代纪年史。本来九百八十卷,今存五百二十卷。《长编》记叙详赡、史料丰硕,为钻研辽、宋、西夏等史的根基史籍之一。

2.井田制

西周时代风行的地皮轨制。井田的疆理,通常为以每方块为一百亩(约合今31亩),作为一个耕耘的单元,称为一田,是那时一个劳力所能耕作的尺度。纵横相连的九田合为一井,面积约为一平方里。十井称为一成,百井称为一同。在井田制下,卿医生如下的贵族所分得的地步,不经王室或公室的特许,是不得随便交易让渡的,这就是“田里不鬻”,因此称为“公田”。西周晚期今后,跟着私田的呈现,井田制逐步败落。

3.限民名田

限定私家占据地皮的数额的主意。汉武帝时,地皮兼并不是常紧张,大田主和泛博农夫间的阶层抵牾极其锋利,为巩固封建统治,安宁社会秩序,董仲舒提出限地主张。他认为秦自商鞅变法以来,因为地皮容许自由交易,田主和权要贵族垄断了山林川泽之利,加以财务钱粮太重,赃官贪吏的剥削暴虐,导致“穷户常衣牛马之衣,而食大彘之食。重以贪暴之吏,刑戮妄加,民愁亡聊,亡逃山林,转为响马,赭衣半道,断狱岁以万万数。”而对此状态,他主意限定私家占据地皮的最高数额,即“限民名田”。但董仲舒并未阐明限田的亩数和详细履行的法子,只是夸大理当限定私家占田(“名田”)。以是,董仲舒此主意,并未付之履行。

4.葵丘之会

公元前651年齐国为确立霸主职位地方而举办的会盟。公元前651年,齐桓公在葵丘大会诸侯,加入会盟的有齐、鲁、宋、卫、郑、许、曹等国的国君,周皇帝也派代表加入。盟约声名:“凡我联盟之人,既盟以后,言归于好。”还划定联盟诸国不要乱筑河堤,不要囤积食粮,不要擅以田邑封给他人而不陈述皇帝。葵丘之盟使齐桓公成为华夏的首位霸主。

5.庆历新政

北宋仁宗庆积年间的政治鼎新。宋初以来,大田主吞并地皮日趋激烈,景佑今后,宋夏战役暴发,加以契丹渝盟,军费与岁币增长,农夫包袱加剧。庆用时,各地陆续产生农夫起义。统治阶层部门人士为降服危机,接踵提出鼎新定见。庆历三年(1043)八月,范仲淹任参知政事,富弼为枢密副使。玄月,他们提出十项鼎新方案:明黜陟,抑荣幸,精贡举,择官长,均公田,厚农桑,修军备,减徭役,覃恩信,重号令。疏上,大部都被仁宗采用,颁行天下,号称“新政”。但因新政@限%3853z%定大权%Yg18k%要大田%397H3%主@特权,履行时碰到强烈否决,不久即罢。

6.元和郡县图志

唐朝地舆总志。李吉甫撰。成书于元和八年(813年),故以那时年号为称。原有图和志共四十卷,又《目次》二卷,总四十二卷。以贞观十三年(639年)计划的十道为大纲,共同那时的四十七镇,每镇一图一志,分镇记录府、州与属县的品级、户、乡的数量,开元、元和的贡赋,和沿革、山水、盐铁、垦田、军事举措措施、戎马配备等项。图佚于北宋,故宋人改称《元和郡县志》。宋今后《目次》亦亡佚,志也残破不全。今存三十四卷。

7.探马红军

蒙元时代部队的一种。探马赤意为“探马官”。蒙古国时代,从各千户、百户和部落中筛选兵士,构成精锐军队,在野战和攻打城堡时充任前锋,战事竣事后镇戍于被征服地域,称为探马红军。与蒙古军由各千户的兵士编成分歧,探马红军是由各部筛选的兵士夹杂构成。有元一代,始终连结探马红军的建制。

8.票拟

明朝国度大事的决议计划处置步伐。明宣德年间,内阁的职位地方显著上升。内阁的重要事情,从曩昔比力空洞的“参与机务”变化为固定的票拟,即取代天子浏览臣僚章奏,起草处置定见,“用小票墨书,贴各疏面长进”,亦谓“条旨”。自此票拟遂渐成为内阁最首要和轨制化的职掌。票拟进呈天子判决,天子用红笔在奏章和票拟上批答,称为批红。对票拟内容分歧意时,天子可以加以改动或发回内阁令其再拟,称为“改票”。批红权后多交由司礼监秉笔宦官。

2、阐述题

1.汉武帝财务鼎新办法及后果评断

(1)鼎新币制,把铸币权收归中心。

元鼎四年(前113),汉武帝命令制止郡国铸币,将货币大权收归中心,建立了专门的铸币机构,即由水衡 都尉的属官钟官、辨铜、技能三官卖力锻造,是为三官钱。因货币重五铢,上有“五铢”二字,故又称五铢钱。五铢钱作为法订货币通行天下。

(2)盐铁收归官营,推广均输平准政策。

汉初盐铁业为自由谋划。为增长当局财务收入,汉武帝采纳大商人孔仅和东郭咸阳的建议,起头履行盐铁由国度垄断谋划,并设置行政机构详细办理。

元封元年(前110),汉武帝采用大农令桑弘羊的建议,在天下履行均输平准政策。均输法主如果针对各郡国运送贡物入京烦难,农夫的劳役包袱繁重和贡物在运输中毁坏和变质等问题提出的。各郡国设置均 输仕宦,令工官造车辆,增强运输气力,各郡国应交的贡品,除特优者仍应直接输送京师外,一般贡品则按本地市场代价,折合成本地富饶而价廉的土特产物,交给均输官,由他卖力运到其他价高地域贩卖。如许既解决了上述坚苦,国度的财务收入也得以增长。平准是封建国度应用手中把握的大量物质和经济气力,贵时兜售,贱时拉拢,以不乱市场物价的一种经济勾当。为了履行此法,大农令充分调解为大司农,在其下设立平准令丞,专门办理此事。平准法的推广,调解供需,又避免了巨贾大贾待价而沽、从中取利。

(3)公布算缗、告缗令。

为了冲击巨贾大贾、印子钱者的经济气力,增长当局的财务收入,汉武帝别离于元狩四年(前119)和元鼎三年(前114)公布了算缗、告缗令。对商人、手工业者、印子钱者和车船所有者征收财富税。对隐瞒不报或自报不实者,鼓动勉励知情者检举,凡检举属实,即被充公全数财富,并罚戍边一年,密告者奖给被充公财富的一半。同时重申,制止商人占据地皮,违者充公。中心经由过程这一政策增长了收入。

上述法律的实施,限定和冲击了巨贾大贾、豪强、贵族的经济权势,增长了西汉当局的财务收入,临时减缓了因为战役和豪侈挥霍所酿成的坚苦。

2.隋唐民族瓜葛特色

(一)隋唐时代民族瓜葛的特色:唐代前期统治者履行开明的民族政策。

处置民族瓜葛的方法,重要有如下几种:战役、设机构统领、封爵、和亲、会盟。在这五种重要方法中,和平方法是主流,这一方面表现了统治者民族政策的开明,另外一方面也反应了各民族问友爱来往的总体趋向。

(二)感化:唐代以强有力的中心政权节制和影响少数民族地域,有益于边陲地域的开辟,有益于民族抵牾的和缓,有益于各民族之间经济、文化的交换成长,有益于同一的多民族国度的巩固和成长。

3.元代中心及处所官制

(一)中心官制。元代中心最重要的机构有三,即中书省、枢密院、御史台,分掌行政、军事、监察大权。(1)元代履行一省制,即设立中书省(又称都省)作为中心最高的行政机构,总理政务。中心设中书省,中书令是虚衔,由皇太子兼领。中书令之下,有右、左丞相,是现实的宰相。下面有平章政事,及右丞、左丞 和参知政事,为副相。中书省下面有吏、户、礼、兵、刑、工六部,各部主座为尚书,还有侍郎为副,与尚书配合处置政务。(2)1263年,设立枢密院,总理天下的军事。枢密使由皇太子兼领,也是虚衔,枢密院的二员枢密副使把握军务。厥后又增设同知枢密院事等官员。(3)御史台(又称内台、中台、宪台等)掌管监察。最高主座为御史医生,其下为御史中丞、侍御史、治书侍御史。御史台下,有殿中司和察院。前者的重要使命是纠察百官,后者是作为朝廷的线人,谋杀举之事。

(二)处所官制。(1)元朝处所的行政机构体系是行省、路、府、州、县。处所当局的最高行政机构是行中书省,简称行省。行省的初义,行将中书省的权柄姑且在某处行使的意思。行省是中书省的派出机构,厥后演变成常设的处所最高行政机构。各行省设丞相一员(例不常设),平章政事二员,右丞、左丞各一员,参知政事二员,等级皆与中书省官不异。(2)元代在路、府、州、县都设置达鲁花赤,作为最高的监临主座,例由蒙前人充任,把握最后裁定的权利,位于同级其他官员之上。(3)元代初年,忽必烈即封吐蕃喇嘛教萨斯迦派首级八思巴为国师,厥后又加封他为帝师。忽必烈今后,元代天子也都尊奉大喇嘛为帝师。帝师既是释教的最高首级,管辖天下释教;又是西藏地域的最高政治首级,掌管西藏军民世俗事件。除去委任帝师外,元代又设置中心和处所机构,直接收辖西藏。在中心设宣政院(初名总制院),主管天下释教事件及吐蕃军、民之政,以帝师领院事,设置院使十员,此中为父老常以朝廷大臣兼任,位居第两者必由帝师举荐和尚担当,如下设有同知、副使、院判等官,又在西藏设立三个宣慰使司都元帅府(简称宣慰司)。在宣慰司下,又设宣抚司、抚慰司、招讨司、万户府、千户所 等。自宣慰使、都元帅至万户等各级官员,多以本地僧俗首级担当,由帝师或宣政院荐举,朝廷授职。

4.明初是怎么增强中心集权的

?中心轨制

(1)罢丞相,废中书省,改由六部直接对天子卖力。

(2)创建、成长内阁轨制。

明太祖拔除丞相制后,依照宋制,设殿阁大学士,作为天子的私家参谋,帮忙天子处置政务,可是不克不及介入机务。厥后,内阁学士权利起头扩展,而且起头有了票拟、批红之权。其职位地方位于六部之上,是一个自力的行政机构。

(3)改御史台为都察院,设立给事中轨制,增强监察。

(4)设锦衣卫,东、西厂等间谍机构。

明太祖设立的间谍机构,置锦衣卫,除卖力侍卫、密缉响马奸党以外,还掌管“诏狱”,各地重罪逮至京师,常常由该司酷刑审理,尔后直接奏请天子。经由过程这些监察构造和间谍机构,天子进一步增强了对仕宦和苍生的节制。

?处所轨制:废行中书省,改设承颁布发表政使司。

?军事轨制:置五军都督府,实施卫所轨制。

五军都督府明太祖改多数督府为五军都督府,即中、前、后、左、右五军都督府。五军都督府卖力掌管军政和兵籍,其实不直接管辖戎马。遇有战事,由兵部奉旨调兵,录用总将兵官。战事竣事后,将归于朝,兵散于卫所。

?律法轨制:公布《大明律》和《大诰》三篇,以法制治国。

明代的律法比唐律简赅,可是比力严格。

?文化教诲:

(8)鼎新科举制,以《四书》、《五经》为稽核内容,测验情势为陈腔滥调文;

(9)经由过程文字狱,钳制人民思惟

△其他方面:整理吏治,冲击豪强,制造“胡蓝之狱”,江南富家和元勋老将遭到了极为繁重的冲击,增强了中心集权。

1、名词诠释5*10

1.续资治通鉴长编

李焘(1115~1184)仿司马光着《资治通鉴》方式,记北宋九朝一百六十八年龄﹐命名《续资治通鉴长编》。于正史、实录、政书以外,凡家录、野记,广征博采,校其同异,订其疑误,考据详慎,多有根据。作者本着“宁失于繁、无失于略”的原则,凡记录分歧者,则两存是说,时附己见,以注文标出,与《通鉴考异》相类。中国古代私人著述中卷帙最大的断代纪年史。本来九百八十卷,今存五百二十卷。《长编》记叙详赡、史料丰硕,为钻研辽、宋、西夏等史的根基史籍之一。

2.井田制

西周时代风行的地皮轨制。井田的疆理,通常为以每方块为一百亩(约合今31亩),作为一个耕耘的单元,称为一田,是那时一个劳力所能耕作的尺度。纵横相连的九田合为一井,面积约为一平方里。十井称为一成,百井称为一同。在井田制下,卿医生如下的贵族所分得的地步,不经王室或公室的特许,是不得随便交易让渡的,这就是“田里不鬻”,因此称为“公田”。西周晚期今后,跟着私田的呈现,井田制逐步败落。

3.限民名田

限定私家占据地皮的数额的主意。汉武帝时,地皮兼并不是常紧张,大田主和泛博农夫间的阶层抵牾极其锋利,为巩固封建统治,安宁社会秩序,董仲舒提出限地主张。他认为秦自商鞅变法以来,因为地皮容许自由交易,田主和权要贵族垄断了山林川泽之利,加以财务钱粮太重,赃官贪吏的剥削暴虐,导致“穷户常衣牛马之衣,


而食大彘之食。重以贪暴之吏,刑戮妄加,民愁亡聊,亡逃山林,转为响马,赭衣半道,断狱岁以万万数。”而对此状态,他主意限定私家占据地皮的最高数额,即“限民名田”。但董仲舒并未阐明限田的亩数和详细履行的法子,只是夸大理当限定私家占田(“名田”)。以是,董仲舒此主意,并未付之履行。

4.葵丘之会

公元前651年齐国为确立霸主职位地方而举办的会盟。公元前651年,齐桓公在葵丘大会诸侯,加入会盟的有齐、鲁、宋、卫、郑、许、曹等国的国君,周皇帝也派代表加入。盟约声名:“凡我联盟之人,既盟以后,言归于好。”还划定联盟诸国不要乱筑河堤,不要囤积食粮,不要擅以田邑封给他人而不陈述皇帝。葵丘之盟使齐桓公成为华夏的首位霸主。

5.庆历新政

北宋仁宗庆积年间的政治鼎新。宋初以来,大田主吞并地皮日趋激烈,景佑今后,宋夏战役暴发,加以契丹渝盟,军费与岁币增长,农夫包袱加剧。庆用时,各地陆续产生农夫起义。统治阶层部门人士为降服危机,接踵提出鼎新定见。庆历三


年(1043)八月,范仲淹任参知政事,富弼为枢密副使。玄月,他们提出十项鼎新方案:明黜陟,抑荣幸,精贡举,择官长,均公田,厚农桑,修军备,减徭役,覃恩信,重号令。疏上,大部都被仁宗采用,颁行天下,号称“新政”。但因新政@限%3853z%定大权%Yg18k%要大田%397H3%主@特权,履行时碰到强烈否决,不久即罢。

6.元和郡县图志

唐朝地舆总志。李吉甫撰。成书于元和八年(813年),故以那时年号为称。原有图和志共四十卷,又《目次》二卷,总四十二卷。以贞观十三年(639年)计划的十道为大纲,共同那时的四十七镇,每镇一图一志,分镇记录府、州与属县的品级、户、乡的数量,开元、元和的贡赋,和沿革、山水、盐铁、垦田、军事举措措施、戎马配备等项。图佚于北宋,故宋人改称《元和郡县志》。宋今后《目次》亦亡佚,志也残破不全。今存三十四卷。

7.探马红军

蒙元时代部队的一种。探马赤意为“探马官”。蒙古国时代,从各千户、百户和部落中筛选兵士,构成精锐军队,在野战和攻打城堡时充任前锋,战事竣事后镇戍于被征服地域,称为探马红军。与蒙古军由各千户的兵士编成分歧,探马红军是由各部筛选的兵士夹杂构成。有元一代,始终连结探马红军的建制。

8.票拟

明朝国度大事的决议计划处置步伐。明宣德年间,内阁的职位地方显著上升。内阁的重要事情,从曩昔比力空洞的“参与机务”变化为固定的票拟,即取代天子浏览臣僚章奏,起草处置定见,“用小票墨书,贴各疏面长进”,亦谓“条旨”。自此票拟遂渐成为内阁最首要和轨制化的职掌。票拟进呈天子判决,天子用红笔在奏章和票拟上批答,称为批红。对票拟内容分歧意时,天子可以加以改动或发回内阁令其再拟,称为“改票”。批红权后多交由司礼监秉笔宦官。

2、阐述题

1.汉武帝财务鼎新办法及后果评断

(1)鼎新币制,把铸币权收归中心。

元鼎四年(前113),汉武帝命令制止郡国铸币,将货币大权收归中心,建立了专门的铸币机构,即由水衡 都尉的属官钟官、辨铜、技能三官卖力锻造,是为三官钱。因货币重五铢,上有“五铢”二字,故又称五铢钱。五铢钱作为法订货币通行天下。

(2)盐铁收归官营,推广均输平准政策。

汉初盐铁业为自由谋划。为增长当局财务收入,汉武帝采纳大商人孔仅和东郭咸阳的建议,起头履行盐铁由国度垄断谋划,并设置行政机构详细办理。

元封元年(前110),汉武帝采用大农令桑弘羊的建议,在天下履行均输平准政策。均输法主如果针对各郡国运送贡物入京烦难,农夫的劳役包袱繁重和贡物在运输中毁坏和变质等问题提出的。各郡国设置均 输仕宦,令工官造车辆,增强运输气力,各郡国应交的贡品,除特优者仍应直接输送京师外,一般贡品则按本地市场代价,折合成本地富饶而价廉的土特产物,交给均输官,由他卖力运到其他价高地域贩卖。如许既解决了上述坚苦,国度的财务收入也得以增长。平准是封建国度应用手中把握的大量物质和经济气力,贵时兜售,贱时拉拢,以不乱市场物价的一种经济勾当。为了履行此法,大农令充分调解为大司农,在其下设立平准令丞,专门办理此事。平准法的推广,调解供需,又避免了巨贾大贾待价而沽、从中取利。

(3)公布算缗、告缗令。

为了冲击巨贾大贾、印子钱者的经济气力,增长当局的财务收入,汉武帝别离于元狩四年(前119)和元鼎三年(前114)公布了算缗、告缗令。对商人、手工业者、印子钱者和车船所有者征收财富税。对隐瞒不报或自报不实者,鼓动勉励知情者检举,凡检举属实,即被充公全数财富,并罚戍边一年,密告者奖给被充公财富的一半。同时重申,制止商人占据地皮,违者充公。中心经由过程这一政策增长了收入。

上述法律的实施,限定和冲击了巨贾大贾、豪强、贵族的经济权势,增长了西汉当局的财务收入,临时减缓了因为战役和豪侈挥霍所酿成的坚苦。

2.隋唐民族瓜葛特色

(一)隋唐时代民族瓜葛的特色:唐代前期统治者履行开明的民族政策。

处置民族瓜葛的方法,重要有如下几种:战役、设机构统领、封爵、和亲、会盟。在这五种重要方法中,和平方法是主流,这一方面表现了统治者民族政策的开明,另外一方面也反应了各民族问友爱来往的总体趋向。

(二)感化:唐代以强有力的中心政权节制和影响少数民族地域,有益于边陲地域的开辟,有益于民族抵牾的和缓,有益于各民族之间经济、文化的交换成长,有益于同一的多民族国度的巩固和成长。

3.元代中心及处所官制

(一)中心官制。元代中心最重要的机构有三,即中书省、枢密院、御史台,分掌行政、军事、监察大权。(1)元代履行一省制,即设立中书省(又称都省)作为中心最高的行政机构,总理政务。中心设中书省,中书令是虚衔,由皇太子兼领。中书令之下,有右、左丞相,是现实的宰相。下面有平章政事,及右丞、左丞 和参知政事,为副相。中书省下面有吏、户、礼、兵、刑、工六部,各部主座为尚书,还有侍郎为副,与尚书配合处置政务。(2)1263年,设立枢密院,总理天下的军事。枢密使由皇太子兼领,也是虚衔,枢密院的二员枢密副使把握军务。厥后又增设同知枢密院事等官员。(3)御史台(又称内台、中台、宪台等)掌管监察。最高主座为御史医生,其下为御史中丞、侍御史、治书侍御史。御史台下,有殿中司和察院。前者的重要使命是纠察百官,后者是作为朝廷的线人,谋杀举之事。

(二)处所官制。(1)元朝处所的行政机构体系是行省、路、府、州、县。处所当局的最高行政机构是行中书省,简称行省。行省的初义,行将中书省的权柄姑且在某处行使的意思。行省是中书省的派出机构,厥后演变成常设的处所最高行政机构。各行省设丞相一员(例不常设),平章政事二员,右丞、左丞各一员,参知政事二员,等级皆与中书省官不异。(2)元代在路、府、州、县都设置达鲁花赤,作为最高的监临主座,例由蒙前人充任,把握最后裁定的权利,位于同级其他官员之上。(3)元代初年,忽必烈即封吐蕃喇嘛教萨斯迦派首级八思巴为国师,厥后又加封他为帝师。忽必烈今后,元代天子也都尊奉大喇嘛为帝师。帝师既是释教的最高首级,管辖天下释教;又是西藏地域的最高政治首级,掌管西藏军民世俗事件。除去委任帝师外,元代又设置中心和处所机构,直接收辖西藏。在中心设宣政院(初名总制院),主管天下释教事件及吐蕃军、民之政,以帝师领院事,设置院使十员,此中为父老常以朝廷大臣兼任,位居第两者必由帝师举荐和尚担当,如下设有同知、副使、院判等官,又在西藏设立三个宣慰使司都元帅府(简称宣慰司)。在宣慰司下,又设宣抚司、抚慰司、招讨司、万户府、千户所 等。自宣慰使、都元帅至万户等各级官员,多以本地僧俗首级担当,由帝师或宣政院荐举,朝廷授职。

4.明初是怎么增强中心集权的

?中心轨制

(1)罢丞相,废中书省,改由六部直接对天子卖力。

(2)创建、成长内阁轨制。

明太祖拔除丞相制后,依照宋制,设殿阁大学士,作为天子的私家参谋,帮忙天子处置政务,可是不克不及介入机务。厥后,内阁学士权利起头扩展,而且起头有了票拟、批红之权。其职位地方位于六部之上,是一个自力的行政机构。

(3)改御史台为都察院,设立给事中轨制,增强监察。

(4)设锦衣卫,东、西厂等间谍机构。

明太祖设立的间谍机构,置锦衣卫,除卖力侍卫、密缉响马奸党以外,还掌管“诏狱”,各地重罪逮至京师,常常由该司酷刑审理,尔后直接奏请天子。经由过程这些监察构造和间谍机构,天子进一步增强了对仕宦和苍生的节制。

?处所轨制:废行中书省,改设承颁布发表政使司。

?军事轨制:置五军都督府,实施卫所轨制。

五军都督府明太祖改多数督府为五军都督府,即中、前、后、左、右五军都督府。五军都督府卖力掌管军政和兵籍,其实不直接管辖戎马。遇有战事,由兵部奉旨调兵,录用总将兵官。战事竣事后,将归于朝,兵散于卫所。

?律法轨制:公布《大明律》和《大诰》三篇,以法制治国。

明代的律法比唐律简赅,可是比力严格。

?文化教诲:

(8)鼎新科举制,以《四书》、《五经》为稽核内容,测验情势为陈腔滥调文;

(9)经由过程文字狱,钳制人民思惟

△其他方面:整理吏治,冲击豪强,制造“胡蓝之狱”,江南富家和元勋老将遭到了极为繁重的冲击,增强了中心集权。返回搜狐,检察更多

为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