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考研北师765李学长经验分享(二)_网易订阅(北师体育考研)





(图片来源:北师官网)

主讲人:李学长 3月28日

19考研成功学员:北师765经验分享

大家好,我是今年成功考取北师大心理学(765)的李学长,录取方向为基础心



(图片来源:北师官网)
主讲人:李学长 3月28日
19考研成功学员:北师765经验分享
大家好,我是今年成功考取北师大心理学(765)的李学长,录取方向为基础心理学。初试成绩是: 英语78、政治67、专业课244,总成绩389。
往期回顾:19考研跨考、在职,他居然考上北师765,只因为······(一)
研友
复习中结交了几个研友。
有一位三战的女生找我今年一起复习,不过她最后由于生活原因放弃了。她反复跟我说要注意 kanheman 这个人,很可能会考。
我自然觉得得过诺贝尔奖的人很重要,但完全没想到北师竟然会用 一整道论述大题,整整三问来考前景理论。
要想清晰地回答所问的问题, 涉及到的解释方法已经超出了推荐教材上的陈述。 而且英文教材有个问题,它虽然讲到了许多前景理论的知识,但它没告诉你 这些知识合起来叫作“前景理论” 。
北师给的两本心理学导论教材都是这样。如果没有更高水平上的信息摄入,这个知识就被锁死了。而且不只是这一个知识点如此,像去年社会心理学考到的刻板印象内容模型,和今年考到的社会助长的驱动理论,也是这样。
教材上面论述了相关知识点,但没有在更高水平上概括说这是某一系统性的理论。如果你不就着教材做一些拓展阅读,怕是会很容易就把这些知识给略过去了。
北师这个学校在考研命题上多少给我点“贱贱”的感觉 ……
那位研友的提醒真的很关键。
当然,我自己也对这个行为经济学的奠基理论颇有兴趣,复习的时候曾花了半天时间拿来一本行为经济学的课本,从前几章中理出了前景理论所有的主要观点,记录在笔记上。
看到试卷的第一题时有种中了大奖的错觉。这算是运气

和努力相结合吧。
如果你报考的是自命题的知名院校或者知名专业,就要有充分的准备,有些学校的命题风格真的是不太区分重点和非重点的,或者说他们所强调的重点和我们通常的认识有差别。

趣事
考研前几天还有一个趣事。
网易浪潮工作室写了篇怼原生家庭理论的文章,漏洞百出,挂在知乎上被各位心理学从业者批判得不轻。
我正好当时在拓展思考一些发展心理学的问题,涉及一些行为遗传学的概念和方法(遗传力、基因型 -表型共变和交互作用、双生子研究、共享环境因素和非共享环境因素等等)。
于是,我就匿名在那个问题下就遗传力指标的错误解读,写了个辨析性的科普回答。没想到得到了北师几位学长学姐的点赞和回复。
这个事情给我带来了巨大的鼓舞。
考前原本是很紧张的,入睡要吃褪黑素,虽然焦虑已经转化为相对中性的兴奋感,但持续地兴奋还是会影响睡眠。答案被赞之后不知为什么一下子就轻松了许多,每天睡得特别踏实。

感悟
我想,对我来说融入感真的很重要,要让自己感觉融入到了目标专业的圈子里。
如果我觉得这门学科处处都是高墙壁垒,是在封堵我,刁难我,我肯定很难坚持下来。当我决定考这个研的时候,我一个学心理学的朋友和长辈都不认识,对于这个圈子的了解仅限于各路大 v和公众号。但在复习中也并没觉得过于孤独。
我想 对我最大的 助在于两点: 引我入心理学的门、接触到有共同志向的圈子。
放弃三战的那位研友在考研结束后还主动跟我通了电话关心我的发挥,去年一起报名辅导已经考上的伙伴也一直在鼓励我,还在 认识了一位有共同爱好可以一起插科打诨的博士。
我不太敢说自己的经验对所有人都有 助,但的确想要分享一下。
考研里的孤独和焦虑都是有手段去干预去解决的,虽然这些手段看上去未必和考研成绩直接相关,但它影响你的意志力,进而间接影响了你的学习效果,要经常跳出课本之外,站在第三方立场评价一下自己学习到的知识,不要永远以一个被动的知识接受者自居。
要经常去做一些能给自己带来掌控感的、但又与学习本身有一定关联的事,这样可冲淡焦虑,考研未必只有闷头学习一种策略。我想这也是有了社会阅历后的一个优势,不会把自己的努力只局限于知识和学习策略本身,不会把目标只定在考试成绩上,努力可以包含很多方面。
信息搜集、自我建设、从朋友处主动获得支持、操作化目标,这些也是很重要的事。

课程
提供的视频课程 可以把跨考学生 快速引入心理学的专业学习情境中 来。
但我并没有一上来就盲目地扑在具体的知识点上,而是 和我的辅导员老师反复讨论,试图理出一些最基本的学科问题。
比如,心理学研究为什么要用统计工具?心理测量为什么是有效的?神经科学的研究取向算不算一种 “还原论”?为什么会有人本主义这种理论取向?精神分析在基础研究中还有价值吗?
只要肯思考,哪怕只是翻翻教材的目录,也能提出一堆类似的问题来。这些问题不可能一上来就得到解答,而是作为一个个提纲挈领的话题,在接下来引导了我的学习过程。
以“心理学研究为什么要用统计工具”为例。
我本科几乎没学过任何数学课程,一上来大致翻了翻统计课本,真是一头雾水。
我就问自己:我学心理学用这个东西干嘛?
第一遍复习时我意识到,我们用的各种心理统计教材其实都并没有很好地回答这个问题,我不是从统计教材里发掘到答案的,而是在第一遍复习阅读完几乎全部书目并粗略翻了下应用数学领域的教材后才有了清晰的认识。
心理学的问题情境涉及海量的数据处理,所以研究者迫切需要一种简化数据的手段,从中寻找到自己所关心的规律。
高尔顿之所以提出“回归”的概念,正是因为他想要从一大堆测量数据中找到能力的遗传规律;斯皮尔曼之所以提出“因素分析”,正是因为他想要从海量的智力因素中分离出一般因素。这些方法的本质都是将复杂的、多变的数据简化为一个直观的、稳定的数学模型。
最简单的数学模型就是均数,它直观地反映数据的集中趋势,围绕着均数这一概念,我们发展出t检验和方差分析这两种检验样本均值是否真存在差异的方法。
而这个“差异”正是传统的心理学实验中所试图揭示的“规律”。站在学科水平上去思考问题,并不会脱离具体的知识点,反倒可以把这些知识点贯通起来,加深理解。

二维表单
心理学各科目的知识之间是紧密联系的,第一遍复习伴随着对学科的整体思考,让我 对心理学的知识框架逐渐有了自己的建构。
绝大多数的考生在复习时恐怕都是按照科目来梳理知识框架的。一个科目做一个框架,用 思维导图或泡泡图 的形式来呈现。
这种方法对于别人或许有效,但对我来说却很难适应,知识点看过就忘。所以我今年二战就开始脱离书本的知识组织结构去尝试提出自己的框架。
我的这个框架整体性极强,但未必适合于所有人,就好像思维导图根本不适合我一样,所以只是列在这里作为一个参考个案。
我制作了一个 二维的表单 , 横向维度 上罗列了心理学的各个研究领域(知觉、注意、语言、情绪、社会认知、人际关系等等), 纵向维度 上罗列了心理学的各个方法论水平(遗传水平、神经水平、经典理论水平、发展水平、行为观测水平、行为实验水平、临床水平)。按照这个框架,可以把所有心理学知识要点统统装进去。
以社会认知这一研究领域为例:
遗传水平 ——na
神经水平 ——眶额皮层的情绪决策功能、静息态的自我知觉与社会认知、心理理论的神经基础(模块论)、心理理论的模仿和共情神经机制(模拟论)
经典理论水平 ——社会认知的信息加工理论、心理理论、自我知觉与他人知觉、印象形成、n个归因理论、对应推论理论、道德三成分
发展水平 ——社会认知的一般发展、塞尔曼观点采择阶段理论、新皮亚杰认知发展理论的解释、科尔伯格道德认知发展阶段理论
行为观测和行为实验 ——错误信念范式、杨尼测验、两难困境、归因量表
临床水平 ——孤独症谱系障碍、眶额皮层损伤(gage和m.r.病例)
当然,这里涉及了一些初试考察范围之外的内容,是我额外阅读《认知神经科学》和一些文献时补充进来的,但当我把每一个研究领域按照这样的方式填充完整后,我发现我的心理学知识体系彻底完整起来了。
比如,在这个框架里,我可以清晰地认识到,孤独症和眶额皮层受损患者表现出的症状不仅仅是变态心理学和生物心理学科目下的考点,同时也是社会认知研究中的模式对象,是重要的研究手段和研究视角。
对于我个人而言,这个框架极其适合记忆,因为 知识之间的关联性和结构性 更好地被梳理出来了。

参考书
北师提供的十二本参考书是复习的重点,但并非考纲。
建议阅读顺序:心理学基础类科目(心理学与生活、什么是心理学、发展心理学、生物心理学)——心理学方法论科目(行为科学统计学、实验、心理测量学)——心理学应用类科目(教育心理学、社会心理学、变态心理学)。
个人建议有能力有时间阅读英文原版就读英文原版,实在难以坚持,则至少把《心理学与生活》的原版看完,其余不做强求。
即便阅读的是中文版,复习时也一定要边读中文边与英文对照。因为中文译版中往往并没有把所有的术语都标注出来,有些英文原著中用斜体强调的术语,中 并没有标注,只看中文就会将其略过。
除此之外,许多小词汇,是你通往专业路径上的障碍。可能很多人复习到最后,哪怕通过了初试的考生,都未必知道认知实验中的“探测刺激”和“目标刺激”该怎么用英文说。
这两个虽不是理论概念,只是实验中的具体定义,但却又经常被用来描述一个实验的具体操作程序。
比如distraction stimulus,在有的书中翻译成“分心刺激”,有的又翻译成“干扰刺激”,如果只看中译本,你可能会以为这是两个不同的概念。
再比如生理学上有许多不那么正式,但又经常会被使用到的术语,fiber(神经纤维)和impulse(神经冲动)就是其中两例。前者可以用来指代神经束(tract),也可以用来指代单个长距离的神经元(neuron);后者则可指动作电位(action potential)发生或传导的过程。这两个词在中译版教材都没有被标注出来,被默认为是通俗词汇。
这些小词汇往往并不难,都不需要你去记忆背诵,看过就懂,也不可能成为考点,但如果没有相应的英文输入,在细节上很可能会妨碍你对于选择题题目的理解。对照着英文书看,不过是扫那么一眼,并不会减慢多少阅读速度。
建议时间充裕、求稳求扎实的同学把英文课本常备身边。
关于这十二本书各自的地位,可以说除了《四十项研究》之外都是重头戏。
其中两本导论书内容重合较高,两本测量书重合也较高,可以着重只看其中一本,剩下的都是复习的重点。
一些书(如变态和测量)考察内容不深,没有大题,可以整理一遍过后就只看笔记,有些书(如心生、发展和教育)则临考前可能还需要翻阅,因为你之后会不断地意识到自己在这本书上做的笔记不够用,需要至少看三遍。
前者可以精简复习,后者则需要抠懂细节,做饱和式、地毯式复习计划。
未完待续······
●关于资料:统考教材的复习重点,我觉得有必要分享下
●关于资料:论拓展与眼界的重要性
●结语:我对于考研这件事的洞察和自知


为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