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研 今年报考人数预计达330万,这样选择目标院校才最合理!



??这几年,“考研热”愈演愈烈,从2016年报考总数突破200万开始(当年达到201万),到2019年的285万,报考人数年年攀新高。预计,2020年再攀新高,预计可达330万左右。

毫无疑问,考研热导致

??这几年,“考研热”愈演愈烈,从2016年报考总数突破200万开始(当年达到201万),到2019年的285万,报考人数年年攀新高。预计,2020年再攀新高,预计可达330万左右。

毫无疑问,考研热导致了考研更难,这从全国研究生平均录取率可以看出。数据显示,在2016年之前,全国考研平均录取比例大致是3.3:1,到2018年这个数据已经变成了大致4.5:1,到了2019年更是变成了5:1,而到今年,预计可达5.5:1。

那么,面对如此严峻的形势,面对如此激烈的竞争,正在艰苦备战的考研学子们,该如何突出重围呢?

首先,需要合理选择报考院校,报考目标要尽量精准。

为了强调选择的重要性,有人常说一句话:选择大于努力,把这句话放在考研上,也是很有道理的。

考研,首先是一个选择问题,目标院校的选择,是首要的关键,标准就是合理。

我们都知道,我国的大学,具有研究生招生资格的,既包括985、211这些重点高校,也包括很多一本、二本院校,甚至后者的数量远远大于前者(在目前具有研究生招生资格的接近800所大学中,211及985只有112所)。在这么多的大学中,要选择最合适的大学,是一件很不容易的事情。

考研目标学校的选择,最忌盲目。从之前多年的考研历史来看,扎堆报考名校的现象十分明显。尤其是最近几年,因为整个社会对于名校越来越看重,985、211被越炒越热,而双非院校被边缘化的现象十分明显,这更进一步强化了考生考研时报考名校的心理,扎堆名校的现象似乎有进一步加剧的趋势。

扎堆报考名校,恰恰是很多考生最终考研失利的重要原因。不少人之所以失利,其实是因为目标太高造成的,有些人的目标甚至明显超越了自身的实际情况,最终导致考研失利,甚至考研多次依然失利。说一个比较极端的真实例子。我当年考研的时候,曾经遇到一个研友,大专毕业,后来自考了本科,然后考研。虽然起点较低,但能不断进步,毅然加入考研大军的行列,本来是很值得尊敬的事情,但不知道什么原因,这位研友非要报考中国人民大学,而且是跨专业报考人大强势而热门的金融专业。结果可想而知。最终,这位考生三次冲击人大,均毫不意外地失利,连复试都没有进入过一次。

名校当然是人人向往的,但考研是应试,需要结合自身的实际情况才行。

那么,如何合理选择目标学校呢?

我认为,首先需要对自己的学习能力、专业基础做出评估,同时结合考研过来人的经验。一般来说,只要高考只要是比较正常发挥的话,个人的学习能力与所读的本科院校层次是具有较大相关性的,泛泛而论,能考上985、211本科的学子,学习能力较普通本科学子是会强一些的。

所以,结合自身的实际情况,对自己的学习能力进行合理评估,是很重要的一步。

保研报考的院校强于自己就读的本科院校,这是考研的普遍现象,也符合“人往高处走”的普遍心理,但这个差异不能太大。高1个层次,往往是较好的选择,超过2个层次,往往成功率就很低了。就像我上文中提到的那位三战人大金融都失利的考生那样,以自考本科的起点,而报考难度极大的985名校的人大,而且是王牌的金融专业,这个层次的跳跃就太大了,目标的选择是明显不合理的。

从考研过来人的历史经验来看,很多考研生最终考研成功的院校,往往都会比自己本科就读的院校高1个层次。比如,二本考生,考研一本院校,报考者多,成功者也多;一本院校报考211院校,也是如此;211报考985同样有这种现象。

当然,目标目标院校是否只比自己本科院校高1个层次,也不是绝对的,在自己准


备较充分的情况下,是完全可以考虑“冲一冲”的,报考高2个层次的院校。比如,本科为二本院校,报考211院校,如果专业不是特别热门的情况下,成功率其实也不低。从现实看,不少211院校招收的研究生中,都有相当比例来自普通二本,这些二本考生通过自己的拼搏,加上合理选择了目标院校,最终收获了进入211院校读研的成功。

只是,对于普通本科院校的考生而言,目标院校一般不能超过2个层次,如果超过了2个层次,一定要谨慎。比如说,普通二本考生报考985院校,这当然是可以的,但一定要谨慎,不但要考虑自身情况,还要考虑专业情况,因为专业越热门,竞争就会越大,风险会很大。

总之,在当前考研形势十分严峻的情况下,要能在300多万考研大军中突出重围,首先需要做到的就是合理选择目标院校,这是关键性的第一步。所谓合理,就是结合自身情况,报考的目标不能太高,更不能盲目扎堆报考名校,往往以高于本科院校1个层次为佳,建议层次跨度不超过2个层次,如果超过了2个层次,一定要慎重。

为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