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美启迪考研 如何建立当代工艺美术批评



2021当代工艺美术批评论坛是中国工艺美术学会理论专委会恢复成立的首次活动,论坛旨在建设工艺美术批评学科,促进工艺美术实践与理论互动,为中国工艺美术在新时代的发展提供理论

2021当代工艺美术批评论坛是中国工艺美术学会理论专委会恢复成立的首次活动,论坛旨在建设工艺美术批评学科,促进工艺美术实践与理论互动,为中国工艺美术在新时代的发展提供理论支持,聚集富于创新意识的工艺美术批评人才。经过热烈讨论,与会资深专家与青年批评家们就如何建立当代工艺美术评价标准、引领中国工艺美术行业和教育发展达成了诸多共识。 在理论专委会恢复成立一周年之际,特选编、征集部分观点以飨读者,期待引起更为广泛的讨论。

杭 间

中国美术学院教授

中国工艺美术学会副理事长、理论专委会主任

* 排名不分先后

尚 刚

清华大学美术学院艺术史论系教授,理论专委会副主任

任何事业的发展都离不开批评和价值引导。批评对文艺创作有很大的推进作用,如19世纪俄罗斯文学批评对当时的文学创作和社会进步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中国当代工艺美术在文化和审美方面有所欠缺,亟待培养一批优秀的批评家,与创作者形成良性互动。一个好的工艺美术批评家应具有理论修养、历史眼光、审美素养和学术良心,要有责任感和使命感,以推动文化事业为己任。

李正安

清华大学美术学院陶瓷艺术设计系教授,理论专委会委员

工艺美术门类众多,批评需与实践相结合。就陶瓷而言,陶瓷设计既要从传统汲取智慧、以不变应万变,也要与时俱进,不拒绝新的工具和手段,使材料、工艺和设计为高品质生活服务。

方晓风

清华大学美术学院副院长,理论专委会委员

工艺美术行业发展需要建立相应的批评体系。当代工艺美术批评论坛的举办,体现了建设工艺美术批评体系的态度和决心,聚集了一批年轻有为的学者。工艺美术批评应向文学批评、美术批评学习,加强与其他学科的交流,在审美和价值观上更为多元。

唐廷强

上海工艺美术职业学院副院长,理论专委会委员

工艺美术批评的学术建构、学术环境与人才队伍培养等方面,相比较于文学、当代艺术、中国画、电影等领域的批评,都显得弱化。整体而言,目前工艺美术行业、市场内部诸多乱象的产生,主要是缺乏学术介入与引领,主要表现在:1.工艺美术批评的学术体系还没有完全建立;2.工艺美术批评、策展人才队伍建设还极其缺乏;3.当前的工艺美术批评存在着从观念到手法都滞后的问题。工艺美术批评能否与工艺美术创作携手并进,一方面取决于知识谱系是否更新,另一方面取决于批评的独立性是否生成。做不到这一点,是当代批评家的失职。

陈岸瑛

清华大学美术学院艺术史论系主任,理论专委会副主任兼秘书长

理论专委会应该为工艺美术行业发展提供学术和理论支撑。批评(criticism)是艺术传播和价值挖掘的一个重要环节。在当代艺术界,艺术批评在总结艺术创作经验、建立价值评判体系、探索前沿理论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工艺美术行业的可持续发展,也离不开理论和批评。当代工艺美术论坛创立的初衷,是面向中国当代工艺美术实践、培养工艺美术青年批评人才。当代工艺美术批评应重构“工艺美术”概念,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为主旨,以与衣食住行相关的物质文化、生活方式为研究对象,面向前沿、创新实践,探索传统复兴、传统工艺振兴的新路径。

郭秋惠

清华大学美术学院艺术史论系支部书记,理论专委会副秘书长

批评是一种具有立场的系统的专业反馈,需要建立自己的判断。好的批评建立在好的研究之上,基于专业认知与专业视角,结合社会语境、历史情境进行评论。工艺美术兼具物质性与精神性;中国传统工艺自古即有“天时、地气、材美、工巧”的造物原则与品评标准,并形成因地制宜、因材施艺、因人而异的设计思维与造物智慧。

当代工艺美术,无论是作为专业、学科,还是作为行业、产业,在传统与现代,地方性与全球性等多元语境中,应有机融合形式与功能的审美维度、材料与工艺的科技维度、伦理与文化的社会维度,在尊重地方性知识与多元文化传统的基础上,实事求是地展开多维度、多学科、跨文化的批评。

张 健

福州大学厦门工艺美术学院艺术史论系主任,理论专委会副秘书长

中国工艺美术批评立足于中国社会文化,社会文化形态的变迁对工艺美术及其批评体系的建设有重要的导向作用。中国文化是兼容并包的文化,在工艺美术的发展中,不同的文化形态对其产生诸多影响。20世纪之前,传统文化是工艺美术的主要推动力;在现当代,随着生产关系和社会体制的变化,多重的文化因素对工艺美术产生重大的影响;此外,自古至今,外来文化一直对中国工艺美术产生影响、发生互动。因此,工艺美术批评对文化形态的关注十分必要。

王丽丹

中原工学院艺术设计学院副院长,理论专委会副秘书长

中国工艺美术兼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双重属性。随着社会制度、思想文化、以及生活方式的变迁,工艺美术的审美内涵和文化特质呈现出新的时代格局。工艺美术与当代生活方式构建之间的关联,涉及非遗保护、乡村营建、文创设计、品牌建设、产业发展等相关问题,并逐渐与制造、设计、旅游、互联网等产业相融合。工艺美术产业已成为我国文化产业十大类型之一,并受到国家高度重视和有力推动。在此背景下,促进工艺美术创新、发展文化创意产业、推动工艺美术文化跨界赋能等方面成为工艺美术批评的时代课题。

张 晶

华东师范大学教授,理论专委会委员

没有批评,就没有工艺美术的地位;没有批评,就无法深入研究工艺美术的文化价值、艺术价值和市场价值。工艺美术批评有助于在从业者、市场和产业之间产生良性的互动,有助于在工艺美术生产者与大众之间搭建一座桥梁。“物勒工名,以考其


诚”,工匠精神同样适用于工艺美术理论批评者,当前的中国工艺美术发展,迫切需要建立自信、宽容和负责任的专业批评话语体系。

汪燕翎

四川大学艺术学院美术学系教授,理论专委会委员

海内外对中国传统工艺的批评,参照的是两套不同的体系,对我们理解一种工艺门类及其生长消亡的环境而言,熟悉这两套系统都是必要的。工艺美术批评不仅需要兼具文化主体性视角,也需要人类物质文化整体性视角。除了要对物本身的工艺层面有足够的认知,对物在原生文化环境中的意义价值有主体性的阐释,也要对物在脱离文化原境、在失去文化阐释功能后的生命过程有深入观察。

谢亚平

四川美术学院艺术教育学院院长,理论专委会委员

在新时代工艺美术的批评承担着价值引领和生活方式重塑的双重功能。寄情于物、借物抒情,工艺美术中人、物、道的关系深植于中国人的日常生活,连古通今。古人云:“文者,贯道之器也”。工艺美术来源于人民生活,服务于人民生活,这是社会主义文艺的根本立场。工艺美术批评要把握历史进程和时代大势,反映中华之变,揭示民族进步的人间正道。当代工艺美术批评要争取做到以物通达,以文化人,以艺通心,取中国精神之本,塑当代生活之态,展示生动立体的中国美好生活,为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谱写新篇章。

李敏敏

四川美术学院视觉艺术中心主任,理论专委会委员

工艺美术作为物质文化的重要载体,映照着不同时代下的社会、经济和生活的变化。当下数字时代的到来带来了众多史无前例的变化,工艺美术既有的生存与发展空间正发生着多维转变,围绕着器与道、物与非物、技术与媒介、复制与异化等问题的探讨是十分必要的,工艺美术批评可以帮助我们有效厘清数字时代工艺美术研究的新视野、价值逻辑、研究路径与方法,衔接起新的语境与对话。

王胜利

四川美术学院设计学系主任,理论专委会委员

20世纪50-90年代工艺美术在国民经济和社会文化中占有重要地位,尤其是在工艺美术与设计关系的大讨论中,涌现了一批有深度的学者。然而随着产业的寂寥和学术的


“文化转向”,批评主要基于知识生产这一学术目的,变得过分专业化、文本化,以致失去了原有的生命力和现实感。重提工艺美术批评正是对这种隐忧的折射。重新审视工艺美术研究的现状、问题、思想资源和未来方向,勾连工艺美术与技艺、与产业、与设计、与文化的逻辑关系,从心、手、身体重建与人生的真正关联,培养人的感受力和介入社会的能力。是我们对新时代工艺美术批评的期许。

周 志

《装饰》杂志社编辑部主任,理论专委会委员

以往,工艺美术学界更多在强调理论与批评的建设,试图凸显工艺美术理论与批评在指导教学和产业实践中的重要性,但客观来说,效果并不显著。

其实,工艺美学“产学研”的关键并不在于自上而下的理论和批评,而在于更广泛的、自下而上的“研究”。很多人其实并没有真正理解理论、批评与研究的区别。理论是研究的结果,也是研究的工具;而工艺美术与设计批评也与文学批评、艺术批评不同,它更多地是代表着一种思辨的精神,以及思考问题的维度。理论、批评都不是高高在上的、仅限于少数史论学者的工作,实践与应用研究同样需要理论,也需要批判性思考。可以说,“研究”这两个字其实代表着每一个从业者都需要的一种探索的态度、批判的思维与分享的精神。我特别希望在未来我们能够建立起真正的工艺美术研究的学术共同体,而不仅是史论学者们自娱自乐的小圈子聚会。

陈彦姝

清华大学美术学院艺术史论系副教授,理论专委会委员

不论古代还是现今,中国艺术史学界关于绘画史论的写作比较丰富。相较之下,有关工艺美术的评论文字却相对萧索。批评和创作之间需得建立起良性的互动关系。创作提供书写的素材,但工艺史论的写作并非只做平均的记载,它必然包含着作者的选择判断。新的学术讨论和思想潮流也会影响现实创作。从抽象理论到实际作品,史论指明方向,创作还要依自身的特性做出种种变通、演绎和发挥。这些文字对当下的创新有指导意义,对后世而言,则塑造了时代的形象。

王小茉

清华大学美术学院艺术史论系副教授,理论专委会委员

人类学家


格尔茨曾说:如果想理解一门学科是什么,首先应该观察的,不是这门学科的理论或发现,更不是它的辩护者们说了些什么,而是应该观察学科的实践者们在做些什么。这句话对于工艺美术评论,同样可以借鉴。实践是工艺美术的基础。做个比喻,造物成果仿佛是一个入口,工艺美术评论则是要跨越入口,走进其背后的实践历程——揭示该造物成果所依赖的实践逻辑,挖掘它所蕴含的文化意义。这实践历程如旅途,其中一些所达之处,也许还会是实践者和我们已走过但却不自知的。让这条旅途的脉络浮现出来,从而支持后来的实践行进,这也就是工艺美术评论的意义吧。

王晓昕

清华大学美术学院艺术史论系教授,理论专委会副主任

传统工艺美术应该从自身特点、发展现状和发展趋势出发,围绕传统工艺美术设计理念的更新、工艺技术的创新、人才培养的革新、产业市场的探新等方面进行综合研究,探索新时代传统工艺美术由“资源形态”向“价值形态”转化的具体方法和路径,使上述各方面因素综合协同发展,共同推动传统工艺美术的当代发展与创新。

王克震

南京艺术学院工艺美术专业主任,理论专委会委员

如同其它门类的艺术一样,中国的工艺美术需要其独立的艺术批评体系。在这里,批评不是负面的,而是为工艺美术架设沟通当代艺术和设计领域的桥梁,也是将工艺美术推向未来的一支重要力量。

连 冕

中国美术学院视觉中国协同创新中心教授,理论专委会委员

近十余年来,对中国传统文化新的崇奉,成就了令人欢喜的现代社会气象,即大家常说的国风、国潮。不过,作为局外者,人们多只看到了国潮物事作为消费对象所呈现出的灿烂、鲜亮的那一面,忽视了它们背后各类艰辛锤炼的构想、造作过程,更别说与之紧密牵连着的规划、管理、制度诸事项。实际上,经过在漫长历史时间内的发展、积淀与变革,传统工艺造物及其成器、育美观念,早已具备了发达且深入生活肌理的上下游网络关系,只是我们方才逐步较为清晰地做出了可能的揭示,这里边各类曾经煊赫、鼎盛的同业行会便是典型的集中代表。当前,我更关注从较为单薄的器物考辩,转向对行会暨组织的整体发展规律的研讨上。或者,可以这么说,我们应该重视如何在新的大好形势中,借鉴并活用已有成功经验,令工艺美术各研究、传续组织充分发挥修习术业、凝聚同业、继承德业的重要平台效能,愈加灵活、高品质地为工艺、美术、设计在内的各相关分支领域,以及对之充满期待与兴致的普罗大众,提供更富有思辨旨趣和多元共享价值的交流与体验。

陈彦青

清华大学美术学院艺术史论系教授,理论专委会副主任

工艺美术问题并非仅涉传统、传承、技术、审美、流行与时尚,更涉及经济生产行为、文化身份建构。现阶段讨论“工艺美术”批评问题,自然需要涉及这种多维度复杂社会现象的不同关系表现。工艺美术与技术密切相关,但在如今的复杂语境下,技术的工艺美术问题甚至不能称之为工艺美术核心问题。在现阶段,我们突然发现,未来的种种可能是如此清晰可辨地浮现在眼前,那些新技术的出现,新的造物、新的“工艺美术”已经发生,而基于“传统”与“现实”“未来”的工艺美术批评,究竟将面对什么?答案又将在何处?

张朵朵

湖南大学设计艺术学院副教授,理论专委会委员

今天我国的工艺美术与创新产业的探讨,是在非遗保护、文化创意产业发展、乡村振兴战略等多重语境下进行的,这便带来了批评话语的复杂性。结合亲身参与的产业创新与乡村美育实践,本人主张从人类学批判性反思的视角来对这些问题展开思考:一方面,接受“传统是动态的事实”这一观点,批评要关注并参与到当下最前沿的各类工艺美术创新实践中;另一方面,要时刻保持反思精神,从文化相对论的视角,重新将关注点回归到人,审视手工核心技艺与工业化、数字化技术运用之间的矛盾、产业化实践带来的手工艺“自用”到“他用”转变等关键问题,从而让工艺美术创新回归日常创造力,实现由下至上的可持续的发展。

朱 彦

广州大学美术与设计学院副教授,理论专委会委员

在进入现代性世界以后,我们当代人的生活方式可能既是审美的,也是庸俗的;既是功利的,也是享受的;既是物质的,也是精神的;既是传统的,也是现代的。在生活方式的选择上,传统工艺美术的材美工巧可能会与现代工业产品的便利快捷产生旷日持久的拉锯战。在此背景下呼吁建立的当代工艺美术批评,我想是需要所从事之人具备更多的担当与更广阔的视野的。这种批评不仅评判具体作品的优劣得失、艺术家的成长与进步,也揭示工艺美术的评判标准和分析路径;既倡导好物的使用与普及,也揭示它们不从属于政治、经济的独立精神价值;既关切当代人的日用常行,也回望联结传统生活的观念与意义;既是眼前的,也是指向未来的。

梁丽君

浙江农林大学艺术设计学院副教授,理论专委会委员

我希望从三个方面去理解现当代“工艺美术研究理论”的层次性:第一,学术性:从史前工艺到文人精英阶层的美术,传统工艺美术研究与考古学、金石学、美术史研究交相呼应;第二,生活性:百姓日用,或者我们称为的“民艺”,沿袭了民间审美与朴素信仰,不仅涵盖非遗,在深究的同时,也有人类学、符号学、社会学等成因糅杂其间;第三,行业性:古代与现当代工艺美术行业,最大的区别恐怕是从手工、单件制作到机械生产的规模化,对其中蕴含工艺美术的评判或需产生新的突破性认识。

马 敏

中国国家博物馆副研究馆员,理论专委会委员

工艺美术批评的学科体系亟待建设,方能推动工艺美术事业的发展。夯实基础研究,尤其是厘清时代发展中“工艺美术”“非物质文化遗产”“手工艺”等概念范畴和演变,及其与“纯艺术”和“设计”的关系。加强市场调研和对策研究,着眼于工艺美术发展过程中最紧迫的瓶颈和壁垒,给出具有针对性、可操作性和指导性的意见。对标纤维、陶瓷和金属等国际主流门类,了解国际前沿,提升批评的国际视野,为国内工艺美术的升级提供有力的学术支撑。

展梦夏

故宫博物院副研究馆员,理论专委会委员

工艺美术批评,是理论通往实践的桥,是现实望见理想的窗。它宜篇幅短小,不宜长篇大套;宜语言平实,不宜诘屈聱牙;宜观点鲜明,不宜面面俱到;宜紧随时事,不宜“三年不鸣”;宜百花齐放,不宜一枝独秀。

它可以出自院校和研究机构的专家学者,可以出自生产经营一线的从业者,也可以出自政策的制定者和执行者,甚至可以出自用脚投票的消费者。唯有群策群力、各尽己能,中国工艺美术的明天才会更好。

工艺美术理论是批评的基础。目前诚然还存在着不够系统、不够丰富、不够扎实等问题,但没有完美的现实,也不存在完美的理论。通过工艺美术批评,理论与实践可以互动、互促,最终受益的是整个行业。

欧 爽

工业和信息化部工业文化发展中心副研究员,理论专委会委员

传统工艺的发展从来都与社会环境相联系与生活方式相融合。以往对传统工艺的研究,多基于其本质内涵和外化特性方面,而生产创造活动与环境之间的关系——作为一种综合、整体、动态的社会经济文化现象一直没有得到重视。建立跨学科研究机制,不但可更清晰地还原传统工艺的历史纵深,也有助于我们完善传统工艺理论体系。在乡村发展工艺产业,可强化地域文化特色,构建产业生态圈来保护文化生产空间;乡村通过发展工艺产业参与重构当代乡村生活,也为我们研究传统工艺当代发展提供了活态样本。

本文来源于网络,侵删

为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