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5年南开大学中国史考研真题,历史学考研网



1995年南开大学中国史考研真题,历史学考研网1、简述儒家与墨家的主要观点,并比较二者之异同儒家思想指的是儒家学派的思想,由春秋末期思想家孔子所创立。孔子创立的儒家学说在

1995年南开大学中国史考研真题历史学考研网

1、简述儒家与墨家的主要观点,并比较二者之异同

儒家思想指的是儒家学派的思想,由春秋末期思想家孔子所创立。孔子创立的儒家学说在总结、概括和继承了夏、商、周三代尊尊亲亲传统文化的基础上形成的一个完整的思想体系。儒家的主要观点:孔子思想的重要范畴是“仁”、“礼”、“中庸”,而“仁”居于核心的地位,孔子以仁为中心建立了儒家伦理学。对于统治者来说,能够宽以待民,惠以使民、勿行苛政,就算“仁人”,其所施政就算“德政”。“礼”即礼仪、礼节、礼教,是维护封建等级制度和社会秩序的伦理规范,也不乏处理人际关系的道德信条。孔子提出:“克己复礼为仁。”意即加强主体道德修养以符合社会性的道德规范,这就涉及“仁”与“礼”的关系。在孔子看来,“仁”与“礼”是一对矛盾,仁是内在的道德自觉,礼是外在的道德规范;仁以礼为准则,礼以仁为根据,两者互相规定,互相补充。但孔子更重视对于道德主体精神——“仁”的培植,以给“礼”注入一种内在的新精神、新生命。认为人若缺乏道德修养的内在自觉,单纯凭借社会性的外在约束。其效力是非常有限的。“中庸”是一种修养方法,讲究“不偏不倚”、“执两用中”、“适量守度”,其基本精神是通过折中调和的手段,达到消融矛盾、避免冲击、稳定社会秩序的目的。

孟子继承孔子的仁学思想,力倡“仁政”,反对暴政。孟子倡导的仁政,实际上就是耕织结合的个体小农经济,这是一条有利于当时社会封建化的主张。此外,孟子的仁政说在政治上主张“尊贤使能”,在军事上主张:不嗜杀人者”才能统一天下,丰富和发展了孔子的仁学思想。孟子还提出“民贵君轻”的古代民主思想。他认为在社会政治生活中,最重要的是民众,民众是国家、诸侯、天子存亡或变更的最根本的因素,这就是所谓“民为责,社稷次之,君为轻”。在孟子看来,天子、诸侯、大夫、国家都是可以改立变置的,只有民众是无可改换的,因而人民是最根本的。

墨家思想主要反映在《墨子》一书中。墨子认为"尚贤"(任人唯贤)是为政之本,这种平等思想直接冲击宗法世袭制。他又提出"天下有义则治,无义则乱",应"一同天下之义",即制止天下动乱,必须选举贤能的士、卿、大夫、天子来一同天下,为万民兴利初害,这就是"尚同"。墨子言功利,和杨朱的"为我"大相径庭,他说的利,不是利己,而是普天同利,这种建立在理想国上基础上的功利主义,是《墨子》一书的基本道德观念。墨学是代表小生产阶级说话的,具有一定的人民性。因此墨家反对剥削,崇尚劳动。提出“赖其力者生,不赖其力者不生”,“不与劳动”的,就不能“获其实”。

《墨子》一书政治观点和道德观念形成的共同基本核心思想,便是墨子提出的"兼爱"是墨家学派的主要思想观点。其它非攻、节用、节葬、非乐等主张,也都是由此而派生出来的。墨子的"兼爱",是对孔子思想体系的基本观念的"仁"的改造。墨子提倡"兼相爱" ,就是说无差别地爱社会上一切人。

墨家可是说以利为先,义利并重。墨子?“尚利”与“贵义”,但以“尚利”为第一要务,墨家在“尚利”的前提下,又提出“贵义”而“天下之利”才是最终目的,而道义、原则只是达到这一目的的途径和手段。他们所倡导的“兼相爱、交相利”,是一种利他主义,公而忘私。墨家的最终目标在于实现“治”和“富”。

而儒家是义重于利,不忽视利,“利者,义之和”。儒家重视“仁义”众人皆知。但他们同样是重视物质利益的,孔子就说,“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他一方面谈“君子谋道不谋食”,另一方面也用物质利益激发学生:“学也,禄在其中矣。”孟子也政事主要是发展经济以足“财用”,“无政事则财用不足”,“无恒产者则无恒心”。但是相对来说,儒家还是更加重视义的,要求对利要有节制,要以义制之。孔子说:“放于利而行,多怨。”意思是说,如果对人们求利的行为毫不限制,必然造成许多怨恨。可见,对富贵他们是不舍弃和反对的,只是不能“不义”而已。

墨家崇尚朴质,反对礼乐和文明,在义利关系上义利并重,但反对私利私义,提倡公利公义,提倡先人后己,由人及己,而儒家更重实用,由己及人,由近及远,较为切合人性伦理的实际,故更为人所欢迎,为当世所遵从,也更具有与时俱进的特征。

2、湖北云梦睡虎地秦墓、湖南长沙马王堆汉墓出土了哪些资料?并介绍其史料价值

1975年底,在湖北云梦睡虎地秦墓出土了一千一百余枚秦代竹简(秦代包括秦统一前的秦国与统一后的秦朝,为叙述方便,秦国指七国之一的诸侯国,秦朝指秦统一后的帝国王朝,秦代指秦国和秦朝),其主要记载了秦代施行的二十几个单行法规的条款原文,共记载法条六百条。

墓主人喜生前任县令史,即县令属下小吏,参预过“治狱”。墓葬竹简法条是喜生前从事法律活动而抄录的有关法律文书,主要抄录了行政管理与“治狱”方面的律令条文,记录了刑事、经济、民事和官吏管理的法律条文,这些法律条文肯定不是秦朝的全部法条,但是是常用法律条文,其中还抄录了当时魏国的一个关于“赘婿”的法律,可能于秦律相同,也适用于秦国的法律活动。云梦秦简是弥足珍贵的历史资料。时至今日,尚未见到完整的秦代法典,所见最多的法律条文也仅是睡虎地云梦竹简所载的一千多枚竹简记录的秦朝条文。

马王堆汉墓在湖南省博物馆院内。1972年至1974年先后在长沙市区东郊浏阳河旁的马王堆挖掘出土。一号汉墓出土的女尸,时逾2100多年,形体完整,全身润泽,部分关节可以活动,软组织尚有弹性,几乎与新鲜尸体相似。

马王堆汉墓的发掘,对我国的历史和科学研究均有巨大价值,其出土文物异常珍贵。从三号墓中出土的帛书《五十二病方》,经考证,比《黄帝内经》(成书于春秋战国时代)可能还要早,书中记载了52种疾病,还提到了100多种疾病的名称,共载方280多个,所用药物计240多个。这是我国现在所能看到的最早的方剂。《五十二病方》的发现,补充了《内经》以前临床医学的内容,是一份非常珍贵的医学遗产。

马王堆三座汉墓共出土珍贵文物3000多件,绝大多数保存完好。其中五百多件各种漆器,制作精致,纹饰华丽,光泽如新。珍贵的是一号墓的大量丝织品,保护完好。品种众多,有绢、绮、罗、纱、锦等。有一件素纱禅衣,轻若烟雾,薄如蝉翼,该衣长1.28米,且有长袖,重量仅49克,织造技巧之高超,真是天工巧夺。出土的帛画,为我国现存最早的描写当时现实生活的大型作品。还有彩俑、乐器、兵器、印章、帛书等珍品。此外,1号、3号两墓分别出土100多件木俑和30多个盛放肉食品、谷物、果品和香料的竹简。

3、南北朝时经济有哪些特点??

第一,南北经济趋于平衡。江南迅速开发,中原发展相对缓慢。黄河流域是中国经济发展的中心,秦汉时期,南北方经济发展差距很大。到魏晋南北朝时期,由于大规模的战乱多发生在北方并且时间持续很长,使得北方经济遭到严重破坏。而南方则相对稳定,使得南方经济得到迅速发展。这样南北经济开始趋于平衡,以北方黄河流域为重心的经济格局开始改变。

第二,士族庄园经济和寺院经济占有重要地位。由于士族制的发展和统治者崇信佛教,导致地主庄园经济和寺院经济恶性膨胀,造成土地和劳动力的大量流失。

第三,商品经济总体水平较低。由于战乱,不少城市遭到严重破坏,加上南方刚刚开发,商品经济发展缓慢。

第四,各民族经济交流加强。由于民族融合的加强,魏晋南北朝时期各民族之间的联系密切,并逐渐融合为一体。各族相互学习,取长补短,促进了经济的恢复和发展。同时也为隋唐时期的繁荣奠定了基础。

第五,手工业也有长足发展.南方盛产青瓷,器皿形制美观;蜀锦闻名遐迩.

4、叙述明清资本主义萌芽的表现及其缓慢发展的原因

(一)明代资本主义萌芽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明代中期以后,由于社会生产力水平的提高,农业和手工业生产有了明显的发展,从而推动了社会分工的扩大,促进了商品货币经济的繁荣,许多农产品商品化。例如棉花、生丝、烟草和粮食等大量投入市场, 成为交换的商品。在江南、东南沿海和运河沿线出现了出现了工商业比较发达的城市,丝绸业发达的苏州、 杭州,工商业繁荣的南京、无锡,棉织业中心松江,制瓷中心景德镇,茶叶的著名城市成都,著名的木材市场武昌和重庆,食盐集散地扬州,对外贸易的主要港口广州、宁波、泉州、漳州和福州。北方除北京之外,还有天津、德州、临清、济宁和怀安等。大量商业性城市的出现,是明代资本主义生产关系萌芽的重要表现。

(2)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和大量贸易的需要,到明朝后期,白银已成为普遍流通的货币。

(3)明朝中后期,手工业生产高度发展,出现了手工工场。在商品经济比较繁荣的江南一些地方,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开始稀疏出现。江南苏州、湖州和杭州一带是明代的纺织业中心,有官办的织染局,同时各地又有大量从事纺织业的民间机户存在。在经营过程中,民间机户不断受到两极分化,经营不善的破产,失去生产资料的小生产者依靠纺织丝绸的技术为经营有方的“机户”所雇佣。机户占有生产资料,剥削机工的剩余劳动,是早期的资本家;机工靠出卖劳动力为生,是早期的雇佣工人。他们之间的雇佣与被雇佣的关系,就是资本主义性质的生产关系。明朝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萌芽不仅是脆弱的,带有明显的封建烙印;而且是稀疏的,只发生在个别地区的少数手工行业。纺织业雇佣工人也没有完全和土地分离,摆脱农业生产,更不能摆脱行会的控制。

(二)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缓慢的原因:

(1)封建专制制度是阻碍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缓慢的根本原因;

(2)自给自足的封建经济仍占主导地位是主要原因;

(3)农民遭受残酷的封建剥削,极端贫困,无力从市场上购买手工业品;

(4)地主和商人将赚来的钱大量买房置地,严重影响手工业的扩大再生产;

(5)封建国家重农抑商,对商品征收重税并严格限制资本主义工商业的发展;

(6)清政府实行闭关锁国政策,错过了通过对外贸易积累资本的有利条件。

5、简述洋务运动时期在教育领域的更新

兴办新的教育事业,培养洋务人才,是洋务运动的一项重要措施。

兴办学堂。在30多年间,洋务派共创办新式学堂24所。这些新学堂打破了旧式教育和科举制度的一统天下,培养了一批近代科技军事人才和知识分子,并且在文化教育方面起到开通风气的作用。

派遣留学生。1872年,清廷派第一批30名幼童乘轮船离开上海赴美。1873、1874、1875年,每年又各派30名。但后来总理衙门“将出洋学生一律调回”。在回国的94人中,只有两人得学士学位,其中一人就是著名的杰出铁路工程师詹天佑。

1877年春,经沈葆桢奏请,清廷派遣35名留学生留学欧洲,学习船舰知识。1881年,经李鸿章奏请,又派出留欧学生8名。1886年又派出第三批船政出洋学生34名。这批留学生,都学有所成,许多都成为北洋水师的指挥骨干。

6、评述邹容所著《革命军》的主要内容和时代意义

1903年5月,《革命军》由上海的大同书局印行。《革命军》的作者邹容,当时署名为“革命军马前卒”。 邹容的《革命军》,则以西方资产阶级革命理论为主要武器,从正面阐述革命的正义性和必要性,宣传革命排满和民主共和是它的主旋律。《革命军》,是中国近代思想史上第一部系统地、旗帜鲜明地宣传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思想的名著。全书2万多字,共分七章叙述:一、绪论;二、革命之原因;三、革命之教育

;四、革命必剖清人种;五、革命必先去奴隶之根性;六、革命独立之大义;七、结论。

《革命军》出版后,翻印流传极广,风行海内外。据估计,它在辛亥革命时期,共印了20几版,总印数超过110万册,占清末革命书刊销售量的第一位。《革命军》的政治色彩极为鲜明,富有战争精神。邹容在文中号召人们起来推翻满清政府,建立“中华共和国”,言辞激烈,在宣传革命,教育群众方面极富鼓动性。《革命军》五月在上海出版单行本,“不及一月,数千册销行殆尽”,在国内外引起强烈巨大的反响,使得清政府咬牙切齿、恨入骨髓。

7、简答北洋时期“府院之争”的历史经过

所谓“府院之争“,“府”即总统府,“院”指国务院,“府院之争”即总统和总理之争。1916年6月袁世凯死后,原第一任副总统黎元洪依法继任大总统,段祺瑞任国务总理,段以北洋正统派首领自居,依附日本军阀,掌握军政大权,与黎元洪分庭抗礼。

先是在国务院秘书长人选问题上,黎元洪和段祺瑞发生了争执,最后由徐世昌出面了结。一波未平一波又起,在要不要参加第一次世界大战对德国宣战这个问题上,双方斗争更加激烈。

为了达到主战的目的,段祺瑞将其手下的十几个督军叫到北京,组成“督军团”,对黎元洪施加压力,但未获成功;后来段祺瑞又叫人写了对德宣战书要总统盖印,黎元洪为了平息风波,勉强在文件上盖了章。即使这样,段祺瑞仍不满足,在国会开会讨论时,又大肆干涉,终于触动了众怒。

恰在这时,段祺瑞私自向日本借款一事被揭露。1917年5月21日,黎元洪瞅准时机在这时下令撤销了他的总理职务,段祺瑞愤然离京去津,并且根据临时约法,总统无权撤销总理职务,不承认黎的免职令。因一方为总统府,一方为国务院,所以它们间的争斗被称为“府院之争”。

之后黎元洪请督军团团长张勋于6月14日入京调解。张勋入京后,拥立宣统复辟。事件为段祺瑞所镇压,黎元洪于事后辞去总统职,总统改由冯国璋担任。府院之争告一段落。

8、曹锟是怎样当上总统的?

直系控制北京之初,黎元洪任大总统。1923年6月,在曹锟指示下,直系阁员制造内阁危机,使张绍曾内阁总辞职。直系反而指责黎元洪干涉内阁。黎被迫辞职。曹锟为“选”为总统,以40万元收买国会议长,以5000到1万元每张选票贿买500多个议员。1923年10月,受贿议员把曹锟“选”为总统。10月10日,曹锟就职,提名孙宝琦组阁。接着,公布《中华民国宪法》,又称“曹锟宪法”或“贿选宪法”。曹锟贿选,遭到全国反对。孙中山下令讨伐曹锟,通缉贿选议员。

9、评述塘沽协定对华北政局的影响

1933年4月,长城抗战失败,日本关东军进入华北,直逼平津。5月31日,国民党政府代表熊斌与日本关东军代表冈村宁次在塘沽进行谈判,并签订了停战协定,习称《塘沽协定》。根据协定,划定冀东为非武装区,中国军队撤至延庆、昌平、高丽营、顺义、通州、芦台所连之线以西以南地区,日军撤至长城线,从而在实际上默认了日本对东三省及热河的占领。自此,华北门户洞开,为日本进一步控制整个华北创造了条件。

10、评述建国初期中共七届三中全会

为了全面分析建国初期的形势,确定党和国家在这个时期的任务和方针,1950年6月,中共中央在北京召开了七届三中全会。毛泽东在七届三中全会上作了《为争取国家财政经济状况的基本好转而斗争》的书面报告和《不要四面出击》的讲话;刘少奇作《关于土地改革问题的报告》;周恩来作《关于外交与统一战线问题的报告》;聂荣臻作《关于人民解放军整编问题的报告》。

会议总结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半年多时间内国内外政治、经济、军事形势的重大变化,以及取得的新的胜利。特别是在经济战线上已经取得的一批胜利,例如财政收支接近平衡,制止了通货膨胀,物价趋向稳定等,表现了财政经济状况的开始好转,但这还不是根本的好转。因此,毛泽东明确地提出当前我们的中心任务就是用三年左右的时间,争取实现国家财政经济状况的根本好转,为开展有计划的经济建设创造条件。要实现这个任务,需要三个条件,即:土地改革的完成;现有工商业的合理调整;国家机构所需经费大量节减。为达到这个目的,要做好以下八项工作:(一)有步骤有秩序地进行土地改革工作。(二)巩固财经工作的统一领导和管理,巩固财政收支的平衡和物价的稳定。这就需要调整税收,减轻人民负担;调整工商业,切实改善公私关系和劳资关系。(三)精兵简政。复员一部分人民解放军,并对行政系统进行整编工作。(四)有步骤地谨慎地进行旧有文化教育事业的改革,争取一切爱国的知识分子为人民服务。(五)认真做好灾民和失业者救济工作。(六)认真团结各界民主人士,开好各界人民代表会议。(七)坚决肃清一切危害人民的土匪。特务、恶霸及其他反革命分子。进行全党整风,加强党和人民群众的联系,巩固和发展党的组织。

会议制定了庆复国民经济时期的战略策略方针,就是“不要四面出击”。毛泽东指出:我们当前的总方针,就是肃清国民党残余、特务。土匪,推翻地主阶级,解放台湾。西藏,跟帝国主义斗争到底。为了孤立和打击当前的敌人,就要把人民中间不满意我们的人变成拥护我们。这就必需实行“不要四面出击”的方针。四面出击,全国紧张,很不好。我们绝不可树敌太多,必须在一个方面有所让步,有所缓和,集中力量向另一方面进攻,孤立和打击国民党残余、地主阶级和帝国主义。这就是七届三中全会确定的政治路线和战略策略方针。

贯彻“不要四面出击”的方针主要是正确处理同民族资产阶级的关系。毛泽东批评了党内有些人认为可以提早消灭资本主义实行社会主义的错误思想,指出这是不适合我们国家情况的。全会强调要在工人阶级领导下,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小资产阶级、民族资产阶级团结起来。这就是说,在建国之初主要斗争对象是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及其走狗国民党反动派残余,而不是民族资产阶级。对民族资产阶级要采用既团结又斗争的政策以达到团结它共同发展国民经济之目的,不要使我们同他们的关系搞得太紧张了。

七届三中全会是中国共产党在建国初期召开的一次重要的会议,为党和政府在国民经济恢复时期制定了正确的路线和方针,这对于巩固新生的人民政权,迅速恢复和发展国民经济,稳步地实现从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的过渡,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1995年南开大学中国史考研真题历史学考研网

1、简述儒家与墨家的主要观点,并比较二者之异同

儒家思想指的是儒家学派的思想,由春秋末期思想家孔子所创立。孔子创立的儒家学说在总结、概括和继承了夏、商、周三代尊尊亲亲传统文化的基础上形成的一个完整的思想体系。儒家的主要观点:孔子思想的重要范畴是“仁”、“礼”、“中庸”,而“仁”居于核心的地位,孔子以仁为中心建立了儒家伦理学。对于统治者来说,能够宽以待民,惠以使民、勿行苛政,就算“仁人”,其所施政就算“德政”。“礼”即礼仪、礼节、礼教,是维护封建等级制度和社会秩序的伦理规范,也不乏处理人际关系的道德信条。孔子提出:“克己复礼为仁。”意即加强主体道德修养以符合社会性的道德规范,这就涉及“仁”与“礼”的关系。在孔子看来,“仁”与“礼”是一对矛盾,仁是内在的道德自觉,礼是外在的道德规范;仁以礼为准则,礼以仁为根据,两者互相规定,互相补充。但孔子更重视对于道德主体精神——“仁”的培植,以给“礼”注入一种内在的新精神、新生命。认为人若缺乏道德修养的内在自觉,单纯凭借社会性的外在约束。其效力是非常有限的。“中庸”是一种修养方法,讲究“不偏不倚”、“执两用中”、“适量守度”,其基本精神是通过折中调和的手段,达到消融矛盾、避免冲击、稳定社会秩序的目的。

孟子继承孔子的仁学思想,力倡“仁政”,反对暴政。孟子倡导的仁政,实际上就是耕织结合的个体小农经济,这是一条有利于当时社会封建化的主张。此外,孟子的仁政说在政治上主张“尊贤使能”,在军事上主张:不嗜杀人者”才能统一天下,丰富和发展了孔子的仁学思想。孟子还提出“民贵君轻”的古代民主思想。他认为在社会政治生活中,最重要的是民众,民众是国家、诸侯、天子存亡或变更的最根本的因素,这就是所谓“民为责,社稷次之,君为轻”。在孟子看来,天子、诸侯、大夫、国家都是可以改立变置的,只有民众是无可改换的,因而人民是最根本的。

墨家思想主要反映在《墨子》一书中。墨子认为"尚贤"(任人唯贤)是为政之本,这种平等思想直接冲击宗法世袭制。他又提出"天下有义则治,无义则乱",应"一同天下之义",即制止天下动乱,必须选举贤能的士、卿、大夫、天子来一同天下,为万民兴利初害,这就是"尚同"。墨子言功利,和杨朱的"为我"大相径庭,他说的利,不是利己,而是普天同利,这种建立在理想国上基础上的功利主义,是《墨子》一书的基本道德观念。墨学是代表小生产阶级说话的,具有一定的人民性。因此墨家反对剥削,崇尚劳动。提出“赖其力者生,不赖其力者不生”,“不与劳动”的,就不能“获其实”。

《墨子》一书政治观点和道德观念形成的共同基本核心思想,便是墨子提出的"兼爱"是墨家学派的主要思想观点。其它非攻、节用、节葬、非乐等主张,也都是由此而派生出来的。墨子的"兼爱",是对孔子思想体系的基本观念的"仁"的改造。墨子提倡"兼相爱" ,就是说无差别地爱社会上一切人。

墨家可是说以利为先,义利并重。墨子?“尚利”与“贵义”,但以“尚利”为第一要务,墨家在“尚利”的前提下,又提出“贵义”而“天下之利”才是最终目的,而道义、原则只是达到这一目的的途径和手段。他们所倡导的“兼相爱、交相利”,是一种利他主义,公而忘私。墨家的最终目标在于实现“治”和“富”。

而儒家是义重于利,不忽视利,“利者,义之和”。儒家重视“仁义”众人皆知。但他们同样是重视物质利益的,孔子就说,“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他一方面谈“君子谋道不谋食”,另一方面也用物质利益激发学生:“学也,禄在其中矣。”孟子也政事主要是发展经济以足“财用”,“无政事则财用不足”,“无恒产者则无恒心”。但是相对来说,儒家还是更加重视义的,要求对利要有节制,要以义制之。孔子说:“放于利而行,多怨。”意思是说,如果对人们求利的行为毫不限制,必然造成许多怨恨。可见,对富贵他们是不舍弃和反对的,只是不能“不义”而已。

墨家崇尚朴质,反对礼乐和文明,在义利关系上义利并重,但反对私利私义,提倡公利公义,提倡先人后己,由人及己,而儒家更重实用,由己及人,由近及远,较为切合人性伦理的实际,故更为人所欢迎,为当世所遵从,也更具有与时俱进的特征。

2、湖北云梦睡虎地秦墓、湖南长沙马王堆汉墓出土了哪些资料?并介绍其史料价值

1975年底,在湖北云梦睡虎地秦墓出土了一千一百余枚秦代竹简(秦代包括秦统一前的秦国与统一后的秦朝,为叙述方便,秦国指七国之一的诸侯国,秦朝指秦统一后的帝国王朝,秦代指秦国和秦朝),其主要记载了秦代施行的二十几个单行法规的条款原文,共记载法条六百条。

墓主人喜生前任县令史,即县令属下小吏,参预过“治狱”。墓葬竹简法条是喜生前从事法律活动而抄录的有关法律文书,主要抄录了行政管理与“治狱”方面的律令条文,记录了刑事、经济、民事和官吏管理的法律条文,这些法律条文肯定不是秦朝的全部法条,但是是常用法律条文,其中还抄录了当时魏国的一个关于“赘婿”的法律,可能于秦律相同,也适用于秦国的法律活动。云梦秦简是弥足珍贵的历史资料。时至今日,尚未见到完整的秦代法典,所见最多的法律条文也仅是睡虎地云梦竹简所载的一千多枚竹简记录的秦朝条文。

马王堆汉墓在湖南省博物馆院内。1972年至1974年先后在长沙市区东郊浏阳河旁的马王堆挖掘出土。一号汉墓出土的女尸,时逾2100多年,形体完整,全身润泽,部分关节可以活动,软组织尚有弹性,几乎与新鲜尸体相似。

马王堆汉墓的发掘,对我国的历史和科学研究均有巨大价值,其出土文物异常珍贵。从三号墓中出土的帛书《五十二病方》,经考证,比《黄帝内经》(成书于春秋战国时代)可能还要早,书中记载了52种疾病,还提到了100多种疾病的名称,共载方280多个,所用药物计240多个。这是我国现在所能看到的最早的方剂。《五十二病方》的发现,补充了《内经》以前临床医学的内容,是一份非常珍贵的医学遗产。

马王堆三座汉墓共出土珍贵文物3000多件,绝大多数保存完好。其中五百多件各种漆器,制作精致,纹饰华丽,光泽如新。珍贵的是一号墓的大量丝织品,保护完好。品种众多,有绢、绮、罗、纱、锦等。有一件素纱禅衣,轻若烟雾,薄如蝉翼,该衣长1.28米,且有长袖,重量仅49克,织造技巧之高超,真是天工巧夺。出土的帛画,为我国现存最早的描写当时现实生活的大型作品。还有彩俑、乐器、兵器、印章、帛书等珍品。此外,1号、3号两墓分别出土100多件木俑和30多个盛放肉食品、谷物、果品和香料的竹简。

3、南北朝时经济有哪些特点??

第一,南北经济趋于平衡。江南迅速开发,中原发展相对缓慢。黄河流域是中国经济发展的中心,秦汉时期,南北方经济发展差距很大。到魏晋南北朝时期,由于大规模的战乱多发生在北方并且时间持续很长,使得北方经济遭到严重破坏。而南方则相对稳定,使得南方经济得到迅速发展。这样南北经济开始趋于平衡,以北方黄河流域为重心的经济格局开始改变。

第二,士族庄园经济和寺院经济占有重要地位。由于士族制的发展和统治者崇信佛教,导致地主庄园经济和寺院经济恶性膨胀,造成土地和劳动力的大量流失。

第三,商品经济总体水平较低。由于战乱,不少城市遭到严重破坏,加上南方刚刚开发,商品经济发展缓慢。

第四,各民族经济交流加强。由于民族融合的加强,魏晋南北朝时期各民族之间的联系密切,并逐渐融合为一体。各族相互学习,取长补短,促进了经济的恢复和发展。同时也为隋唐时期的繁荣奠定了基础。

第五,手工业也有长足发展.南方盛产青瓷,器皿形制美观;蜀锦闻名遐迩.

4、叙述明清资本主义萌芽的表现及其缓慢发展的原因

(一)明代资本主义萌芽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明代中期以后,由于社会生产力水平的提高,农业和手工业生产有了明显的发展,从而推动了社会分工的扩大,促进了商品货币经济的繁荣,许多农产品商品化。例如棉花、生丝、烟草和粮食等大量投入市场, 成为交换的商品。在江南、东南沿海和运河沿线出现了出现了工商业比较发达的城市,丝绸业发达的苏州、 杭州,工商业繁荣的南京、无锡,棉织业中心松江,制瓷中心景德镇,茶叶的著名城市成都,著名的木材市场武昌和重庆,食盐集散地扬州,对外贸易的主要港口广州、宁波、泉州、漳州和福州。北方除北京之外,还有天津、德州、临清、济宁和怀安等。大量商业性城市的出现,是明代资本主义生产关系萌芽的重要表现。

(2)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和大量贸易的需要,到明朝后期,白银已成为普遍流通的货币。

(3)明朝中后期,手工业生产高度发展,出现了手工工场。在商品经济比较繁荣的江南一些地方,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开始稀疏出现。江南苏州、湖州和杭州一带是明代的纺织业中心,有官办的织染局,同时各地又有大量从事纺织业的民间机户存在。在经营过程中,民间机户不断受到两极分化,经营不善的破产,失去生产资料的小生产者依靠纺织丝绸的技术为经营有方的“机户”所雇佣。机户占有生产资料,剥削机工的剩余劳动,是早期的资本家;机工靠出卖劳动力为生,是早期的雇佣工人。他们之间的雇佣与被雇佣的关系,就是资本主义性质的生产关系。明朝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萌芽不仅是脆弱的,带有明显的封建烙印;而且是稀疏的,只发生在个别地区的少数手工行业。纺织业雇佣工人也没有完全和土地分离,摆脱农业生产,更不能摆脱行会的控制。

(二)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缓慢的原因:

(1)封建专制制度是阻碍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缓慢的根本原因;

(2)自给自足的封建经济仍占主导地位是主要原因;

(3)农民遭受残酷的封建剥削,极端贫困,无力从市场上购买手工业品;

(4)地主和商人将赚来的钱大量买房置地,严重影响手工业的扩大再生产;

(5)封建国家重农抑商,对商品征收重税并严格限制资本主义工商业的发展;

(6)清政府实行闭关锁国政策,错过了通过对外贸易积累资本的有利条件。

5、简述洋务运动时期在教育领域的更新

兴办新的教育事业,培养洋务人才,是洋务运动的一项重要措施。

兴办学堂。在30多年间,洋务派共创办新式学堂24所。这些新学堂打破了旧式教育和科举制度的一统天下,培养了一批近代科技军事人才和知识分子,并且在文化教育方面起到开通风气的作用。

派遣留学生。1872年,清廷派第一批30名幼童乘轮船离开上海赴美。1873、1874、1875年,每年又各派30名。但后来总理衙门“将出洋学生一律调回”。在回国的94人中,只有两人得学士学位,其中一人就是著名的杰出铁路工程师詹天佑。

1877年春,经沈葆桢奏请,清廷派遣35名留学生留学欧洲,学习船舰知识。1881年,经李鸿章奏请,又派出留欧学生8名。1886年又派出第三批船政出洋学生34名。这批留学生,都学有所成,许多都成为北洋水师的指挥骨干。

6、评述邹容所著《革命军》的主要内容和时代意义

1903年5月,《革命军》由上海的大同书局印行。《革命军》的作者邹容,当时署名为“革命军马前卒”。 邹容的《革命军》,则以西方资产阶级革命理论为主要武器,从正面阐述革命的正义性和必要性,宣传革命排满和民主共和是它的主旋律。《革命军》,是中国近代思想史上第一部系统地、旗帜鲜明地宣传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思想的名著。全书2万多字,共分七章叙述:一、绪论;二、革命之原因;三、革命之教育;四、革命必剖清人种;五、革命必先去奴隶之根性;六、革命独立之大义;七、结论。

《革命军》出版后,翻印流传极广,风行海内外。据估计,它在辛亥革命时期,共印了20几版,总印数超过110万册,占清末革命书刊销售量的第一位。《革命军》的政治色彩极为鲜明,富有战争精神。邹容在文中号召人们起来推翻满清政府,建立“中华共和国”,言辞激烈,在宣传革命,教育群众方面极富鼓动性。《革命军》五月在上海出版单行本,“不及一月,数千册销行殆尽”,在国内外引起强烈巨大的反响,使得清政府咬牙切齿、恨入骨髓。

7、简答北洋时期“府院之争”的历史经过

所谓“府院之争“,“府”即总统府,“院”指国务院,“府院之争”即总统和总理之争。1916年6月袁世凯死后,原第一任副总统黎元洪依法继任大总统,段祺瑞任国务总理,段以北洋正统派首领自居,依附日本军阀,掌握军政大权,与黎元洪分庭抗礼。

先是在国务院秘书长人选问题上,黎元洪和段祺瑞发生了争执,最后由徐世昌出面了结。一波未平一波又起,在要不要参加第一次世界大战对德国宣战这个问题上,双方斗争更加激烈。

为了达到主战的目的,段祺瑞将其手下的十几个督军叫到北京,组成“督军团”,对黎元洪施加压力,但未获成功;后来段祺瑞又叫人写了对德宣战书要总统盖印,黎元洪为了平息风波,勉强在文件上盖了章。即使这样,段祺瑞仍不满足,在国会开会讨论时,又大肆干涉,终于触动了众怒。

恰在这时,段祺瑞私自向日本借款一事被揭露。1917年5月21日,黎元洪瞅准时机在这时下令撤销了他的总理职务,段祺瑞愤然离京去津,并且根据临时约法,总统无权撤销总理职务,不承认黎的免职令。因一方为总统府,一方为国务院,所以它们间的争斗被称为“府院之争”。

之后黎元洪请督军团团长张勋于6月14日入京调解。张勋入京后,拥立宣统复辟。事件为段祺瑞所镇压,黎元洪于事后辞去总统职,总统改由冯国璋担任。府院之争告一段落。

8、曹锟是怎样当上总统的?

直系控制北京之初,黎元洪任大总统。1923年6月,在曹锟指示下,直系阁员制造内阁危机,使张绍曾内阁总辞职。直系反而指责黎元洪干涉内阁。黎被迫辞职。曹锟为“选”为总统,以40万元收买国会议长,以5000到1万元每张选票贿买500多个议员。1923年10月,受贿议员把曹锟“选”为总统。10月10日,曹锟就职,提名孙宝琦组阁。接着,公布《中华民国宪法》,又称“曹锟宪法”或“贿选宪法”。曹锟贿选,遭到全国反对。孙中山下令讨伐曹锟,通缉贿选议员。

9、评述塘沽协定对华北政局的影响

1933年4月,长城抗战失败,日本关东军进入华北,直逼平津。5月31日,国民党政府代表熊斌与日本关东军代表冈村宁次在塘沽进行谈判,并签订了停战协定,习称《塘沽协定》。根据协定,划定冀东为非武装区,中国军队撤至延庆、昌平、高丽营、顺义、通州、芦台所连之线以西以南地区,日军撤至长城线,从而在实际上默认了日本对东三省及热河的占领。自此,华北门户洞开,为日本进一步控制整个华北创造了条件。

10、评述建国初期中共七届三中全会

为了全面分析建国初期的形势,确定党和国家在这个时期的任务和方针,1950年6月,中共中央在北京召开了七届三中全会。毛泽东在七届三中全会上作了《为争取国家财政经济状况的基本好转而斗争》的书面报告和《不要四面出击》的讲话;刘少奇作《关于土地改革问题的报告》;周恩来作《关于外交与统一战线问题的报告》;聂荣臻作《关于人民解放军整编问题的报告》。

会议总结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半年多时间内国内外政治、经济、军事形势的重大变化,以及取得的新的胜利。特别是在经济战线上已经取得的一批胜利,例如财政收支接近平衡,制止了通货膨胀,物价趋向稳定等,表现了财政经济状况的开始好转,但这还不是根本的好转。因此,毛泽东明确地提出当前我们的中心任务就是用三年左右的时间,争取实现国家财政经济状况的根本好转,为开展有计划的经济建设创造条件。要实现这个任务,需要三个条件,即:土地改革的完成;现有工商业的合理调整;国家机构所需经费大量节减。为达到这个目的,要做好以下八项工作:(一)有步骤有秩序地进行土地改革工作。(二)巩固财经工作的统一领导和管理,巩固财政收支的平衡和物价的稳定。这就需要调整税收,减轻人民负担;调整工商业,切实改善公私关系和劳资关系。(三)精兵简政。复员一部分人民解放军,并对行政系统进行整编工作。(四)有步骤地谨慎地进行旧有文化教育事业的改革,争取一切爱国的知识分子为人民服务。(五)认真做好灾民和失业者救济工作。(六)认真团结各界民主人士,开好各界人民代表会议。(七)坚决肃清一切危害人民的土匪。特务、恶霸及其他反革命分子。进行全党整风,加强党和人民群众的联系,巩固和发展党的组织。

会议制定了庆复国民经济时期的战略策略方针,就是“不要四面出击”。毛泽东指出:我们当前的总方针,就是肃清国民党残余、特务。土匪,推翻地主阶级,解放台湾。西藏,跟帝国主义斗争到底。为了孤立和打击当前的敌人,就要把人民中间不满意我们的人变成拥护我们。这就必需实行“不要四面出击”的方针。四面出击,全国紧张,很不好。我们绝不可树敌太多,必须在一个方面有所让步,有所缓和,集中力量向另一方面进攻,孤立和打击国民党残余、地主阶级和帝国主义。这就是七届三中全会确定的政治路线和战略策略方针。

贯彻“不要四面出击”的方针主要是正确处理同民族资产阶级的关系。毛泽东批评了党内有些人认为可以提早消灭资本主义实行社会主义的错误思想,指出这是不适合我们国家情况的。全会强调要在工人阶级领导下,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小资产阶级、民族资产阶级团结起来。这就是说,在建国之初主要斗争对象是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及其走狗国民党反动派残余,而不是民族资产阶级。对民族资产阶级要采用既团结又斗争的政策以达到团结它共同发展国民经济之目的,不要使我们同他们的关系搞得太紧张了。

七届三中全会是中国共产党在建国初期召开的一次重要的会议,为党和政府在国民经济恢复时期制定了正确的路线和方针,这对于巩固新生的人民政权,迅速恢复和发展国民经济,稳步地实现从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的过渡,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为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