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床到科研,是近是远——中华中医药学会青年学者论坛讲者专访...(临床 科研 区别)





原标题:临床到科研,是近?是远?——中华中医药学会青年学者论坛讲者专访(六)







韩振蕴,教授、主任医师,博士生导师。2004年毕业于北京中医


原标题:临床到科研,是近?是远?——中华中医药学会青年学者论坛讲者专访(六)



韩振蕴,教授、主任医师,博士生导师。2004年毕业于北京中医药大学,获得博士学位。美国加州大学旧金山分校老化与记忆中心访问学者。现任北京中医药大学深圳医院(龙岗)院长,兼任中华中医药学会内科分会常委、青委会委员,北京市伦理委员会理事、世界中医药学会联合会内科专业委员会理事、深圳市中医药学会常务理事、中华中医药学会青年人才托举工程项目指导老师等职。从事中医内科临床教学与科研工作20余年,主要研究领域为痴呆、中风、抑郁、焦虑等的中医临床及基础研发。主持科技部重点研发计划课题、“十一五”重大新药创制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教育部新教师课题等13项国家级和省部级课题,研究方向涉及中药新药研发、中医证候标准化研究、中药疗效评价、作用机制研究、量表学研究等领域。发表核心期刊论文70余篇,sci收录2篇,主编或参与编撰著作8部,取得发明专利1项。入选教育部新世纪人才计划、北京市科委“科技新星”培养计划,获得包括北京市科学技术奖在内的各项省部级科研奖励9项,获得2019年度中华中医药学会中青年创新人才及优秀管理人才奖。



在“中华中医药学会青年学者论坛”上,韩振蕴 教授以“临床到科研,是近?是远? ”为题讲述了她从事临床、科研、科研管理工作的经验与体会,会后我们对韩振蕴教授进行了访谈。



“临床与科研”是一个很宽泛的题目,我从以下三个方面与大家分享我的经验和体会。

首先,临床和科研的关系是非常紧密的,很多科研思路都来自临床。比如下面几个例子。

第一个例子是清开灵注射液。清开灵注射液是由北京中医药大学曹春林教授研究开发的。曹春林教授毕业于沈阳药科大学(原沈阳药学院),后到北京中医药大学工作。在系统学习中医理论和临床知识的过程中,曹春林教授发现安宫牛黄丸的临床效果非常好,考虑可否将安宫牛黄丸研制成注射剂,从而进一步提高其临床疗效。经过一系列研究后,制成了现在临床中广泛使用的清开灵注射液。

第二个例子是三氧化二砷(俗称砒霜)制剂治疗白血病的研发经过。19世纪70年代,哈尔滨林甸县卫生管理部门注意到有大量的肿瘤患者在当地进行治疗,于是派遣哈尔滨医科大学的张亭栋教授去林甸县进行实地调查。通过采访住院患者,张亭栋教授发现很多肿瘤患者都曾服用过一个民间验方。于是张亭栋教授拜访了那位民间医生,得到了该方的药物组成,包括砒霜、轻粉、蟾酥等药物。其后,哈尔滨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的韩太云药师将该方改为针剂,临床应用于肿瘤患者后取得了很好的疗效。而张亭栋教授进一步研究发现,该方中实际起治疗作用的成分为三氧化二砷。随后,包括陈竺院士在内的多位研究者针对三氧化二砷的抗肿瘤作用机理进行了深入研究,该研究成果发表在了国际顶尖的医学期刊上。

第三个例子是王永炎院士开创的中医脑病学。王永炎院士曾在东直门医院脑病科工作。他在临床诊疗工作中注意到中风病患者常见高热神昏、舌红、口气臭秽等症状,而这类患者中大多有大便秘结的情况。通过对患者病因病机的分析,他研制了具有化痰通腑功效的新龙承气汤。经临床应用发现,新龙承气汤对改善中风患者神昏效果非常好,也有助于患者肢体功能的恢复。

以上三个例子都回答了我们的第一个问题,即临床和科研的关系是非常紧密的。

第二个问题也是很多临床医生都有的困惑,即不知该从何入手开展科研工作。下面结合我的前期研究给大家提供部分思路,供大家参考。

第一类,回顾性研究。回顾性研究是临床医生比较容易切入的研究方法。回顾性研究要求所获取的临床资料必须完整、可靠。在这个前提下,利用收集到的临床资料开展的回顾性研究可以得出很多有意义的结论。大家可以对目前已发表的高质量回顾性研究进行检索、研读、借鉴。

第二类,临床疗效评价。这是目前最常见的研究模式。高质量的中医药、针刺的临床疗效评价类论 曾发表在jama等国际顶尖的学术期刊上。 而此类研究最重要的是研究设计,包括研究类型、方法学设计、观察指标的选择、质量控制等一系列问题。只要有了好的科研选题和研究设计,再加上严格把控的实施过程,临床疗效评价类研究是完全可以发表高质量论文的。

第三类,中医药标准化研究。这是临床医生非常好的选题角度。目前部分中医药领域的科学问题还缺乏适用的标准来验证。除了临床路径、临床诊疗规范等标准化研究外,我们还可以进行中医证候学量表、疗效评价量表的研制。以我做过的两个研究给大家举例。

1. 证候疗效评价量表

六味地黄丸是治疗肝肾阴虚证的。那么治疗后的证候疗效应如何评价呢?目前,中医证候诊断量表相对比较完善,如肝肾阴虚证的证候诊断要点包括五心烦热、腰膝酸软、潮热盗汗,舌红、少苔,脉细数。在诊断标准中对分数赋值时,舌红、少苔,脉细数的分值很高,所占权重很大,这是符合临床实际的。但是证候疗效评价时如果还是参照证候诊断量表的权重赋值则是不合理的。例如,服用六味地黄丸一个月后,患

者潮热盗汗、五心烦热等症状已经显著缓解了,但是舌红、少苔、脉细数的舌脉象可能尚无明显变化。此时,如以证候诊断量表进行证候疗效评价,认为患者证候疗效不佳,则失之偏颇。2018年,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发布了《证候类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技术指导原则》,就是针对中医证候研究中存在的问题,临床医师也可以据此展开深入思考。

2. pro量表研制

pro(patient reported outcomes)量表是美国fda提出的一种基于患者主诉的临床结局来研制的量表,强调以患者的主观感受来评价临床疗效,与中医的整体观与个体化诊疗理念非常接近,我们跟随刘保延教授研制了痴呆患者的pro量表,此外我们还创新性地研制了针对患者家属或密切陪护者的pro量表 。这些都有助于中医临床疗效评价的客观化、标准化,值得大家继续深入研究。

第四类,政策性研究。有些临床医师认为政策性研究是管理人员做的。但实际上,很多政策制定所需的数据都来自临床医师提供的一手资料。例如,现在各医院都广泛应用中药配方颗粒,而门诊时也经常有患者问医生:“ 配方颗粒和中药汤剂哪个效果更好?汤剂是代煎还是自己煎效果更好?”回答 这些问题应该有科学证据来支持。基于上述问题,我们进行了配方颗粒的临床调查,面向多个地区的副主任以上医师、药师、药学专家及患者等群体开展了广泛的临床调研,为政策制定提供了支持。因此,我认为临床工作者可以为政策性研究提供第一手资料。

第五类,理论探讨性研究。临床医师完全可以进行理论探讨性研究,因为很多理论就来自临床。如王永炎院士基于临床工作中对中风患者症状、体征的细致观察,以及对患者病理产物的比对,创新性地提出了毒损脑络理论,并发表了多篇基于该理论的研究论文,从而完善了中医脑病学理论,并将该理论应用于临床,取得了很好的临床疗效。

第六类,基础性研究。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北京市自然科学基金支持的一个重要方向就是自由探索类的基础性研究。开展该类研究需要善于发现问题,养成阅读文献的习惯,了解国内外相关领域的最新研究动态,从中发掘研究热点,找到新的研究思路。我们目前正在开展一项关于某药物神经元保护作用的机制探索研究,该研究就是阅读文献受到启发,结合我们的前期研究基础而产生的研究思路。

第三个问题是我们临床研究所面临的新机遇与新挑战,也是下面谈到的第七类和第八类研究方向。

第七类,医药结合研究,如新药研发。临床医师在工作中发现好用的方剂,这时就可以与中药学与药理学专家协作进行药物研发,以将其更广泛地应用于临床。我曾主持一项重大新药创制研发,期间需要药学专家协助研究复方组分的最佳配比,还需要进行药效学、毒理药理学的研究等。这就是多学科协作下的医药结合研究模式。

第八类,医工结合研究。这是目前中医科研工作者面临的新机遇与新挑战。2019年 刚颁布的《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促进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的意见》中就特别强调支持关键技术装备研发。临床医师在应用器械、设备的过程中有很多体会,也了解临床对器械、设备的实际需求,因此很适合参加医疗器械开发方面的研究。尤其现在有互联网、物联网、大数据和云平台等技术的支撑,为我们从事中医关键技术装备类研究提供了崭新的前景,这是我们应该抓住的机遇。

以上总结了临床工作者可以开展的八个研究思路与方向。最后我想特别强调的是,临床医师应有多学科合作意识,在诊疗工作的基础上有意识地对临床工作中所获得的经验进行总结,再用科学的方法进行验证,以提升我们经验的水平。

谈到我个人的成长经历,主要有以下几个体会:

首先,优秀的团队对个人的成长是非常重要的。我硕士、博士期间一直在王永炎院士的脑病团队中学习,这是一个非常优秀的团队。站在巨人的肩膀上进行研究,奠定了我前期的研究基础。博士毕业以后,我可以利用已掌握的科研技能来提升临床工作水平,实现了科研与临床的互相促进。

其次,快速学习能力很重要。大家常说临床工作需要悟性,学习中医需要悟性,那什么是悟性呢?我认为悟性最主要来自快速学习的能力。通过系统的培训,如本、硕、博教育,锻炼了我快速学习和自主学习的能力,这对临床与科研工作都是非常有益的。

最后,我认为应该积极参与各种活动,开阔眼界。我在学生时代担任过班干部,又先后在中心实验室、临床、行政部门工作,期间我还曾借调到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药品审评中心工作,也在美国加州大学做过访问学者。多岗位多部门的学习工作经历,有助于开阔思路和眼界,使我的临床和科研工作都获益匪浅。

小编的话

在访谈中,韩振蕴教授为我们讲述了她在临床工作发现问题、思考问题,并将这些问题转化为多项研究,最终得到对临床工作非常有价值的科研成果的经历。她还分享了多年以来临床与科研相互结合、相互促进的宝贵经验与体会。她特别强调,年轻的中医科研工作者在进行研究选题时一定要立足临床,充分考虑研究的临床意义、研究成果的临床实用价值、研究实施的可行性,并告诫年轻科研工作者不要为了研究而研究,要真正为解决临床问题而开展研究。韩振蕴教授对临床问题观察细致、思考深入,并善于将临床问题转化为研究思路,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新一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申报又要开始了,希望这次对韩振蕴教授的访谈能够对中医科研工作者有所启发,也希望每一位中医工作者在新的一年有所收获。



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责任编辑:


为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