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弹2017保命35分考研政治选择题考点必背及解答技巧之移花接木



???



第八部分 移花接木?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偷换概念)



一、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



1.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本质属性,在于

???

第八部分 移花接木?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偷换概念)

一、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

1.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本质属性,在于它的彻底的科学性、坚定的革命性和自觉的实践性,而彻底的科学性是最根本的。马克思主义从产生到发展,表现出了强大的生命力,这种强大生命力的根源在于它的以实践为基础的科学性与革命性的统一。

2.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中最基本、最核心的内容,是对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的集中概括。可以从基本立场、基本观点和基本方法三个方面把握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立场,是马克思主义观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根本立足点和出发点。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是关于自然、社会和人类思维规律的科学认识,是对人类思想成果和社会实践经验的科学总结。马克思主义的基本方法,是建立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世界观、方法论基础上的思想方法和工作方法。

3.从与意识的对立统一关系中去把握物质、规定物质,是马克思主义关于物质世界本质的观点的根本特点。意识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是人脑的机能和属性,是物质世界的主观映象。意识从其起源来看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意识不仅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而且是社会历史的产物。意识从其本质来看是物质世界的主观映象,是客观内容和主观形式的统一。意识是物质的产物,但又不是物质本身,意识是特殊的物质——人脑的机能和属性,意识在内容上是客观的,在形式上是主观的。

4.运动是物质的存在方式和根本属性。运动是标志一切事物和现象的变化及其过程的哲学范畴。

5.时间和空间是物质运动的存在形式。物质运动与时间和空间的不可分割证明了时间和空间的客观性。

6.马克思主义揭示了人类实践的客观实在性,认为物质资料生产方式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

7.社会生活本质上是实践的,实践观不仅揭示了自然界和社会的物质统一性,而且阐明了实践在人类社会生活中的根本地位,它是马克思主义社会历史观的基础。全部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构成社会的人是从事实践活动的人,推动社会运动的力量是千百万人的社会实践活动。社会生活的全部内容就是不断进行的社会实践,实践既是人的自觉能动性的表现,也是人的自觉能动性的根源,是人的生命表现的本质特征。

8.实践是人类不同于动物的特殊生命形式,即它是社会生命的特殊运动形式,是人类的存在方式。实践是使物质世界分化为自然界与人类社会的历史前提,又是使自然界与人类社会统一起来的现实基础。实践是客观规律性与主观能动性统一的基础。尊重客观规律是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前提。

9.社会生活未来发展的多种可能性是主体选择的客观前提,主体的利益和需要是选择的内在根据。

10.辩证联系是以事物之间的区别为前提的,相互区别的事物又通过联系而相互过渡。

11.对立统一规律(又叫矛盾规律)是事物发展的根本规律,其中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辩证法体系中的实质和核心。它揭示了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质量互变规律揭示了事物发展的形式和状态;否定之否定规律揭示了事物发展的方向和道路。

12.主要矛盾是矛盾体系中处于支配地位,对事物发展起决定作用的矛盾。非根本矛盾、次要矛盾是处于服从地位的矛盾。

13.质是一事物成为自身并区别它事物的规定性。事物质的规定性是由事物内部矛盾的特殊性所决定的。事物的质是通过属性表现出来的,属性是一物和他物在相互联系中表现出来的质。认识质是认识和实践的起点和基础。量是事物存在和发展的规模、程度、速度以及它的构成成分在空间上的排列组合等可以用数量表示的规定性。认识量的意义:一是认识事物的量是认识的深化和精确化;二是只有正确了解事物的量,才能正确估计事物在实践中的地位和作用,因为同质的事物由于数量不同,在实践中的地位和作用往往不同。度是事物质和量的统一,是事物保持其质的量的限度。

14.辩证思维方法是人们正确进行理性思维的方法,主要有归纳和演绎、分析和综合、从抽象上升到具体、逻辑和历史相一致等方法。归纳与演绎是最初的也是最基本的思维方法。辩证思维方法是现代科学思维方法的方法论前提。归纳和演绎的客观基础是事物本身固有的个性和共性、特殊和普遍的关系。抽象与具体是辩证思维的高级形式。

15.实践观点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首要的和基本的观点。实践的观点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第一的和基本的观点。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实践是区别于人的意识活动的客观物质活动。实践是认识的起点,也是认识的归宿,是全部认识的基础。?

16.理论是对事物本质和规律的认识,它可以而且应该走在实践的前头,指导实践的进程。客体即客观对象是人类认识的出发点。

17.错误往往是正确的先导,失败常常是成功之母。

18.实践标准的确定性即绝对性是指: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此外再无别的标准;凡经过实践证明了的一切认识都是客观真理,都具有不可推翻的性质;实践能够检验一切认识,即使当前的实践还不能加以判定,最终也会被以后的实践作出裁决。实践标准的不确定性是指:一定历史阶段上的具体实践具有局限性,它往往不能充分证明或驳倒某一认识的真理性;实践检验真理是一个过程,不是一次完成的;已被实践检验过的真理还要继续经受实践的检验。

19.社会历史观的基本问题是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哲学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或者说是意识和物质的关系问题。它包括两个方面:第一,思维和存在、意识和物质何者为第一性;第二,思维和存在、意识和物质是否具有同一性。

20.社会形态是关于社会运动的具体形式、发展阶段和不同质态的范畴,是同生产力发展一定阶段相适应的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统一体。社会形态的内容是全面的,既包括经济基础,又包括上层建筑,两者缺一不可,犹如“骨骼”和“血肉”。经济基础是社会的“骨骼系统”,上层建筑是社会的“血肉系统”,上层建筑不过是经济基础的政治的和思想的表现形态。

21.社会的科学技术水平和特征,对认识社会发展程度,尤其是发现生产力的发展动向具有“指示器”的作用,但不能以此取代社会形态作为区分社会性质的根本标准。

22.社会发展的动力:①生产力是社会发展和进步的最终决定性力量(唯一决定性力量)。②社会基本矛盾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③阶级斗争是阶级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④科学技术是推动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革命力量)。⑤人民群众是历史的主体和创造者(自主性力量)。⑥社会革命(社会形态的根本性质变)和改革(同一社会制度的总的量变过程中的部分质变)推动着社会发展。

23.价值是交换价值的基础,交换价值是价值的表现形式。商品的价值和使用价值之间的关系是对立统一的关系。其对立性表现在:商品的使用价值和价值是相互排斥的,二者不可兼得。其统一性表现在:作为商品,必须同时具有使用价值和价值两个因素。一种物品如果没有使用价值,即使人们为它付出了劳动,也没有价值;一种物品尽管具有使用价值,但如果不是劳动产品,也没有价值。

24.简单劳动是指不需要经过专门训练和培养的一般劳动者都能从事的劳动。复杂劳动是指需要经过专门训练和培养,具有一定文化知识和技术专长的劳动者所从事的劳动。商品价值量是以简单劳动为尺度计量的,复杂劳动等于自乘的或多倍的简单劳动。复杂劳动转化为简单劳动,是在商品交换过程中自发实现的。

25.价值规律的三个作用表现在:第一,自发地调节生产资料和劳动力在社会各生产部门之间的分配比例。第二,自发地刺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第三,自发地调节社会收入分配。

价值规律三个作用的实现方式是市场机制。市场机制是价值规律实现其作用的市场经济的运行机制,由价格机制、供求机制、竞争机制三部分构成。其中,价格机制是市场机制的核心。

26.价值创造与价值分配既有联系又有区别,价值创造属于生产领域的问题,而价值分配是属于分配领域的问题。价值创造是价值分配的前提和基础,没有价值创造也就没有价值分配;但价值分配又不仅仅取决于价值创造,在实际经济生活中,价值分配首先是由生产资料所有制关系决定的,有什么样的生产资料所有制关系,就有什么样的分配关系。

27.劳动力成为商品,标志着简单商品生产发展到资本主义商品生产的新阶段。在这一阶段,资本家与工人的关系,形式上是“自由”“平等”的关系,而实质上是资本主义雇佣劳动关系。

28.劳动力价值的构成包含一个历史的和道德的因素,在不同的国家或同一国家的不同历史时期,劳动者所必需的生活资料的数量和构成也是有区别的,所以,劳动力价值的最低界限,是由生活上不可缺少的生活资料的价值决定的。

劳动力商品在使用价值上有一个很大的特点,就是它的使用价值是价值的源泉,它在消费过程中能够创造新价值,而且这个新的价值比劳动力本身的价值更大。

29.劳动力是指人的劳动能力,是人的体力和脑力的总和。劳动力的使用即劳动。在资本主义条件下,资本家购买的是雇佣工人的劳动力而不是劳动。在资本主义制度下,工人工资是劳动力的价值或价格,这是资本主义工资的本质。资本家购买工人的劳动力是以货币工资形式支付的,工资表现为“劳动的价格”或工人全部劳动的报酬,这就模糊了工人必要劳动和剩余劳动的界限,掩盖了资本主义剥削关系。

30.生产资料所有制问题,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中具有根本意义的问题。经济意义上的所有制,是指事实上生产资料归谁所有、归谁支配,并凭借这种所有和支配实现生产和获得剩余产品(利润或超额利润)。法律意义上的所有制,是由占有生产资料的法律原则决定的。

31.所有制决定所有权,所有权是所有制的法律形态,它反映着经济关系的意志关系,这种意志关系的性质在根本上是由经济关系本身决定的。

32.在现实的资本主义经济生活中,资本家并不把剩余价值看做可变资本的产物,而是把它看做全部垫付资本的产物或增加额,剩余价值便取得了利润的形态。剩余价值是利润的本质,利润是剩余价值的转化形式。

33.资本主义政治制度的本质是为资产阶级服务的,是服从于资产阶级进行统治和压迫需要的政治工具。资本主义经济制度的本质是以生产资料私有制为基础的雇佣劳动制度。资本主义所有制的实质(本质)是资本家凭借对生产资料的占有,在等价交换原则的掩盖下,雇佣工人从事劳动,占有雇佣工人的剩余价值。资本主义意识形态的本质是在资本主义国家中占统治地位的、反映了作为统治阶级的资产阶级的利益和要求的各种思想理论和观念的总和。?

34.生产集中是指生产资料、劳动力和商品的生产日益集中于少数大企业的过程,其结果是大企业在社会生产中所占的比重不断增加。资本集中是指大资本吞并小资本,或由许多小资本合并而成大资本的过程,其结果是越来越多的资本为少数大资本所支配。生产集中和资本集中是资本家追求剩余价值和自由竞争的结果,也是生产社会化和资本社会化的重要表现。

35.垄断是指少数资本主义大企业,为了获得高额利润,通过相互协议或联合,对一个或几个部门商品的生产、销售和价格进行操纵和控制。垄断组织是指在一个经济部门或几个经济部门中,占据垄断地位的大企业联合。

36.金融资本是由工业垄断资本和银行垄断资本融合在一起而形成的一种垄断资本。金融寡头是指操纵国民经济命脉,并在实际上控制国家政权的少数垄断资本家或垄断资本家集团。

37.垄断资本的实质在于获取垄断利润,垄断利润是垄断资本家凭借其在社会生产和流通中的垄断地位而获得的超过平均利润的高额利润。垄断利润主要是通过垄断组织制定的垄断价格来实现的。

38.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是国家政权和私人垄断资本融合在一起的垄断资本主义。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是科技进步和生产社会化程度进一步提高的产物,是资本主义基本矛盾进一步尖锐化的结果。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是垄断资本主义的新发展,它对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产生了积极的作用。但是,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出现并没有改变垄断资本主义的性质。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出现是资本主义经济制度内的经济关系调整,并没有从根本上消除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

39.国际垄断同盟在经济上瓜分世界是通过垄断组织间的协议实现的,而协议的订立、瓜分的结果又以经济实力为后盾和基础。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国际联盟,是国际垄断同盟的高级形式。它主要是由一些资本主义国家的政府出面缔结协定所组成的国际经济集团。垄断资本国际化条件下各种形式的国际垄断组织、国际垄断同盟和国际经济协调机构的发展,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经济全球化的发展,但它们从根本上说是为了维护资产阶级的利益、为他们攫取高额垄断利润服务的。

40.金融自由化与金融创新是金融垄断资本得以形成和壮大的重要制度条件,推动着资本主义经济的金融化程度不断提高。在金融垄断资本的推动下,垄断资本主义的金融化程度不断提高:首先,金融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大幅上升,金融资本在资本主义国家国民生产总值和利润总额中所占的比例越来越大;其次,随着实体经济的资本利润率下降,面对激烈竞争,实体经济部门不得不把利润的一部分投向金融领域,导致金融资本的急剧膨胀;再次,制造业就业人数严重减少,以金融为核心的服务业就业人数逐步增加;最后,虚拟经济越来越脱离实体经济。

二、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

1.党的早期领导人李大钊最早提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思想。毛泽东在党的六届六中全会上作的题为《论新阶段》的政治报告中,最先提出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命题。

2.党的思想路线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实事求是是党的思想路线的核心,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精髓。实事求是是党的思想路线的核心和实质。一切从实际出发是党的思想路线的前提和基础。理论联系实际是党的思想路线的根本途径和方法。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是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验证条件和目的。

3.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这是群众路线的核心内容,也是中国共产党人的群众观点。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讲的是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方法和工作方法,是群众路线的又一重要内容。

4.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是反映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客观规律的完备的理论形态,是毛泽东思想达到成熟的主要标志。

5.独立自主,就是坚持独立思考,走自己的路,坚定不移地维护民族独立、捍卫国家主权,把立足点放在依靠自己力量的基础上,同时积极争取外援,开展国际经济文化交流,学习外国一切对我们有益的先进事物,它是党的根本政治原则。

6.分清敌友是中国革命的首要问题。领导权问题是中国革命的中心问题,也是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的核心问题。国家政权问题是中国革命的根本问题。农民问题是中国革命的基本问题,新民主主义革命实质上就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农民革命,中国革命战争实质上就是党领导下的农民战争。认清中国的国情,是认清中国革命一切问题最基本的依据。

7.1939年毛泽东在《中国革命和中国共产党》一文中,第一次提出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科学概念和总路线的内容。1948年,毛泽东在《在晋绥干部会议上的讲话》中完整地表述了总路线的内容,即无产阶级领导的,人民大众的,反对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革命。

帝国主义是中国革命的首要对象。封建地主阶级是帝国主义统治中国和封建军阀实行专制统治的社会基础。官僚资本主义是依靠帝国主义、勾结封建势力、利用国家政权力量而发展起来的买办的封建的国家垄断资本主义。从总体上说,中国革命的对象是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它们是压在中国人民头上的三座大山。

8.在国共合作的大革命时期,革命的主要对象是帝国主义支持下的北洋军阀;在土地革命战争时期,革命的主要对象是国民党新军阀;在抗日战争时期,革命的主要对象是日本帝国主义;在解放战争时期,革命的主要对象是美帝国主义支持下的国民党反动派。

9.无产阶级是中国革命最基本的动力。农民是中国革命的主力军,其中的贫农是无产阶级最可靠的同盟军,而中农是无产阶级可靠的同盟军。城市小资产阶级是无产阶级的可靠同盟者。城市小资产阶级同样是中国革命的动力。民族资产阶级也是中国革命的动力之一。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民族资产阶级是一个带有两面性的阶级。一方面,民族资产阶级既受帝国主义的压迫,又受封建主义的束缚,它同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有矛盾,是革命的力量之一。它虽然也是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动力之一,但既不能充当革命的主要力量,更不可能是革命的领导力量。

10.无产阶级的领导权是中国革命的中心问题,也是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的核心问题。区别新旧两种不同范畴的民主主义革命,根本的标志是革命的领导权掌握在无产阶级手中还是掌握在资产阶级手中。

11.建立一支无产阶级领导的以农民为主体的强大的革命武装,是保证领导权的坚强支柱;加强无产阶级政党的建设,是实现领导权的根本保证。

12.土地革命是民主革命的基本内容;武装斗争是中国革命的主要形式,是农村根据地建设和土地革命的强有力保证;农村革命根据地是中国革命的战略阵地,是进行武装斗争和开展土地革命的依托。

13.统一战线和武装斗争是中国革命的两个基本特点,是战胜敌人的两个基本武器。统一战线是实行武装斗争的统一战线,武装斗争是统一战线的中心支柱,党的组织原则是掌握统一战线和武装斗争这两个武器以实行对敌冲锋陷阵的英勇战士。

14.毛泽东在1939年《〈共产党人〉发刊词》一文中指出,“统一战线,武装斗争,党的建设,是中国共产党在中国革命中战胜敌人的三个法宝,三个主要的法宝。” 党在领导新民主主义革命过程中,把党的建设作为一项“伟大的工程”,逐步形成了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作风、和人民群众紧密地联系在一起的作风以及自我批评的作风,这是中国共产党区别于其他任何政党的显著标志。注意:毛泽东思想的三大活的灵魂,即实事求是,群众路线,独立自主。

15.过渡时期的根本任务是把剥削阶级的生产资料转化为公有财产,同时,通过合作社的形式使农民走上集体化道路,并把创造高于资本主义劳动生产率的根本任务提到首位,以建立和发展社会主义的经济基础。

16.民主集中制是无产阶级政党的根本组织原则,是指导党内生活的基本准则。

17.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总依据,是党制定和执行正确路线、方针、政策的基本出发点。理解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既要认识其发展是一个相当长的历史阶段,又要认识到其在长期的发展进程中必然还要经历若干具体的阶段,不同时期会呈现出不同的阶段性特征。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长期性,从根本上说是由中国进入社会主义的历史条件和建成社会主义所需要的物质基础所决定的。

18.党的十八大强调,科技创新是提高社会生产力和综合国力的战略支撑,必须摆在国家优先发展的核心位置,坚持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

19.国家富强、民族振兴是人民幸福的基础和保障。人民幸福是国家富强、民族振兴的题中之义和必然要求,民为邦本、本固邦宁,国家的富强、民族的振兴都要以人民的权利得到保障、利益得到实现、幸福得到满足为条件,人民幸福是国家富强、民族振兴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

20.走中国道路,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实现中国梦的根本途径,是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的必由之路。弘扬中国精神,就是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改革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创新是民族进步的灵魂。凝聚中国力量,就是全国各族人民大团结的力量。

21.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协调是持续健康发展的内在要求;绿色是永续发展的必要条件和人民对美好生活追求的重要体现;开放是国家繁荣发展的必由之路;共享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相互贯通、相互促进,是具有内在联系的集合体,其中创新发展注重的是解决发展动力问题,协调发展注重的是解决发展不平衡问题,绿色发展注重的是解决人与自然和谐问题,开放发展注重的是解决发展内外联动问题,共享发展注重的是解决社会公平正义问题。

?22.到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关键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动力源泉,是实现中国梦的“关键一招”;全面依法治国是全面深化改革的法治保障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基石;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如“鸟之两翼”或“车之双轮”,推动着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的实现;全面从严治党则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的必然要求和根本保证。

23.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党带领人民长期奋斗的根本成就,是当代中国发展进步的根本方向。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与时俱进的、发展着的社会主义。

24.经济体制改革是全面深化改革的重点,核心问题是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这是又一个重大创新,有利于树立关于政府和市场关系的正确观念,有利于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有利于转变政府职能,有利于抑制消极腐败现象。

25.公有制经济的性质和实现形式是两个不同层次的问题。公有制经济的性质体现在所有权的归属上,坚持公有制的性质,根本的是坚持国家和集体对生产资料的所有权。而所有制的实现形式是采取怎样的经营方式和组织形式问题,它不具有“公”与“私”、“社”与“资”的区分。

26.产权是所有制的核心。健全归属清晰、权责明确、保护严格、流转顺畅的现代产权制度。混合所有制经济是国有资本、集体资本、非公有资本等交叉持股、相互融合的经济,是基本经济制度的重要实现形式,是坚持公有制主体地位,增强国有经济活力、控制力、影响力的一个有效途径和必然选择。

27.健全民主和法制,全面落实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切实尊重和保障人民的政治、经济和文化权益,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的根本要求,也是我们党执政的根本目的和可靠基础。发扬人民民主,又是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的有效途径。

28.民主是国体和政体的统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是人民民主专政国体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根本政治制度、基本政治制度的统一。第一,人民民主专政是我国的国体。第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中国人民当家做主的根本政治制度,是我国的政体。第三,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政党制度,也是当代中国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第四,民族区域自治是党解决民族问题的基本政策,也是国家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第五,基层群众自治制度是中国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

29.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是坚持把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国家治理体系是在党领导下管理国家的制度体系,是一整套紧密相连、相互协调的国家制度;国家治理能力则是运用国家制度管理社会各方面事务的能力。

全面依法治国的总目标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坚持依法治国、依法执政、依法行政共同推进,坚持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一体建设,实现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促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30.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的根本制度基础,是全面依法治国的根本制度保障。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必然要求,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在法治建设领域的具体体现。

人民是依法治国的主体和力量源泉,法治建设的根本目的是依法保障人民当家做主,法律既是人民保障自身权利的有力武器,也是必须遵守的行为规范。平等是社会主义法律的基本属性,任何组织和个人都不得有超越宪法法律的特权。政府是执法主体,推进依法行政、建设法治政府是法律实施的核心。公正是法治的生命线,司法是维护社会公平正义的最后一道防线,司法公正对社会公正具有重要引领作用,司法不公对社会公正具有致命的破坏作用。全面依法治国,正规化、专业化、职业化的法律人才队伍是关键。

31.全面依法治国核心是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关键在于坚持党领导立法、保证执法、支持司法、带头守法。

32.人民立场是中国共产党的根本政治立场,是马克思主义政党区别于其他政党的显著标志。党与人民风雨同舟、生死与共,始终保持血肉联系,是党战胜一切困难和风险的根本保证,正所谓“得众则得国,失众则失国”。

33.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最大优势是中国共产党领导。坚持和完善党的领导,是党和国家的根本所在、命脉所在,是全国各族人民的利益所在、幸福所在。

34.协商民主是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特有形式和独特优势,是党的群众路线在政治领域的重要体现。一是构建程序合理、环节完整的协商民主体系,拓宽国家政权机关、政协组织、党派团体、基层组织、社会组织的协商渠道。二是发挥统一战线在协商民主中的重要作用。三是发挥人民政协作为协商民主重要渠道的作用。

35.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关键是增强全民族文化创造活力。

36.建设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就是要实现和谐发展、全面发展、可持续发展和循环发展,就是要建设以资源环境承载力为基础、以自然规律为准则、以可持续发展为目标的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努力走向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新时代。建立系统完整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最重要的是要把资源消耗、环境损害、生态效益等体现生态文明建设的指标纳入经济社会发展评价体系。建设生态文明是一场涉及生产方式、生活方式、思维方式和价值观念的革命性变革。建立系统完整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最重要的是要把资源消耗、环境损害、生态效益等体现生态文明建设状况的指标纳入经济社会发展评价体系,使之成为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导向和约束。

37.和平与发展是当今时代的主题。总体和平、局部战争,总体缓和、局部紧张,总体稳定、局部动荡,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国际局势发展的基本态势。

38.科技革命和生产力的发展是经济全球化的根本动力。

39.中国提出推动建立以合作共赢为核心的新型国际关系,也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和新中国外交实践的延续。要树立建设伙伴关系的新思路,超越传统国际关系或是结盟或是对抗的怪圈,走出一条“对话而不对抗,结伴而不结盟”的新路,形成遍布全球的伙伴关系网络。

40.按照大国是关键、周边是首要、发展中国家是基础、多边是舞台的外交工作布局,坚持与邻为善、以邻为伴,坚持睦邻、安邻、富邻,突出体现亲、诚、惠、容的理念,深化同周边国家的互利合作,努力使自身发展更好惠及周边国家。

41.劳动、知识、人才、创造,四者是一个具有内在联系的统一整体,劳动在其中居于核心和基础的地位;知识是创造财富的重要资源;人才是知识资源的载体,人才的本质在于创造性;创造本身就是一种劳动,创造过程即是劳动者最大限度地发挥聪明才干的过程。

42.人民政协作为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各党派、各民族、各阶层、各界人士大团结大联合的组织,是党和政府联系群众、团结各界的重要桥梁和纽带,是中华民族强大凝聚力的重要实现形式。

43.所谓“全面”就是治党要覆盖党的思想、组织、作风、反腐倡廉和制度等党的建设的各个领域。思想建设是党的各项建设包括制度建设的基础。制度治党是思想建党的有力保障,思想建党的成果不断凝结和形成为制度,思想建党的不断深化和持续进行也需要靠制度来保障和维护。思想建党是无产阶级政党的基本原则。思想建党是党的建设的基础和中心环节,决定着党的建设的性质和方向。坚定理想信念,坚守共产党人精神追求,始终是共产党人安身立命的根本。对理想信念的重要性,习近平总书记有个形象的比喻:“理想信念是共产党人精神上的‘钙’。没有理想信念,理想信念不坚定,精神上就会‘缺钙’,就会得‘软骨病’”。

44.制度治党是从严治党的根本之道。组织建设的重点是造就高素质的党员、干部队伍。党的执政使命要靠千千万万党员卓有成效的工作来完成。党要管党,首先是管好干部。把从严管理干部贯彻到组织建设全过程,坚持从严教育、从严管理、从严监督。各级领导干部,尤其是高级领导干部要强化表率意识,时时处处严要求、发挥带头作用。严明党的纪律,首要的是严明政治纪律。政治纪律是党的纪律中最重要、最根本、最关键的纪律。遵守党的政治纪律,最核心的就是坚持党的领导,坚持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纲领、基本经验、基本要求,同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自觉维护中央权威。作风问题的核心是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

三、中国近现代史纲要

1.中国近代史上中国人民第一次大规模的反侵略武装斗争是三元里人民抗英斗争。中国近代史上中国人民第一次反封建反侵略的武装斗争是太平天国农民起义。中国近代史上中国人民第一次彻底的反帝反封建的运动是五四运动。近代以来中华民族反抗外敌入侵第一次取得完全胜利的民族解放战争是抗日战争。?

2.《天朝田亩制度》是最能体现太平天国社会理想和这次农民起义特色的纲领性文件。它 从根本上否定了封建社会的基础即封建地主的土地所有制。《资政新篇》是太平天国后期颁布的社会发展方案,是一个具有资本主义色彩的方案,是中国近代历史上第一个比较系统的发展资本主义的方案。三民主义学说初步描绘出中国还不曾有过的资产阶级共和国方案,是一个比较完整而明确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纲领。1912年3月,临时参议院颁布《中华民国临时约法》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具有资产阶级共和国宪法性质的法典。?

3.太平天国农民战争爆发的原因:①腐败的封建统治对农民的政治压迫和经济剥削,导致阶级矛盾的激化。②外国资本主义的侵略,给中国人民带来新的灾难。③自然灾害严重。辛亥革命发生的原因:①民族危机加深,社会矛盾激化。②清末“新政”的破产。③资产阶级革命派的推动。

4.太平天国的领袖们不承认不平等条约,但他们不能把西方国家的侵略者与人民群众区别开来,而是笼统地把信奉天父上帝的西方人都视为“洋兄弟”,这说明他们对于西方资本主义侵略者还缺乏理性的认识。?

南京临时政府企图用承认清政府与列强所订的一切不平等条约和清政府所欠的一切外债,来换取列强承认中华民国,这体现了民族资产阶级的软弱性。?

5.中国近代史的起点是鸦片战争。因为鸦片战争改变了中国的社会性质、社会主要矛盾和革命性质。中国近代教育的开端是洋务运动。洋务运动为了培养通晓洋务的人才,开办了一批新式学堂,派出了最早的官派留学生,这是中国近代教育的开始。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是五四运动。 五四运动发生在无产阶级社会主义革命的新时代,是一次真正的群众运动,表现了反帝反封建的彻底性。五四运动促进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及其与中国工人运动的结合,为中国共产党的成立作了思想和干部上的准备。中国共产党独立领导革命战争、创建人民军队和武装夺取政权的开端是南昌起义。 南昌起义打响了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统治的第一枪,揭开了土地革命战争的序幕。

6.洋务运动的历史作用:①客观上促进了中国早期工业和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②成为中国近代教育的开端。③传播了新的知识,打开了人们的眼界。④引起了社会风气和价值观念的改变。维新运动的历史意义:①一次爱国救亡运动。②一场资产阶级性质的政治改革运动。③一场思想启蒙运动。④在改革社会风气方面也有不可低估的意义。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①推翻了清政府在中国的统治,沉重打击了中外反动势力。②结束了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建立了第一个资产阶级共和政府,使民主共和的观念开始深入人心。③给人们带来一次思想上的解放,打开了思想进步的闸门。④促使社会经济、思想习惯和社会风俗等方面发生了新的积极变化。⑤不仅在一定程度上打击了帝国主义的侵略势力,而且推动了亚洲各国民族解放运动的高涨。

?7.洋务运动失败的原因:①洋务运动具有封建性。②洋务运动对西方列强具有依赖性(垄断性)。③洋务运动具有腐朽性。维新运动失败的原因:①不敢否定封建主义(政治上、经济上、文化上)。②对帝国主义抱有幻想。③脱离了人民群众。

8.戊戌维新是一场资产阶级性质的改良运动,是一次爱国救亡运动,是一场思想启蒙运动。辛亥革命是一次伟大的思想解放运动。新文化运动是中国历史上一次前所未有的启蒙运动和空前深刻的思想解放运动。五四运动、延安整风运动和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是中国近现代史上中国人民的马克思主义思想解放运动。而延安整风运动和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是中国共产党的马克思主义思想解放运动。整风运动是一场伟大的思想解放运动。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的马克思主义思想路线,在全党范围确立了起来。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大讨论是一场马克思主义思想解放运动,成为拨乱反正和改革开放的思想先导,为党重新确立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纠正长期以来的“左”倾错误,实现历史性的转折作了思想理论准备。

9.资产阶级革命派的骨干是一批资产阶级、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这正是资产阶级革命派形成的阶级基础。中国各民主党派形成时的社会基础,主要是民族资产阶级、城市小资产阶级以及同这些阶级相联系的知识分子和其他爱国分子。它们所联系和代表的不是单一阶级,而是这些阶级、阶层的人们在反帝爱国和争取民主的共同要求基础上的联合,是阶级联盟性质的政党。

10.1894年,孙中山在檀香山组织了中国第一个资产阶级革命组织——兴中会。1905年8月20日,孙中山和黄兴、宋教仁等人在日本东京成立中国同盟会,其政治纲领是“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这是近代中国第一个领导资产阶级革命的政党,它的成立标志着中国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

11.1917年俄国爆发的十月革命是一个具有划时代意义的世界性的历史事件。十月革命开辟了人类历史的新纪元,建立了一条从西方无产者经过俄国革命到东方被压迫民族的新的反对世界帝国主义的革命战线。中国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成了无产阶级社会主义世界革命的一部分。1919年5月爆发的五四运动,是中国近代史上一个划时代的事件。五四运动是在新的社

会历史条件下发生的,它具有以辛亥革命为代表的旧民主主义革命所不具备的一些特点,是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伟大开端。

12.国共第一次合作,改组后的国民党是一个代表工人、农民、城市小资产阶级和民族资产阶级的革命联盟;大革命失败后,国民党是一个代表地主阶级、买办性的大资产阶级利益的反动集团所控制的政党。

13.八七会议开始了从大革命失败到土地革命战争兴起的历史性转折。遵义会议成为中国共产党历史上一个生死攸关的转折点。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是新中国成立以来党的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伟大转折。

14.土地革命战争时期,开展土地革命的目的是要消灭封建地主的土地私有制,实行农民的土地私有制,使广大农民在政治上得到翻身,农村生产力得到解放和发展。新中国成立初期,《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规定了土改的目的是废除地主阶级封建剥削的土地所有制,实行农民的土地所有制,解放农村生产力,发展农业生产,为新中国的工业化开辟道路。这次土地改革运动是我国历史上规模最大,也是历次土改运动中进行得最好的一次。

15.1931年九一八事变是中国抗日战争的起点,中国人民不屈不挠的局部抗战揭开了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序幕。1937年7月7日卢沟桥事变,日本全面侵华战争由此开始,中华民族的全面抗战由此开始。

16.1936年5月,中共中央发布《停战议和一致抗日》通电,放弃了“抗日反蒋”的口号。9月1日,中共中央发出党内指示,明确提出党的总方针是“逼蒋抗日”。1936年12月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最终实现了“联蒋抗日”,西安事变成为时局转换的枢纽,十年内战的局面结束,国内和平基本实现。

17.夺取抗日战争最后胜利的根本保证是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巩固、发展和壮大。国民党中央通讯社发表《中国共产党为公布国共合作宣言》;蒋介石发表实际承认共产党合法地位的谈话,标志着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正式形成。把抗日战争引向胜利的中心一环是动员千百万群众进入统一战线,力争中国共产党对抗日战争的领导权,使自己成为团结全民族抗战的中坚力量。中国抗日战争取得最后胜利的最关键的阶段是战略相持阶段。战略相持阶段,“是整个战争的过渡阶段,也将是最困难的时期,然而它是转变的枢纽”。只要坚持持久抗战、坚持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中国将在这个阶段中获得转弱为强的力量。转变党的作风的基础一环是加强调查研究。调查研究是把理论和实际结合起来的不可或缺的中间环节。

18.1937年8月,中国共产党在陕北洛川召开政治局扩大会议,制定了《抗日救国十大纲领》,强调要打倒日本帝国主义,关键在于使已经发动的抗战成为全面的全民族的抗战。为此,必须实行全国军事的总动员、全国人民的总动员。抗日战争的战略防御阶段,国民党正面战场除了台儿庄战役取得大捷外,其他战役几乎都是以退却、失败而结束。造成这种状况的客观原因,是由于在敌我力量对比上,日军占很大的优势;主观原因,则是国民党战略指导方针上的失误。蒋介石集团实行的是片面抗战路线,即不敢放手发动和武装民众,将希望单纯寄托在政府和正规军的抵抗上。

19.平型关大捷是全民族抗战以来中国军队取得的第一次重大胜利,粉碎了日军不可战胜的神话。抗美援朝的胜利,打破了美国军队不可战胜的神话,保卫了朝鲜的独立和中国的安全,维护了世界和平。全世界对中国刮目相看,新中国的国际威望空前提高,为国内的经济建设和社会改革赢得了一个相对稳定的和平环境。

20.在1921年中国共产党诞生至1949年新中国成立以前的时期,中国存在着三种主要的政治力量,他们分别提出了三种不同的建国方案:一是地主阶级和买办性的大资产阶级。他们是顽固势力,希望中国继续走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道路。二是民族资产阶级。他们是中间势力、民主革命的力量之一,致力于把中国建成一个独立的资本主义社会。三是工人阶级、农民阶级和城市小资产阶级。他们是进步势力、民主革命的主要力量,希望中国成为一个独立的民主共和国。

21.毛泽东指出,学风问题是领导机关、全体干部、全体党员的思想方法问题,是对待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态度问题,是全党同志的工作态度问题,所以是第一个重要的问题。

22.人民解放军的战略进攻标志着:中国革命已经发展到了一个历史的转折点。这是蒋介石二十年反革命统治由发展到消灭的转折点,这是一百多年来帝国主义在中国的统治由发展到消灭的转折点。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标志着:新民主主义革命的结束和社会主义革命的开始;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结束;新民主主义社会的建立;第一大历史任务及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实际“第一次结合”的完成。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确立标志着:中国历史上数千年的阶级剥削制度的结束;新民主主义社会向社会主义社会的转变;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在我国的初步建立;我国进入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23.新民主主义革命的目的:“是要建立以中国无产阶级为首领的中国各个革命阶级联合专政的新民主主义的社会”,“然后,再使之发展到第二阶段,以建立中国社会主义的社会”。社会主义革命的目的是消灭私有制,确立公有制,确立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社会主义改造是在生产关系方面由私有制到公有制的一场伟大的变革,它对生产力的发展直接起到了促进作用。社会主义改革的目的是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完善和发展社会主义制度。

24.新民主主义社会五种经济成分:社会主义性质的国营经济力量相对来说比较强大,它是实现国家工业化的主要基础。半社会主义性质的合作社经济是个体经济向社会主义集体经济过渡的形式,个体经济是处于十字路口的经济,它既可以被引导着走向社会主义,也可以自发地走向资本主义。私营经济中不利于国计民生的部分被削弱以致淘汰。私营经济在数量上是明显上升的,但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却下降了。国家资本主义经济是私人资本主义经济向国营经济过渡的形式。

25.社会主义政治制度确立的标志是1954年9月召开的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这次大会使人民民主专政实质上已成为无产阶级专政;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已经确立;确立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基本政治制度。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在中国得到全面确立的标志是1956年社会主义改造的基本完成。这表明我国已经完成了从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的过渡。

26.农业、手工业、资本主义工商业三大改造的比较

对象 途径 具体步骤及性质 目标 ??

农业 合作化 互助组(社会主义萌芽)

初级农业生产合作社(半社会主义性质)

高级农业生产合作社(完全社会主义性质) 集体经济 ??

手工业 合作化 手工业合作小组(社会主义萌芽)

手工业供销合作社(半社会主义性质)

手工业生产合作社(完全社会主义性质) 集体经济 ??

资本主义工商业 国家资

本主义 初级形式国家资本主义(社会主义萌芽)

个别企业公私合营(半社会主义性质)

全行业公私合营(完全社会主义性质) 国营经济 ?

27.1942年延安整风运动的主要内容:反对主观主义以整顿学风、反对宗派主义以整顿党风、反对党八股以整顿文风。其中,反对主观主义是整风运动最主要的任务。1957年《关于整风运动的指示》,指出在全党进行一次反对官僚主义、宗派主义和主观主义的整风运动。

四、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

1.在人的生命历程中,理想和信念总是如影随形,相互依存。理想是信念的根据和前提,信念则是理想实现的重要保障。在很多情况下,理想亦是信念,信念亦是理想。当理想作为信念时,它是指人们确信的一种观点和主张;当信念作为理想时,它是与奋斗目标相联系的一种向往和追求。

注:上述考点考生须重点关注理想和信念的关系,尤其谁是根据和前提、谁是重要保障,在命题中容易移花接木,考生须能准确辨别。

2.马克思主义作为我们党和国家的根本指导思想,是由马克思主义严密的科学体系、鲜明的阶级立场和巨大的实践指导作用决定的,是近代以来中国历史发展的必然结果,是中国人民长期探索的历史选择。马克思主义深刻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规律,坚定维护和发展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是指引人们推动社会进步、创造美好生活的科学理论。

注:上述考点是对马克思主义的科学评价,在备考中应该不难,但要注意考点中“是近代以来中国历史发展的必然结果”中“近代”容易被移花接木,如果改成“是中国历史发展的必然结果”显然是错误的。

3.个人理想与社会理想的关系实质上是个人与社会的关系在理想层面的反映。社会理想与个人理想也不是彼此孤立的,它们之间既相互联系、相互影响,又相互区别、相互制约。在整个理想体系中,社会理想是最根本、最重要的,而个人理想则从属于社会理想。社会理想是对社会成员个人理想的凝练和升华。

注:对于个人理想与社会理想,考生需要准确掌握两者的关系,尤其是“社会理想是对社会成员个人理想的凝练和升华”,有别于“社会理想是个人理想的相加或综合”,后者是错误的。

4.重精神是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精髓,二者的有机结合构成了中国精神的基本内容。民族精神为时代精神提供生长根基和发展动力,是时代精神形成的重要基础和依托;时代精神则是民族精神的时代性体现,牵引着民族精神的发展方向,并赋予民族精神以时代内涵。一切民族精神都曾经是一定历史阶段中带动潮流、引领风尚、推动社会发展的时代精神。

?注:上述考点是关于中国精神的相关表述,考生在复习备考中要特别关注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的内涵和关系的表述,尤其是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的地位,在命题中容易被移花接木。

5.文化传统作为一个民族群体意识的载体,常常被称为国家和民族的“胎记”,是一个民族得以延续的“精神基因”,是培养民族心理、民族个性、民族精神的“摇篮”,是民族凝聚力的重要基础。

注:一个民族区别于另一个民族的主要标志不是身高、长相等,而是文化,比如服装、饮食、礼节等,因此文化会被称为国家和民族的“胎记”“摇篮”或“精神基因”,考试中命题老师容易把“文化”移花接木为“外貌”等,考生须能准确辨别。

6.历史表明,爱国主义是贯穿中国历史发展的一条主线,是各族人民共同的精神支柱。在当代中国,爱国主义首先体现在对社会主义中国的热爱上,这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每一个公民必须坚持的立场和态度。爱国主义与爱社会主义的统一是中国历史发展的必然结果。爱国主义与拥护祖国统一也是一致的,这不仅是对生活在中国大陆的中国公民的要求,而且是对全体中华儿女包括港澳台同胞以及海外侨胞的基本要求。

注:上述考点是关于爱国主义的表述,考生要知道贯穿中国历史发展主线的是爱国主义,更重要的是要掌握对于我国公民、港澳台同胞和海外侨胞来说,爱国主义的基本要求是不同的。这些地方在命题中容易被偷换概念。

7.诚信是促进个人与他人和谐的保证。诚信包含着诚实和守信两方面的意思,诚是信的内在思想基础,信是诚的外在表现。在中国古人看来,诚是指一种真实无妄、表里如一的品格,也是道德的根本,故“养心莫善于诚”。信是指一种诚实不欺、遵守诺言的品格。中国传统社会,诚信的内容和要求是多方面的,但最基本的是以诚为本,取信于人。

注:考生须能准确理解“诚”和“信”的内涵和地位,谁是内在思想基础、谁是外在表现,这些地方在命题中容易被偷换概念。

8.中国传统道德是一个矛盾体,具有鲜明的两重性。中华传统美德是中国传统道德的精华,是中华民族伟大民族精神、优秀道德品质、崇高民族气节、高尚民族情感和良好行为风范的综合体现。今天,弘扬中华传统美德,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注:中华民族传统道德和传统美德不是一个概念,考生应该能掌握这一要点。传统道德既有精华也有糟粕,具有两面性,因此,对待传统道德我们要进行“扬弃”。而传统美德均是精华,我们需要进一步继承和弘扬。

9.中国革命道德是指中国共产党人、人民军队、一切先进分子和人民群众在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建设与改革中所形成的优良道德。它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伟大实践相结合的产物,是对中国优良道德传统的继承和发展,是中华传统美德新的升华和质的飞跃,是中华民族极其宝贵的道德财富。早在1939年毛泽东就提出,是否“为人民服务”是区别革命道德和一切剥削阶级道德的根本分界线。

注:上述考点是对革命道德的标准表述,考生在复习备考中要能准确把握革命道德均是精华,是正确的,这有别于中华民族的传统道德。另外,“为人民服务”是革命道德与其他剥削阶级道德的本质区别,在命题中容易被移花接木。

10.职业道德的内容包括爱岗敬业、诚实守信、办事公道、服务群众、奉献社会。其中,爱岗敬业是社会主义职业道德的最基本要求。奉献社会是社会主义职业道德中最高层次的要求,体现了社会主义职业道德的最高目标指向。

注:在职业道德这一考点中,考生在复习备考中要注意对职业道德的含义准确把握,尤其是职业道德的最基本要求和最高要求,最基本要求是爱岗敬业,而最高要求是奉献社会。

11.法律的作用是指法律对人的行为和社会关系所产生的影响。法律的首要作用是引导人们选择合法的行为,约束非法的行为。法律的指引作用主要是通过授权性规范、禁止性规范和义务性规范实现的。授权性规范指引人们可以做什么或者有权做什么;禁止性规范指引人们不得做什么;义务性规范指引人们应当或者必须做什么。

? 注:上述考点是关于法律作用的标准表述,考生在复习备考中一是要知道指引作用是首要作用。二是要准确把握授权性规范、禁止性规范和义务性规范的含义。这两个方面容易命制干扰项。

12.法治就是按照法律治理国家、管理社会、规范行为,是对人治的否定。依法治国的基本格局是“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依法治国首先是依宪治国,同时国家的法律法规也应获得普遍的服从。

?注:上述考点是有关依法治国的标准表述,考生在复习备考中要掌握依法治国的基本格局分为立法、执法、司法和守法四个方面,依法治国的前提是依宪治国。这方面容易在选择题中命制干扰项。

13.法治主要依靠制定和实施法律规范的形式来推进和实施,国家要保护什么、不保护什么,倡导什么、禁止什么,都得有明确的法律依据,实行法有禁止不得为,体现的是规则之治。德治主要依靠培育和弘扬道德等途径来推进和实施,道德是内心的法律,以价值、精神和理念等形式表现出来,引导人们自觉地在行动上符合道德才可为,违反道德不可为。

? 注:上述考点是关于社会主义法治与德治的标准表述,考生在复习备考中要了解法治与德治的内涵,尤其是两者的区别,这两个概念容易结合起来命制多选题或分析题。

14.加强宪法实施,坚持依宪治国和依宪执政,要注意与西方国家宪政划清界限。西方国家实行的宪政,是建立在资产阶级民主政治法律制度基础上的,是根据西方国家的历史传统和现实国情确立和不断发展的,它的主要内容包括:一是实行多党制,主要表现为多党竞争,轮流执政;二是实行立法、行政和司法三权分立,相互制衡;三是实行议会民主,主要表现为两院制;四是实行军队国家化;五是强调司法独立;等等。这种宪政制度不适合我国国情,决不允许把我国的宪法实施与西方国家的宪政混为一谈。

?注:对于宪政,东西方有所区别,实施什么样的制度需要考虑到本国实际和历史传统。西方宪政不适合中国的国情,我国的依宪治国与西方的宪政不能混为一谈。考生在复习备考中,要准确把握两者的区别。

15.法治思维与人治思维的区别,集中体现在四个方面:一是在依据上,法治思维认为国家的法律是治国理政的基本依据,也是行为的根本指南。二是在方式上,法治思维以一般性、普遍性的平等对待方式调节社会关系,解决矛盾纠纷,坚持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原则,反对因人而异和亲疏远近,具有稳定性和一贯性。三是在价值上,法治思维强调集中社会大众的意志来进行决策和判断,是一种“多数人之治”的民主思维,而且这种民主是建立在法律的基础上的,避免陷入无政府主义或以民主之名搞乱社会。四是在标准上,法治思维与人治思维的分水岭不在于有没有法律或者法律的多寡与好坏,而在于最高的权威究竟是法律还是个人。

? 注:上述考点是关于法治思维与人治思维不同点的标准表述,在选择题命题中容易将法治思维与人治思维两者相结合,考查学生对两者的综合把握。考生在复习备考中要准确把握两者的区别。

? 16.法律权威是指法律在社会生活中的作用力、影响力和公信力,是法律应有的尊严和生命。法律有无权威,取决于四个基本要素:一是法律在国家和社会治理体系中的地位和作用,起主导地位和决定作用的法律有权威,否则无权威;二是法律本身的科学程度,反映客观规律和人类理性的法律有权威,否则无权威;三是法律在实践中的实施程度,在实践中得到严格实施和一体遵循的法律有权威,否则无权威;四是法律被社会成员尊崇或信仰的程度,反映人民共同意愿且为人民真诚信仰的法律有权威,否则无权威。尊重法律权威是社会主义法治观念和法治思维的核心要求,是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前提条件。

注:上述考点是关于法律权威的标准表述,考生在复习备考中一是要把握法律权威的决定要素,二是要把握社会主义法治观念和法治思维的核心要求、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前提条件是尊重法律权威。上述两方面在命题中容易命制干扰项。



更多资料请加考研猎人qq212400799,空间和微博同步发布,习惯刷qq空间的童鞋可以加一下?qq????

为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