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电影学院研究生经验贴编剧研究院(北京电影学院研究生)



目录 contents

一、个人情况

二、择校原因

三、全年规划

四、专业课备考

五、公共课备考

六、复试备考

七、考研感想

一、个人情况

1.初试成绩:英语一72;政治61;专业

目录 contents
一、个人情况
二、择校原因
三、全年规划
四、专业课备考
五、公共课备考
六、复试备考
七、考研感想

一、个人情况
1.初试成绩:英语一72;政治61;专业一(艺术学概论)138;专业二(电影历史及理论)127;总分398,排名第4。复试89.4,排名第1。最终以第3名的成绩被北京电影学院中国电影编剧研究院(国际电影文化传播方向)拟录取。非常惭愧,一般的经验贴都是由第一名来做,我还火候不到,只能说把自己有限的经历分享给大家,若是能从中得到一些启示、少走点弯路,也算是好事一桩吧。
初试成绩
复试及总成绩
这个分数对于我来说还是比较可以预见的,因为在备考期间的复习重心就是在两门专业课、尤其是电影相关内容上,取得的成果甚至要比我预想中还要高一些;复习的过程中轻视公共课也是刻意为之,最后英语和政治考的不好是“自食其果”。只能说从我的分数分布上来看,哪怕是艺术类这种相对主观、难以量化的研究生考试,也依旧严格遵循“一分耕耘,一分收获”的客观规律。
2.本科情况介绍:我是在北京外国语大学德语系就读,但是说来又很惭愧,对于德语专业的学习热情不高、努力不足。本科四年的大量时间反倒是呆在宿舍里看电影了,观影量也就不知不觉多了起来(现在已经超过了1500部)。萌生研究生跨考学电影的想法是在大三大四,当时大言不惭地自诩“迷影情结”,不想总当一个门外汉,家里的情况又不太好申请留学,索性德语学习上直接开摆(btw这不好、不提倡,还是要相对认真地完成本科学业)来准备跨考。结果途中屡屡碰壁、自己准备的也不够充分,第一年落榜;第二年面临毕业,下定决心后白天在学院兼职科研助理、晚上重新学习和备考。所幸,这次也算是守得云开见月明了。
3.报考院校:北京电影学院 中国电影编剧研究院(国际电影文化传播方向),两门公共课政治、英语(一);专业课都是名词解释+简答+论述的结构,专业一是全北电都一样,包含中国电影史、艺术概论、中西方美学史、中西方美术史;专业二就是中外电影史、电影理论、电影美学、电影热点,等等等等,国传的老师会在名词解释中考察一些冷门的知识点,简答和论述中不拘泥于基础知识、更倾向于知识间的关联和深度的理解。
4.选择菲林的原因:我相信大家都听说过“考研是一场信息战”,因为我是跨考,对于考研信息的了解非常有限,包括但不限于电影艺术包含些什么、考试考些什么、如何选择院校和专业、该读哪些书籍和文章、该怎么答题,北外没有什么艺术氛围,全靠自己摸着石头过河又难度略高。有考研以及考研辅导经验的师哥师姐们可以 助梳理考点、分享学习计划和方法、反复详细地练习重点难点,总之,可以让我减少分心,更高效地投入到学习本身上。然后对比了几个试听课,听了菲林的法国电影新浪潮、句读《雾中风景》、拉片《野马分鬃》几节,给我最大的感受就是菲林的课程不是念ppt、一点都不死板,会在课程框架的基础上补充很多有趣的知识和独到的见解。

二、择校原因
我觉得选择北电,其实不太需要理由。因为爱电影,所以顺理成章。
至于专业,考虑到我之前没有太多拍摄经验,感觉学硕会更适合自己。选择编剧研究院(国传方向),因为个人认为电影史和纯理论的东西太掉书袋,包括学界的前辈们已经有非常大的成就了;而国传方向有创作造诣颇深的梅峰老师、深耕意大利电影多年的潘若简老师、在酷儿理论等领域有极高建树的李二仕老师,等等等等。可以看出编剧研究院的老师们的研究方向非常注重理论与实践结合、中西方结合,感觉会能寻得自己更喜欢的视角。
至于考试难度,我自己的感受是北电的卷子未必每年都是全国最难的,但应该算最难的之一;同届考生的竞争力肯定非常大,这个从报录比就能看出;编剧研究院的题目基本上是学硕最难的(我这一年除外,电影学系更胜一筹)。但其实,我自己没太在意所谓的“好不好考”,我觉得大家选择电影而不是商科、法律、新闻这些大专业(没有冒犯的意思),肯定是因为对于电影的热爱、而不单是一纸文凭。过于在意结果会让人容易想走捷径,一旦想走捷径就容易失去初心和干劲。当然了,以上也只是一些碎碎念,大家还是根据自己的情况、在了解多方面的信息后,慎重做决定吧。尽量不要让选择困难分走太多精力。

三、全年规划
其实直到写到这里,我才意识到自己的全年规划始终未能善始善终。因为毕业季又是论文又是答辩一堆乱七八糟的事,加上当时的情绪有些多愁善感,导致自己一开始状态并不好;后来开始工作以后更是无法保障学习时间,很多时候都是在追赶前一天的计划。姑且先把我的计划和实际的完成情况列出来,当成一个前车之鉴。
3-6月:毕业之前。原定的计划是跟着菲林的课程,整理知识框架,多看些电影史可能会考的电影;然后自己对着北电官网给出的书单把那些书都看一遍。然而我显然是既低估了这些任务量又高估了自己的能力,到了6月仅仅完成了中国电影史的课程和笔记与框架的整理,外国电影史学到了新德国电影的章节。电影倒是每天都看,甚至个别时候一天能看两三部,只不过我发现自己还是不太能带着很强的功利心去看电影,所以这两个月我是按着作者导演的谱系看了看自己非常喜欢的莱昂内、塔可夫斯基、特吕弗(省流:电影史的影片几乎没补)。然后因为前一年已经读过了北电小灰皮以及王宜文老师的《世界电影艺术发展史》,这几个月又看了邵牧君老师的《西方电影史论》和李少白老师的《中国电影史》。
7-8月:暑假。原定的计划是在跟着课程的基础上,加入艺术概论,相当于半天电影、半天艺术,然后每天再多学一些政治和英语。但是我刚一回家就莫名其妙被隔离了,隔离了小半个月,出来后和同学一起去了趟南京算作毕业旅行,差不多一个月就这么没了。八月开始认真学习,外国电影史听完了课,伴随着现代主义思潮开始难了起来,但这期间的影片也都很好看,假借学习的名义看了不少大师之作;同时电影理论开始学习,诸如上镜头性、泛音蒙太奇这些东西属实抽象,上课前我会读一下杨远婴老师编著的《电影理论读本》,当然是看不懂,但是可以带着疑惑去听课。专业一方面,前一年有读过彭吉象老师的《艺术学概论》、叶朗老师的《美学原理》和央美的《中国美术简史》,这个月看了看赵斌老师的《艺术概论》,毕竟是北电自己出版的,虽然已经从官网推荐书目里撤下了,但还是很重要。李泽厚老师的《美的历程》、王一川老师的《艺术学概论》写的都很好,但我觉得属于是进阶内容,理解起来可能会有些难度。至于公共课,我本来想的是政治每天练50题《肖1000》,断断续续地也算刷了一遍,然后单词每天都在背。
9-10月:回到北京一边“上班”一边学习。虽然平时工作不多,但坐在办公室里难免被人来人往消耗精力,无法集中学习。于是我在工作时间主要是做一些“机械”、“琐碎”的学习,比如整理知识框架、整理笔记、默写一些知识点,然后每天下班后吃了晚饭就去背书,一口气从6点背到晚上9点多。每天电影和艺术穿插着背,从9月初到国庆假期算是完成了一轮背诵,这一轮没法做到非常熟练,但是对着知识框架可以在脑海里建立一个“横纵轴(时间+国别)”,理清脉络和逻辑后再通过默写加深印象;10月又趁热打铁开始二轮背书,我会把自己模拟成老师给同学讲课一样来背。同时院校班的师哥每周都会给我们出题,背书和做题结合起来可以让我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和知识之间的联系,一开始还会超时或者答题抓不住重点,后来就愈发熟练、写题的水平也有所提高。至于电影理论、视听语言、电影热点这些体量不大的课程,我的方法是用平时的零碎时间,结合着具体的片例来理解和记忆,同样是通过“模拟讲课法”。我觉得电影、乃至艺术类考研真的不太能死记硬背,最后考试又不是考默写,更看重知识、书籍和影片的日积月累并转化成自己的东西。政治这段时间几乎没学,英语也只是每天背背单词。我个人感觉从这时开始,就要相对的“功利”、目的性强一些,那些还没来得及看的书就不建议用大段整体的时间去集中看了,电影史上的电影也根据时期和流派挑几部重点的看一看、当作答题素材来积累就好,要把更多的精力放在背书上,学有余力的话可以看看网盘群里发的学术论文和期刊论文。
11-12月:经过前面的两轮背书和平时写的练习题,我给自己定的这两个月的主要任务是查漏补缺+模拟考试。11月完成了第三轮背书,这一轮我已经可以做到看到一个时期或者流派就一口气把所有相关知识点背下来的水平。做题的话由练习题升级为模拟卷的体量,前几次惨不忍睹,但逐渐熟悉了节奏以后首先是能保证写完,然后也掌握了一套答题技巧(会在下文不同科目详细解释)。而且我会认真阅读每次作业或是模拟考试的优秀范例,学习那些思路、语言。课程的话就是专题课、热点课、期刊论文课,这些比较新的知识点也很重要,不过对应的片例都很新、大家应该会比较熟悉,所以记忆起来不会太难。艺术概论方面我个人比较薄弱的地方在于美学史、美术史,我感觉这些东西不是短时间能够完全掌握的,就采取了相对“投机取巧”的方法,按时间轴以关键词的方式死记硬背。与此同时,肖八肖四相继推出,刷题;英语的话每天写一篇阅读。本来12月想进行第四轮背书和公共课的临时抱佛脚,结果突然解封并且立刻感染,非常痛苦,几乎没法学习,一直到考完试还有些症状。现在想想,只能说多亏我前几个月把专业课复习的不错。
总的来说,计划是美好的,现实却总是如此残酷,有时因为强迫症不想把今天的计划拖延到明天,甚至会熬夜到两三点(这样不好,第二天特别困,有点恶性循环)。但是关键的几大块:听课及消化(7、8月之前),背书和做题(我觉得至少三轮吧,9-12月),积累(优先是在9月前,9月后可以用细碎时间)大致是这样,也是通过这几块内容能让自己明白还有哪些不足,从而查漏补缺。如果是应届考生每天的有效学习时间肯定会更多,只要能集中并坚持,肯定可以取得更好的效果。

四、专业课备考
part1 电影
参考书目(若有相关资料,则可泛读,没有的话就精读然后自己整理笔记,艺术部分同理,不再赘述):北电小灰皮、李少白《中国电影史》、王宜文《世界电影艺术发展史教程》、杨远婴《电影理论读本》、达德利·安德鲁《经典电影理论导论》、戴锦华《电影批评》
复习经验:1.听课:前期以听课为主,跟着菲林的课程安排,每节课后整理笔记和框架。知识框架非常非常重要!对应课程的影片和补充论文,都是答题(尤其是简答论述)的重要素材和例证,我建议在前期时间相对充裕的时候可以多看看影片、读读论文,把论文中比较精髓的语言积累下来,用于提升文采。同时,如果学有余力,也可以读一读中外电影史的书(这么说可能不太好,但是北电小灰皮对于备考而言略显鸡肋,我个人推荐李少白老师的中影史和王宜文老师的世界电影史,理论的话就是杨远婴老师的理论读本,但是读任意版本就够了)。其实读完书再看菲林的资料,感觉资料真的很充足,中外影史各两本,一本简洁、以年代和国别的脉络为主,另一本详细,补充了很多例子和论述性话语。
2.背书:我是9月开始背书的,自己的方法是先背资料(以及听课过程中和课后补充的笔记),建议是把整个电影史分为几大时期,几天背一块。我的分法是,外国电影史:电影诞生(卢米埃尔兄弟,梅里爱,布莱顿学派,法国艺术电影运动,鲍特和格里菲斯、启斯东喜剧)、艺术独立(欧洲先锋电影运动,德国表现主义,苏联蒙太奇,纪录主义)、现实主义与工业化(法国诗意现实主义、苏联社会主义现实主义、英国纪录电影、有声电影、经典好莱坞)、二战风云(二战期间、意大利新现实主义、法国新浪潮、左岸派、英国自由电影、德国新电影、欧洲各种新浪潮、现代主义)、当代电影(新好莱坞、独立电影、道格玛95、亚洲电影)。中国电影史:30年代前,新中国成立前,新中国成立后,第四第五第六代。当然我觉得每个人可以有不同分类方法。背书要对着之前列的框架背,在把资料上的干货全部掌握后,对着一个框架要能看到小标题就能把所有相关知识点背出来。至于默写,我的建议是背到第二轮可以练一练,虽然很费时间,但对于加深记忆真的很有 助。
3.写题:只背书,哪怕背的再好也需要配合练习,真的非常非常重要!题目的来源有历年真题(很多重点北电也会反复考的)和师哥师姐出的模拟题。无论如何我都建议限时+闭卷(也就是说在开始练习前最好已经背完一轮了),按照北电的题量,名词解释每题5分钟,简答每题15分钟,论述应写尽写,当然实际时间肯定有出入,多练几次就能灵活把握了。我最后两个月就是反复练题、反复订错的过程。国传的老师会偏向于好莱坞电影、第四代的考察,所以考国传的朋友们可以看看托马斯·沙茨的《好莱坞类型电影》(我也是考完才后知后觉);老师们还会喜欢论述题答得好的同学,所以在确保基础扎实的前提下,可以多多积累。
part2 艺术
参考书目:https://www.bfa.edu.cn/yanjiusheng/info/1031/3676.htm。以上是北电官网的书单,还推荐赵斌《艺术概论》、李泽厚《美的历程》
复习经验:1.其实艺术概论总体上就是杂、抽象。抽象是因为知识点太宏观,所以推荐大家每个知识点都要有对应的例证,一方面方便记忆、一方面利于答题(我个人感觉可以积累一些非电影的例子,要不然专业一也全写电影,总感觉怪怪的,当然了我这个没有实际印证)。杂就是涉及艺术门类、美学流派、美术史的内容,这个反正我因为涉猎不广,只能对着书本死记硬背,好在这些也不是考察重点,通常会以名词解释的形式出现。我是建议整理一个时间轴,这样背起来会非常清楚。
2.这两年北电因为“中国电影学派”的发展,似乎开始喜欢在艺术概论和电影学的题目之间搞一些联动,比如传统美学在中国电影中的体现,不同艺术门类的影响,等等。这些题目是比较拔高的,我当时在学习美学史的过程中就会自己整理一些电影的例子来佐证,后来练题的时候也出到类似的题目。而且哪怕最后的论述不涉及美学、仅仅是电影,也可也用传统美学、哲学予以结合。比如空气说、镜游说、王国维、《小城之春》,都是很鲜明的例子。
3.我的答题思路一般是(包含专业一专业二):作品/流派/导演/艺术门类的背景+内容+形式+美学+积极和消极影响,以上几点的有无、多少是根据不同的知识点具体分析的,比如谈及早期电影我就不会写太多时代背景和社会思潮,谈及新浪潮我就会重点写制片方式和视听语言的革新,诸如此类。这些在知识熟练掌握后会有一个基本的判断,通过反复练习也会逐渐形成自己的思路。对于简答和论述而言,要在开头直接点明论点,论述可加小标题但切忌卖弄文采、只需工整对仗即可,在用到例证的时候也切忌排比式,显得不够深入,还不如少几个例子然后更详细地论述呢。每段的收尾处要重提观点,下一段的开始要有过渡性的话语承上启下。平时有意识地保持这个习惯,自然而然就会成为“心理定势”。

五、公共课备考
非常非常惭愧,我的公共课考的很烂。如果说我从第一年失败经验中能总结出什么,那就是,政治和英语对于初试能否过线,提供的加成非常有限(除非你非常厉害),而且在有限的精力范围内,让专业课成为优势科目显然要比公共课更合理,也更受老师青睐(毕竟你跟着他们是学电影的)。所以我贯彻落实了“死磕专业课”的方针,公共课基本摆烂,本来想12月临时抱佛脚却因新冠“无疾而终”。所以以下内容只是我作为一个公共课的失败者的心得体会,只能满足不拖后腿的需求,至于要拿出多少精力复习公共课,如果有不同想法也欢迎交流。
part1 政治
参考书目:肖1000, 讲义,肖四肖八, 冲刺背诵手册
复习规划及经验:政治总体来说不建议听课,真没那么多时间,学有余力的话10、11月可以听听 的技巧班。政治主要分为四个部分:马原,史纲,毛概(习思),思修。马原就是高中政治(文科生应该比较好上手),那些哲学理论只要理解了就好背,然后经济学原理就是一些公式,多练几道也就会了;史纲就是高中历史,喜欢考不同运动、不同会议之间的辨析;毛概(习思)我觉得很难,思修不太重要、考察的占比较少。我刷了1.5遍的肖1000(第二遍只刷了马原和史纲),肖八只练了选择,肖四背了背大题, 手册也没好好背。关于肖四押题这件事,我觉得大家不要报太高期待,至少我连考了两年真没觉得押中多少。毕竟本身我也没好好学政治,要是背个肖四就能考高分,那属实是违背客观规律了。
part2 英语(一)
参考书目:历年真题(近十年的就行),单词app(我用的是“不背单词”)
复习规划及经验:我觉得英语要分两类,一类是英语底子还不错的,那我觉得就是坚持背单词、做阅读以保持语感,做阅读的时候一方面要“精读”,尽量理解全文内容和题目及选项的含义,这样可以发现其实每篇阅读的5个题目都会对应文章不同的部分,多做几篇也就发现规律了;11、12月的时候整理一下作文的答题模板(我是跟着b站/公众号:空卡空卡空空卡)然后限时模拟几套真题。如果是英语基础不太好的同学,我个人建议要重视阅读和作文这两项性价比最高的部分,因为1道阅读题相当于4道完形填空。以及英语(二)比(一)简单很多,可以先按着(一)来准备。

六、复试备考
得知初试成绩是2月21号,虽然一直到3月22号北电的复试通知才姗姗来迟,但分数还行的同学都应该开始准备复试了,因为出复试通知后没几天就要考试。北电的复试内容包括笔试和面试(中文+英文),我在复试前做了以下的准备:
1.专业课知识:因为不用考艺术概论,我就集中复习电影部分。寒假的时候把基础知识重温了一遍,开始上班以后说真的没有心情像去年一样背书了,我就看相关章节的论文,温习知识的同时学习一些更深入的话术和观点。
2.作品集:我准备了科研计划、两篇论文、一篇翻译,其实还有自己写的剧本,但听说不是必需后就不

拿出来献丑了。也把对应的可能考察的问题准备了一下,但老师提的问题并没有涉及作品集。不过准备总归要认真,展现自己的态度,以及万一老师恰好问了呢。有备而来的题目总归比随机的好。
3.面试:当时师姐发到群里几份面试常考问题,可以列个大致思路。在菲林的群里结识了三位有趣的小伙伴,当时天天一起模拟英语和中文。包括后来师哥师姐的模拟面试。这个过程让我变得更加从容,改掉了啰啰嗦嗦的毛病,可以更好地把握答题时间,也形成了一套答题思路:先给出结论,再举例说明,结尾润色一下。甚至面试的英文题目我还被提问过原题。
说真的,我真没想到自己能复试第一名。当时那张卷子没注意时间草草收尾不说,面试还抽了个第一号入场。看来复试这个东西和初试完全不同,真的很随缘,要做最充足的准备,然后把一切交给命运就好。老师提问非常随机,但也通常会产生于你之前的答案中,所以千万不要不懂装懂,遇到不会的问题老师一定理解,毕竟考研学的还都是皮毛,真要无所不知那还读研究生干嘛,真诚永远是最宝贵的品质。

现在是庆祝的时刻
七、考研感想
也算是考了两年,我觉得自己的失败经验远多于成功经验。对于学习本身而言,我觉得要始终充满谦卑,切忌眼高手低,考研是一个以基础为重的考试,不要整天想着刷多少电影、听多少讲座,把基础知识背的滚瓜烂熟、把卷子多练几套才是真理。我大致数了数这两年的北电学硕专业课,仅仅是基础知识的考察就占据了相当大的分值。我真的不建议到11月还没事看场电影听个讲座,也不建议一直听课,这些说白了就是浮躁的体现,因为没有去背书和做题来找点需要长时间的活动让自己显得很努力。此外,不要迷信效率,不要害怕“绕远路”,因为很多时候绕远路才是“捷径”。比如用一个月时间把知识吃透了背一遍书,远比囫囵吞枣地过好几遍更好。最后,毕竟考的是电影,真的不用对着书或者资料逐字逐句地背,要在考研过程中提升自己的艺术修养和才华,这才是正解。
真的要非常感谢菲林的师哥师姐们,资料的干货非常充足,课程规划和内容非常详细、充实,在他们的引导下能很直接地掌握许多学习技巧、避开许多学习的误区,比如每节课的框架和大纲,可以说是考研全程非常重要的工具;以及后期的期刊课和热点课,是在基础知识掌握的前提下一次答题水平和理解能力质的提升。平时遇到的疑惑能及时解答自然不必多提,练习和讲题我觉得仅靠自己闭门造车是行不通的,他们带过许多年考研、见过许多真题,在见到不同的问题试卷才能指点迷津。我个人真的很不喜欢那种照着讲义念稿子的课,电影课程没法被真正下定义。能很明显感受到他们讲课过程中的热情以及他们丰厚的学识,艺术课程真的非常看理解和深度,他们是对于知识信手拈来才能从容不迫地为我们答疑解惑,同时穿插许多有趣的课外知识点。相处下来也明显感觉到,他们认真、热忱、可爱,这才是我想象中艺术课程的模样,以及我想象中爱电影的人最理想的模样。
同时,也是非常惭愧,为了考研我不得不带着一些“功利心”去学习,实不相瞒,时至今日我还不敢说自己对于学过的知识都有十足把握,便趁着开学前的日子再看看电影拉拉片、读读书和论文,学电影的、爱电影的,不就是这样嘛。考研不像是中学的考试,作为终点宣告着一个阶段的结束,不得不被结果论制约;考研更像是一个起点,电影的道路还很漫长。
我觉得这段旅途中最困难、也是最重要的莫过于始终保持信念。在日复一日的机械化的学习和外界的纷纷扰扰中会很容易陷入焦虑、绝望、乃至存在主义危机,我时常会怀疑自己是否真的有能力学电影、学电影的意义又是什么。从考研失败,到找工作再次备考,再到考前阳性,最后我只希望自己能坐在考场里把卷子写完就好。命运的旅途总是超乎我们的想象,坚持理想、或者说信念才能让我们始终看得到方向。我相信大家已经听说过许许多多有关考研的故事,或像是天子骄子,或像是抱憾而归,但只有自己真正体验过才知道,这只是一个蝴蝶飞过沧海的故事、一个身处一望无际的黑暗中如何面对自己的故事。
最后,我想用法国作家莫泊桑的一句话送给大家、也送给我自己:生活可能不像你想象的那么好,但是也不会像你想象的那么糟。人的脆弱和坚强远远超乎自己的想象,有时候脆弱的一句话就泪流满面;有时候你发现自己咬着牙,已经走过了很长的路。
bfa:圣地巡礼

为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