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年我双手插兜,不知道什么叫做对手#考...来自考研调剂糖-微博(被打的不知怎么还手)



基础概念





麦克卢汉“媒介即讯息”的观点表明,新技术媒介所包含的个人意义与社会意义大于对它的实际使用本身。“媒介化”作为概念术语,最早出现在德国和斯堪的维纳亚



基础概念


麦克卢汉“媒介即讯息”的观点表明,新技术媒介所包含的个人意义与社会意义大于对它的实际使用本身。
“媒介化”作为概念术语,最早出现在德国和斯堪的维纳亚的学术研究中,后经多位学者的概念阐述和运用而得以发展,并在近些年的媒介研究中获得广泛关注,进而激发了有关媒介化政治、媒介化社会等诸多学术探讨。
媒介化本质上是一个宏大层面上的概念,同时在中观和微观层面也均有体现。它是媒介效果向宏观社会效应的一种延展,其根本点在于以此概念理解媒介所造成的复杂的社会后果。媒介化强调广泛不同领域和不同层次上的其它社会进程无法与媒介和技术相互分离。一方面,它指的是媒介对于日常生活实践的渗透,另一方面,它涵括了媒介与社会、文化系统的相互作用和影响;媒介化更多地集中在媒介形式如何“介入”当代生活的不同层面,特别是建制化的社会实践,如政治、文化、宗教和教育。
可以说,媒介化是社会和文化以及互动模式由于不断加剧的媒介影响而发生改变的社会进程。媒介化社会则是媒介与社会之间互动关系模式的一种表述,受众对于信息的依赖与需求是媒介化社会形成的前提,媒介技术的演化则为其提供了可能性。






媒介化的具体过程

舒尔茨将媒介化进一步具体化,认为它是一个延伸、替代、融合和接纳的过程,这个过程会带来传播媒介和社会的变化。
延伸是指媒介技术延伸了人类沟通和传播的界限,人们可以突破时间和空间的限制接受信息,并产生延时互动。例如,我们可以通过微信跟远在他乡的家人视频聊天,分享最近的喜怒哀乐。
替代是指媒介部分或者全部取代了社会行动以及社会机构,且因此改变了这些行动或者机构的原貌和特质。例如,随着互联网的发展,网络问政平台、政府网站、政务微博为民众开拓了参政议政的渠道。同时,政府部门也在积极应对新的传播格局挑战,开通了官方微博和政务微信公众号,主动向网民推送信息,以便能够与民众更好地互动和沟通。这意味着传统社会组织的运转机制发生了式微,代表民间利益的社会行动也试图从媒介空间寻找合法性。
融合是指媒介行动与非媒介行动之间的界限非常模糊,媒介渗透到了越来越多的日常生活专业化领域之中。例如,因为互联网技术的扩散和渗透,人们的出行除了依靠交通工具,还需要通过手机导航或者叫车。
接纳是指经过了一个调试的过程之后,人们更加愿意迁就媒介形式。因为媒介存在导致了社会的改变,各种不同专业领域里面的组织或者个人必须按照媒介操作信息的方式进行互动。比如现在大部分人在互联网上自发生成的信息交流,即顺应了网络媒介系统的特性,是一个接纳的结果。








媒介化过程中的媒介逻辑

媒介化的过程蕴含着一种媒介逻辑的指向,即媒介发挥着强大作用,具体体现在它掌握了一定的自主权和权威,能够使得其它系统或多或少地服从于媒介逻辑。因此,媒介化的另一层含义是社会各领域依据媒介逻辑进行呈现和互动的运作方式。



在中观层面上,它意味着媒介组织选择和展示的规则;具体到微观实践层面上,媒介逻辑可以被解读为文化或者社会活动的核心元素如何遵循媒介原则(如戏剧性、简短、快节奏、个人化等),并通过媒介形式来表达。这包括媒体材料的组织、报道内容的分类、媒体所呈现出的风格、媒体的聚焦点及社会经验的选择等等。



在此逻辑之下,媒体行动者会在新闻生产中强调视觉材料的呈现,以铺垫更多的场景、戏剧和冲突;在情感方面联接新闻价值和情感道德价值,以影响领导人的选择。例如,社会运动组织者为了扩大影响力,会以具有同情性、煽动性的动作和口号来激发更多公众的情感想象,并通过策略性的媒介报道获得更多的支持、资源和组织力量。







媒介逻辑向网络化逻辑的延伸


媒介化理论中,媒介逻辑在中观和微观层面上的涵义之一是传统媒体组织怎么包装好报道材料,如何吸引受众、如何获得注意力,以使所要传递的信息内容更好地为受众所接受。



而在网络社会,媒介逻辑已经超越了媒介组织层面,因为互联网是一种激活个人元素的“高维媒体”,以个人为基本单位的传播力量被激活。因而在社会其他领域按照媒介语法的规则运行这点上,网络化逻辑在媒介逻辑的基础上有了延伸,具体体现在更加个人化、自由化、注重联结等方面。



网络化逻辑中最关键的是“联结”思想。互联网不仅仅是一种媒介,更本质的意义还在于它是一种重构世界的结构性力量。网络社会中的联结不仅仅是人与介质的联结,还包括透过介质与日常生活的一切事物的勾连。这种联结因移动互联网和物联网所发挥的作用而凸显,诸如打车软件、定位系统以及其他一些人机互联的新媒介,将人与一切可联结之物勾连在了一起。像谷歌眼镜一类的可穿戴终端,强化了人们在移动状态下采集和接受信息的能力。



网络化逻辑的目标已不再止于获得受众,而是 助用户实现空间意义上关系的并置和联结,以及用户被网络其中的主动需求。例如,社交软件微信的朋友圈功能,联结了朋友圈中的“我”和“你”,将人与人联结。网络技术带来的便利已经渗透进了工作和生活,改变了大部分人思维模式和认知方式。



但是互联网在联结的同时也有断裂,联结了这个空间,也阻断了另一个空间的沟通。例如过度沉迷于网络空间的互动,可能会造成现实交往障碍,因此有部分人试图切断部分联结,比如用户选择停用微信朋友圈。





总结


当社会越来越倚重媒介及其逻辑,媒介的力量会显得越来越大。媒介的“符号权力”和“符号资源”有着建构现实的力量,具有影响人们的所为以及人们描绘事情的能力。因此,媒介逻辑中暗含着权力的博弈。正是通过“媒介化”聚集并拥有了权力,权力通过媒介逻辑在社会和文化活动中渗透。这一权力的实现与政府组织、教育机构、宗教传播、家庭关系等领域的媒介化密不可分。







?参考文献?

[1]周翔,李镓.网络社会中的“媒介化”问题:理论、实践与展望[j].国际新闻界,2017,39(04):137-154.doi:10.13495/j.cnki.cjjc.2017.04.008.







为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