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生教育40周年优秀征文展】医乃仁术,学无止境--纪念恩师...(研究生教育发展中心官网)





原标题:【研究生教育40周年优秀征文展】医乃仁术,学无止境--纪念恩师张珍玉教授--张庆祥











研究生教育40周年



优秀


原标题:【研究生教育40周年优秀征文展】医乃仁术,学无止境--纪念恩师张珍玉教授--张庆祥





研究生教育40周年

优秀征文展

《医乃仁术,学无止境》

——纪念恩师张珍玉教授

星转斗移,暑去冬来,转眼间恩师离世已13年。今年是我国改革开放40周年,也是我校开创研究生教育40周年,学校举行征文纪念活动,由是自然想起恩师张珍玉老师。作为建校八大元老、三大终身教授、第一批硕导、第一批博导、学校中基学科带头人,张珍玉老师秉承家学,坚持临床,厚德博学,学验俱丰,八十多岁还坚持在临床第一线,并坚持带教研究生,为我们后学者树起典范。

1.医乃仁术,自我为之

张老幼承家学,秉承“医乃仁术”的儒家思想,强调“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不论对待患者还是学生,皆充满仁爱之心。张老晚年经常把“医乃仁术,自我为之”挂在嘴边,并解释说:医乃仁术是中医的传统,但不是每个人都能做到的,我不能要求别人,但我可以约束自己严格执行。张老以身作则,不断在工作生活中践行,我们作为他的学生,自然应当将张老的仁心仁爱、医术医德,传承下去、发扬光大。

作为一名老党员,张老时刻关心着学校及国家大事,严于律己。我作为基层党支部组织委员,负责支部党员党费收缴工作,每次按期登门至张老家,张老总是先自觉交党费,再聊学术或工作事宜。张老于2005年5月23日去世,大约在一周前,我按惯例拜访张老。张老也跟往常一样,先交上党费。我清楚的记得,身上零钱不够,找不开,张老说那就下次吧。然而我没有想到,这竟是张老的最后一次党费。每想到此,我感慨万千,心痛不已!作为一名党员,张老总是自觉遵守党的纪律,严格要求自己,为我们广大党员树起典范,做出榜样。

作为全国著名中医药专家、国家级名中医,张老以80岁高龄仍然坚持工作在临床第一线,每周2次门诊,常年无休。后来家人认为张老工作太过劳累,担心身体吃不消,强烈要求将每天门诊限号至40人。然而每次都有许多外地远来的、慕名而来的,不断要求加号,张老总是不忍拒绝,直到看完所有患者才下班。最多一次多达80人,看完已是下午两点,张老一上午没有喝一口水,“喝水就得去方便,耽误看病”,张老如是说。对于临床病人,不管患者贫富贵贱,老幼妍媸,张老总是同等对待,一视同仁。张老辨证准确,用药精到,量少效佳,且从来不开昂贵的中药。张老经常说:“金子是金子铁是铁,金子有金子的功效,铁有铁的作用;铁不能代替金子,但是金子也不能代替铁。有是证,用是药,贵的不一定适合患者,反而给患者带来经济负担。”记得一患者来诊治感冒,挂张老的号2毛钱,张老开方只有8分钱。患者疑惑,这么便宜能管用吗?张老笑着说,试试再说吧。结果没几天患者回复,很快就好了。由此可见,张老用药精当、一心为民,可见一斑!

有一位老年患者,中年时曾经是张老的病人,张老去世后,此人一直找我调治。她每次说起张老,常常激动不已。患者回忆说,自己不到四十岁就因患心脏病四处求医,有次没有赶上省中医某专家的门诊,不免在医生家属院暗自神伤。这时有人指着正好路过的张珍玉老师说,不妨找张教授看看。张老得知后邀其到家里诊治,不但免去挂号费,还看得更加细致认真,耐心解答患者的疑问。从此她经常找张老调理,张老仔细开方的同时进行说理开导。直到现在,患者每每感叹:二十年多年过去了,我心脏病一直不吃西药能够维持,就是得益于张老对我早期的调养。

张老还时常对患者进行遥诊。对于那些慕名而来的外地患者,张老在初诊后,经常接收电话进行遥诊。记得有位黑龙江齐齐哈尔的老年女性患者,找张老看心脏病,每周都给张老打电话复诊,张老有些耳背,经常将电话外放,将患者详细情况记录下来,然后再开方,电话回复。张老生病住院后,患者来电复诊,一直没有回应。患者放心不下,便写了一封长长的信,信中描述了药后身体变化,并将心电图等检查结果随信寄来,末了关切地问张老近况。后来张老的女儿,我校张惠云教授,将信交到我手上,希望我将张老的大医精神传承下去。我小心接过,不敢怠慢,效仿张老仁心仁术,精心为之处方用药,通过电子信箱或手机传送过去,为之调治数年,受到患者好评。

作为一名中医基础理论的学科带头人,张老师关心着学科的每一位老师与学生。张老不慕名利,先人后己,工作中付出的最多,却总是把荣誉让给别人;时常关心下属家庭情况,时常跟我们说,小家幸福大家才能幸福。由于张老工作认真,品德高尚,做事公道,多次被评为学校优秀共产党员,并先后被评为全国优秀教师、科教兴鲁先进工作者、五好家庭等,并被推选为山东省第四届、第五届政协委员。

作为学校三大终身教授之一,张老晚年仍然带教博士研究生,并坚持每周一次亲自上课。张老教学严肃认真,要求学生课前预习、自学经典,找出问题,上课时做好笔记;对于学生的论文也是逐字逐句进行修改。张老去世的当年,不顾85岁高龄坚持为毕业硕士、博士生审阅论文,并申请参加全部毕业的论文答辩,以保证中医学生论文的学术质量。可惜张老没有亲眼看到当年的桃李满园。

2.荣誉不争,学术不让

1958年学校建校之初,学校没有统编教材。于是张老一边学习一边备课,将自己的讲稿打印,分享给大家。之后先后编写了《内经讲义》《实用中医基础理论》《内难经通论》等讲义,为我校中医人才培养作了巨大贡献。张老办事认真,严谨治学,对学术问题追根溯源毫不含糊,记得在参编《中医基础理论》全国通编教材时,有编委认为经络理论应该放到《针灸学》中讲,在中医基础理论中意义不大,建议去掉。张老说:“《中医基础理论》讲的是人的生理与病理,经络作为人的组成部分,怎么能没有呢?中基、针灸都要有经络,只是要各有侧重。”另有学者认为五行学说内容机械不科学,应从中医中剔除,张老认为:“中医最主要的特点是整体观念,讲求天人相应,而五行是天人相应的最直接、精当的说理工具,不能剔除。”另外有人提到《方剂学》中“当归补血汤”,认为其主药是黄芪,应当改为“黄芪补血汤”,或将之归在补气剂中。张老指出:“当归补血汤虽然以黄芪为主药,却是通过补气以生血,本质还是补血,所以不能改名,且应当放在补血剂中。”由此,体现了张老“学术不让”的治学态度。

张老重视学科建设及教研室发展,兢兢业业,呕心沥血。由此我校中医基础理论专业成为第一批硕士学位授予点、第一批博士学位授予点,也是第一批省级重点学科、国家中医局重点学科、教育部重点学科,张老作为我校第一批硕导、第一批博导,十分重视人才培养,培养了一大批优秀中医学术骨干,活跃在全国各中医药高等院校,大多成为重点学科带头人、博士生导师,有些还成为中医高校院校的主要领导。比如第一届硕士毕业生孙广仁教授,先后被信选为十五、十一五、十二五国家中医行业规划教材的主编;其主讲的中医基础理论课程先后被评选为成为国家精品课及国家资源共享课。第一届硕士毕业生高思华教授成功地担任人民卫生出版社《中医基础理论》十二五、十三五国家规划教材的主编。另外中华中医药学会中医基础理论分会顺利挂靠我校,内经学被评选为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学科等,这些无一不是以张老当年学科建设为坚实基础的。

张老经常教育我们,作为一个中医人,要有中医思维,要知道中医理论的源与流,理论要指导临床,也要临床检验理论。同时要求学生熟读中医经典,培养中医思维,因此在研究生尤其是博士生课程设置中,要求学生原文通读《内经》《难经》《伤寒杂病论》,并注意博学《中医各家学说》,以了解中医学源流与发展脉络,建立起整体思想、恒动观念、取象思维、辨证思维等哲学理念与思维方法,为中医学的创新打下基础,真正做到“继承不泥古,创新不离宗。”

张老告诫我们,不管是做学问还是干临床,一定要坐在中医的板凳上,用中医思维,说中医话,做中医事,写中医文章。记得一次患者求诊失眠,张老开方“归脾汤”,学生不解:为何不用酸枣仁汤呢?张老回答,有是证用是药,若以安眠而言,两斤酸枣仁也赶不上一片安定!再如,一患者找张老看病,辨证为脾虚,而患者在西医院工作的儿子反问:“我母亲脾脏已经切除,怎么会脾虚呢?”张珍玉教授指出:“西医之脾脏乃淋巴器官,解剖之脾脏可因脾大脾功能亢进而手术切除,而中医学之脾脏则包括饮食物消化、精微物质布散,以及统摄血液、升提内脏等功能,怎么可能会消失呢?”张老时常提醒学生,要正确分析中西医学之不同,认识到中西医学在理论与临床之别,不可以偏概全,更不可以西医学理论指导中医临床,要时时刻刻站在中医立场上思考问题,指导临床。

3.学无止境,学无捷径

张老经常告诫我们说,身体是革命的本钱,作为一名中医,要学会养生,保证健康。《黄帝内经》前三篇,《素问·上古天真论》、《素问·四气调神大论》、《素问·生气通天论》讲的就是精、气、神的重要性,所以要早睡早起 ,生活规律,保养精气神三宝。正是这样,张老坚持早起锻炼,每天早起五点准时起床到千佛山锻炼,风雨无阻。张老的锻炼方式很简单,徒步而已。有人打趣,张老怎么不练练气功耍耍剑呢?张老笑说,那些招式太繁琐,还是简单些好。直至晚年,身体仍然硬朗,走路飞快,活跃在教学临床第一线。

张老80多岁仍潜心读书,静心钻研,涉猎广泛。记得有一次我去拜访张老,看他正拿一本《航空知识》读的津津有味,我很是好奇,没想到张老说:“真是开卷有益!这本书上有文章报道,云层上边是正电荷,下边是负电荷,正负电荷摩擦产生了闪电。这与中医讲的‘近乎天者亲上,近乎地者亲下’的认识是一致的。还有一次,看到张老在读余秋雨的《文化苦旅》,看我有疑惑,张老便说:中医学属于中国传统文化,是传统文化的精华,要想学好中医学,就要与中国文化联系起来,尤其是与传统文化联系起来。

张老晚年号称“虚静老人”,并给书房取名“虚静斋”。张老解释,“万物静观皆自得,经云:持脉 ,虚静为保,虚能引和,静可生悟。张老晚年尤其喜欢写“静”字,戒除一切浮躁之心、利益之心。张老常告诫我们,要先做人,后做事。每一个“静”字自成神态,同时又是心境的体现。张老毕生从事中医教育与医疗事业,而到了晚年仍以“静”字来总结,勉励后人,本本分分做人,认认真真做事,这样的无声感化已经不仅仅是专业的教导,更是人生的指路明灯。张老的教化育人方式,值得每个人学习效仿,尊从敬仰。

回想张老的点滴,不禁感怀,作为张老的学生,学生的导师,我们应珍惜张老宝贵的精神财富,将其仁心仁术、治学精神、学术思想发扬光大。张老虽然驾鹤西去,然其精神与人格魅力永远影响每个山中医人。大师远去,风格永存。我们这些年轻的后来人,是多么的幸福,站在前人的肩膀上学习、进步。除了感激,更应该将先辈的治学精神发扬光大,用先辈的人格魅力劝勉自己,将山中医精神时代传承,医乃仁术,学海无涯,继承创新,发扬光大。(整理:

2018级中基博士齐元玲)

研究生会

新媒体工作部

文 稿:研究生处

编 辑:赵晓瑜

审 稿:新媒体工作部

微 信:sdutcm_gsu

投稿邮箱:szyxinmeiti@qq.com

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责任编辑:


为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