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0年四川大学中国史考研真题,历史学考研网



2000年四川大学中国史考研真题,历史学考研网先秦史方向一、名词解释1.仰韶文化黄河中游地区的新石器时代文化。最初于1921年在河南省渑池县仰韶村发现。以后数十年间,中原地区

2000年四川大学中国史考研真题历史学考研网

先秦史方向

一、名词解释

1.仰韶文化

黄河中游地区的新石器时代文化。最初于1921年在河南省渑池县仰韶村发现。以后数十年间,中原地区所发现的类型相似的众多文化遗址皆以仰韶文化命名。它们的年代范围在距今7000年至5000年之间,其农业、畜牧业、制陶业都已有相当程度的发展。农业以种粟为主,畜牧业主要饲养猪、狗,制陶业则以表面有彩绘的彩陶最著名。著名的仰韶文化遗址有陕西西安的半坡村遗址和临潼的姜寨遗址。

2.禹

禹,姓姒,名文命,字(高)密。史称大禹、帝禹,为夏后氏首领、夏朝开国君王。禹是黄帝的玄孙、颛顼的孙子。其父名鲧,被帝尧封于崇,为伯爵,世称“崇伯鲧”或“崇伯”,其母为有莘氏之女脩己。

相传,禹治理黄河有功,受舜禅让而继承帝位。在诸侯的拥戴下,禹王正式即位,以阳城为都城,一说以平阳为都城,国号夏。并分封丹朱于唐,分封商均于虞。

禹是夏朝的第一位天子,因此后人也称他为夏禹。他是中国古代传说时代与尧、舜齐名的贤圣帝王,他最卓著的功绩,就是历来被传颂的治理滔天洪水,又划定中国版图为九州。后人称他为大禹。禹死后安葬于会稽山上(今浙江绍兴),仍存禹庙、禹陵、禹祠。从夏启开始历代帝王大都来禹陵祭祀他。

3.卜辞

用龟甲或兽骨(主要是牛、羊的肩胛骨)加工成的卜具,然后进行占卜。考古资料说明,占卜的习俗在中国有悠久的历史。河南舞阳贾湖遗址的墓葬随葬品中就有龟壳。龟壳内装有许多小石子,龟甲上还有契刻的符号,有人认为是原始文字。因而,有人提出这些龟甲与龟灵占卜有关。若此说成立,则占卜的出现可上溯到七、八千年前。到了商代前期,则出现了钻、灼并用的方法,一般是先钻孔,后在孔中灼。到了商代后期,占卜习俗进入一个新阶段。殷墟出土的甲骨,在卜问前都整治得很好,凿、钻、灼兼施。占卜后将卜问内容、结果契刻在甲骨的正面,这就是卜辞。这种习俗,到西周时期仍在继续。

4.平王东迁

周平王从镐京迁到洛邑的事件。周宣王死后,幽王继位,昏庸暴戾,宠爱褒姒,废申后和太子宜臼,立褒姒为后,以褒姒子伯服为太子,引起朝政混乱,诸侯叛离。申后是申侯的女儿,申侯联合缯与犬戎等部,于公元前771年,发兵进攻宗周,攻占镐京,杀幽王于骊山之下。接着晋文侯、郑武公、秦襄公、卫武公等平定关中,护送平王迁都于洛邑。西周结束,东周开始,史称平王的这次迁徙为“平王东迁”。

5.晋文公

晋文公(公元前697年-公元前628年),姬姓,名重耳,是中国春秋时期晋国的第二十二任君主,公元前636年至前628年在位,晋献公之子,母亲为狐姬。晋文公文治武功卓著,是春秋五霸中第二位霸主,也是上古五霸之一,与齐桓公并称“齐桓晋文”。

晋文公初为公子,谦虚而好学,善于结交有才能的人。骊姬之乱时被迫流亡在外十九年,前636年春在秦穆公的支持下回晋杀晋怀公而立。晋文公在位期间任用狐偃、先轸、赵衰、贾佗、魏犨等人实行通商宽农、明贤良、赏功劳等政策,作三军六卿,使晋国国力大增。对外联合秦国和齐国伐曹攻卫、救宋服郑,平定周室子带之乱,受到周天子赏赐。公元前632年于城濮大败楚军,并召集齐、宋等国于践土会盟,成为春秋五霸中第二位霸主,开创了晋国长达百年的霸业。

6.楚辞

是《诗经》以后出现于我国南方的韵文体文学。它是以楚语写成的诗歌。这种文体一直流传在民间,诗人屈原继承了南方优秀的诗歌传统,取材于民间神话传说,以丰富的想象力和浪漫主义气质,写成了热情奔放、照耀世界的抒情长诗《离骚》《天问》等15篇。同时的作家还有宋玉、景差、唐勒等。后人把他们所创作发展的这一文体称为“楚辞”,或简称为“辞”或“骚”。西汉刘向将屈原、宋玉的作品以及汉代淮南小山、东方朔等人的仿作汇编成集,定名为《楚辞》,是我国最早的浪漫主义诗歌总集。

二、简答题

1.简述我国古史传说中的禅让时代

传说黄帝以后,在黄河流域的部落联盟出观了尧、舜、禹三个著名的领袖。

尧,号陶唐氏,是帝喾的儿子、黄帝的五世孙,居住在西部平阳(今山西省临汾县一带)。尧当上部落联盟的首领,和大家一样住茅草屋,吃糙米饭,煮野菜作汤,夏天披件粗麻衣,冬天只加块鹿皮御寒,衣服、鞋子不到破烂不堪绝不更换。老百姓拥护他,如爱“父母日月”一般。

尧在位七十年后,年纪老了。他的儿子丹朱很粗野,好闹事。有人推荐丹朱继位,尧不同意。后来尧又召开部落联盟议事会议,讨论继承人的人选问题。大家都推举虞舜,说他是个德才兼备、很能干的人物。尧很高兴,把自己的两个女儿娥皇、女英嫁给舜,并考验了三年才将帝位禅让给舜。

舜,号有虞氏,传说是颛顼的七世孙,距黄帝九世,出生于诸冯(在今山东省境内)。舜接位后,亲自耕田、打渔、制陶,深受大家爱戴。他通过部落联盟会议,让八元管土地,八恺管教化,契管民事,益管山林川泽,伯夷管祭祀,皋陶作刑,完善了社会管理制度。他也仿照尧的样子召开继位人选会议,民主讨论。大家推举禹来做继承人。舜到晚年身体不好,依旧到南方各地去巡视,竟然病死在苍梧(今湖南省境内)的途中。舜死后,禹做了部落联盟的首领。

尧舜“禅让”的历史传说,反映了上古中国的民主制度。

2.商代灭亡的主要原因有哪些?

1:征伐过度,穷兵黩武

商代,对于少数民族的征伐,从现在发现的殷墟甲骨文中就多次出现“击羌”、“伐羌”、“击”等字眼。而从古本上面的记载来看如:商王武丁在位的59年之中就常常发动战争,根据记载多着五千人、少着三千于人。而甲骨文记载的商王武丁曾经出动过上万人,前去征伐少数民族。

2:人殉制度,丧失奴隶

商代发现的殷墟甲骨文中发现商王武丁之后的商王祭祀时候使用的奴隶祭祀的数字多的达到一万三千余人。而单单商王武丁在位时期的五十九年中现今发现的仆词中记载使用奴隶祭祀的仆词就有1006条,其中最多达到五百三十人,最少的也达到21人,这些足可以证明商代人殉的数量是多么庞大的。

这些数据证明商代还处于奴隶制度不发达的阶段,还无法把大量的奴隶由供奉祖先、圣灵的祭品转化为从事生产劳动的奴隶。这也是加大商代末期,社会阶级矛盾的主要原因,从而也加速了商代的灭亡。

3:骄奢淫逸,刑法残酷
   商代是奴隶制的国家,刑法较为森严,如:出土于殷墟的仆词中刖刑、大鄙的字眼出现的较为频繁,每次被执行刖刑的人数少则十余人,多着数百人之众。而传说商纣王还制定了炮烙之刑。这些都讲明了商王朝刑法的残酷之处,而在这样残酷的刑法之下的民众,时间久了必然引起反叛和抗击。

4:王室争斗,根基不稳定
   商代是中国历史有考古实物证明存在过的第二个奴隶制国家,商代的王位继承制度以“兄终弟及”制度为主,也就以此造成了商代早期的五代九王的混乱局面,及仲丁到阳甲。

商纣王时期,王室内部的争斗越加强烈,如:比干、微子启等等都同商纣王有直接的矛盾,这也是导致商亡国的原因之一。

5:奴隶逃亡,根基不稳

夏、商、周三代为奴隶制的国家,其国家的根基必然以奴隶为主体,奴隶是当时的主要生产力。

商代的奴隶用处较为广泛如:劳役、军役、戍守边疆、手工劳动等等、而商代的奴隶来源大多为战争中的俘虏,或者为平民沦为奴隶的人。

这些数据足可以证明商代的奴隶逃亡严重性质,从而必然会影响商王朝的统治基础根基。

三、论述题

1.试述西周王朝中央和地方的政治制度及其基本特点

西周政治制度的基本形式是“封诸侯,建藩卫。”也叫做“分土封侯”制。这种制度是以宗法制度为基础创建的。宗法制度是由原始社会末期的

父系家长制演变而来的,是以嫡长子继承制为基本特点的权力分配制度。周王为天下的大宗,其嫡长子为宗子,是王位继承者;庶子为小宗,周王为天下的大宗,其嫡长子为宗子,是王位继承者;庶子为小宗,周王以其政治权力封之为诸侯。在中央,周王是最高统治者,既是中央机构的首领,又是诸侯的共主。据《周礼》记载,周有六官,为冢宰、司徒、宗伯、司马、司冠、司空。冢宰就是宰相,统率百官,辅佐天子;司徒管理土地和户籍,其它官职都各有职掌。现实中,辅佐周王的最高官职是卿士,其下有卿大夫。实行的是世袭制的世卿世禄制。

地方行政制度则是分土封侯制。周天子把国都附近的地区划为王畿,由王室直接统辖。王畿以外的广大地区分封给许多诸侯,各建邦国。诸侯主要有三种类型:一为周王的同姓亲属,二为功臣,三为古帝王之后。诸侯对天子保持臣属的关系,要承担各种义务,如:镇守疆土,捍卫王室,交纳贡税,朝觐述职等。

2.试述战国时期“百家争鸣”的历史背景、主要学术派别及其代表人物的主要思想

(一)产生背景。(1)社会环境的影响。铁器的广泛应用以及牛耕技术的运用,解放和发展了劳动力,为百家争鸣创造了良好的物质条件。(2)政治变革的推动。春秋战国时期,社会动荡不安,各诸侯国之间频繁地进行争霸战争,统治者广言纳谏,招揽思想理念先进的文人谋士,这在客观上为春秋战国时期思想文化的繁荣奠定了基础。(3)文化的传播。孔子打破了学在官府的局面,推行有教无类思想,使平民子弟也有接受教育的机会,而士阶层的崛起更是为各流派思想的传播创造了有利条件,拓宽了其传播渠道。

(二)主张以及代表人物。《汉书·艺文志》将诸子学派分为儒、道、阴阳、法、名、 墨、纵横、杂、农和小说十家,其中儒家、道家、墨家和法家四派学说影响较大,注重对政治、社会、人性等方面的问题进行探讨。(1)儒家。代表人物有孔子、孟子和荀子。孔子在政治上主张“仁”,在教育上主张“因材施教”“有教无类”;孟子主张“仁政”“民 贵君轻”;荀子主张以“礼”治国、“制天命而

用之”。(2)道家。代表人物是老子和庄子。老子主张小国寡民,无为而治,使民无知无欲;庄子主张恢复人的自然本性,任其自然。(3)墨家。代表人物是墨子,主张“兼爱”“尚贤”“非攻”等。(4)法家。战国早期的法家有李悝、吴起、商鞅、申不害、慎到等,后期的代表人物是韩非子。法家主 张君主专制,商鞅重“法”,申不害重“术”,慎到重“势”,从不同角度提出加强君权的主张。韩非子主张把法、术、势结合起来,以加强中央集权制。

2000年四川大学中国史考研真题历史学考研网

先秦史方向

一、名词解释

1.仰韶文化

黄河中游地区的新石器时代文化。最初于1921年在河南省渑池县仰韶村发现。以后数十年间,中原地区所发现的类型相似的众多文化遗址皆以仰韶文化命名。它们的年代范围在距今7000年至5000年之间,其农业、畜牧业、制陶业都已有相当程度的发展。农业以种粟为主,畜牧业主要饲养猪、狗,制陶业则以表面有彩绘的彩陶最著名。著名的仰韶文化遗址有陕西西安的半坡村遗址和临潼的姜寨遗址。

2.禹

禹,姓姒,名文命,字(高)密。史称大禹、帝禹,为夏后氏首领、夏朝开国君王。禹是黄帝的玄孙、颛顼的孙子。其父名鲧,被帝尧封于崇,为伯爵,世称“崇伯鲧”或“崇伯”,其母为有莘氏之女脩己。

相传,禹治理黄河有功,受舜禅让而继承帝位。在诸侯的拥戴下,禹王正式即位,以阳城为都城,一说以平阳为都城,国号夏。并分封丹朱于唐,分封商均于虞。

禹是夏朝的第一位天子,因此后人也称他为夏禹。他是中国古代传说时代与尧、舜齐名的贤圣帝王,他最卓著的功绩,就是历来被传颂的治理滔天洪水,又划定中国版图为九州。后人称他为大禹。禹死后安葬于会稽山上(今浙江绍兴),仍存禹庙、禹陵、禹祠。从夏启开始历代帝王大都来禹陵祭祀他。

3.卜辞

用龟甲或兽骨(主要是牛、羊的肩胛骨)加工成的卜具,然后进行占卜。考古资料说明,占卜的习俗在中国有悠久的历史。河南舞阳贾湖遗址的墓葬随葬品中就有龟壳。龟壳内装有许多小石子,龟甲上还有契刻的符号,有人认为是原始文字。因而,有人提出这些龟甲与龟灵占卜有关。若此说成立,则占卜的出现可上溯到七、八千年前。到了商代前期,则出现了钻、灼并用的方法,一般是先钻孔,后在孔中灼。到了商代后期,占卜习俗进入一个新阶段。殷墟出土的甲骨,在卜问前都整治得很好,凿、钻、灼兼施。占卜后将卜问内容、结果契刻在甲骨的正面,这就是卜辞。这种习俗,到西周时期仍在继续。

4.平王东迁

周平王从镐京迁到洛邑的事件。周宣王死后,幽王继位,昏庸暴戾,宠爱褒姒,废申后和太子宜臼,立褒姒为后,以褒姒子伯服为太子,引起朝政混乱,诸侯叛离。申后是申侯的女儿,申侯联合缯与犬戎等部,于公元前771年,发兵进攻宗周,攻占镐京,杀幽王于骊山之下。接着晋文侯、郑武公、秦襄公、卫武公等平定关中,护送平王迁都于洛邑。西周结束,东周开始,史称平王的这次迁徙为“平王东迁”。

5.晋文公

晋文公(公元前697年-公元前628年),姬姓,名重耳,是中国春秋时期晋国的第二十二任君主,公元前636年至前628年在位,晋献公之子,母亲为狐姬。晋文公文治武功卓著,是春秋五霸中第二位霸主,也是上古五霸之一,与齐桓公并称“齐桓晋文”。

晋文公初为公子,谦虚而好学,善于结交有才能的人。骊姬之乱时被迫流亡在外十九年,前636年春在秦穆公的支持下回晋杀晋怀公而立。晋文公在位期间任用狐偃、先轸、赵衰、贾佗、魏犨等人实行通商宽农、明贤良、赏功劳等政策,作三军六卿,使晋国国力大增。对外联合秦国和齐国伐曹攻卫、救宋服郑,平定周室子带之乱,受到周天子赏赐。公元前632年于城濮大败楚军,并召集齐、宋等国于践土会盟,成为春秋五霸中第二位霸主,开创了晋国长达百年的霸业。

6.楚辞

是《诗经》以后出现于我国南方的韵文体文学。它是以楚语写成的诗歌。这种文体一直流传在民间,诗人屈原继承了南方优秀的诗歌传统,取材于民间神话传说,以丰富的想象力和浪漫主义气质,写成了热情奔放、照耀世界的抒情长诗《离骚》《天问》等15篇。同时的作家还有宋玉、景差、唐勒等。后人把他们所创作发展的这一文体称为“楚辞”,或简称为“辞”或“骚”。西汉刘向将屈原、宋玉的作品以及汉代淮南小山、东方朔等人的仿作汇编成集,定名为《楚辞》,是我国最早的浪漫主义诗歌总集。

二、简答题

1.简述我国古史传说中的禅让时代

传说黄帝以后,在黄河流域的部落联盟出观了尧、舜、禹三个著名的领袖。

尧,号陶唐氏,是帝喾的儿子、黄帝的五世孙,居住在西部平阳(今山西省临汾县一带)。尧当上部落联盟的首领,和大家一样住茅草屋,吃糙米饭,煮野菜作汤,夏天披件粗麻衣,冬天只加块鹿皮御寒,衣服、鞋子不到破烂不堪绝不更换。老百姓拥护他,如爱“父母日月”一般。

尧在位七十年后,年纪老了。他的儿子丹朱很粗野,好闹事。有人推荐丹朱继位,尧不同意。后来尧又召开部落联盟议事会议,讨论继承人的人选问题。大家都推举虞舜,说他是个德才兼备、很能干的人物。尧很高兴,把自己的两个女儿娥皇、女英嫁给舜,并考验了三年才将帝位禅让给舜。

舜,号有虞氏,传说是颛顼的七世孙,距黄帝九世,出生于诸冯(在今山东省境内)。舜接位后,亲自耕田、打渔、制陶,深受大家爱戴。他通过部落联盟会议,让八元管土地,八恺管教化,契管民事,益管山林川泽,伯夷管祭祀,皋陶作刑,完善了社会管理制度。他也仿照尧的样子召开继位人选会议,民主讨论。大家推举禹来做继承人。舜到晚年身体不好,依旧到南方各地去巡视,竟然病死在苍梧(今湖南省境内)的途中。舜死后,禹做了部落联盟的首领。

尧舜“禅让”的历史传说,反映了上古中国的民主制度。

2.商代灭亡的主要原因有哪些?

1:征伐过度,穷兵黩武

商代,对于少数民族的征伐,从现在发现的殷墟甲骨文中就多次出现“击羌”、“伐羌”、“击”等字眼。而从古本上面的记载来看如:商王武丁在位的59年之中就常常发动战争,根据记载多着五千人、少着三千于人。而甲骨文记载的商王武丁曾经出动过上万人,前去征伐少数民族。

2:人殉制度,丧失奴隶

商代发现的殷墟甲骨文中发现商王武丁之后的商王祭祀时候使用的奴隶祭祀的数字多的达到一万三千余人。而单单商王武丁在位时期的五十九年中现今发现的仆词中记载使用奴隶祭祀的仆词就有1006条,其中最多达到五百三十人,最少的也达到21人,这些足可以证明商代人殉的数量是多么庞大的。

这些数据证明商代还处于奴隶制度不发达的阶段,还无法把大量的奴隶由供奉祖先、圣灵的祭品转化为从事生产劳动的奴隶。这也是加大商代末期,社会阶级矛盾的主要原因,从而也加速了商代的灭亡。

3:骄奢淫逸,刑法残酷
   商代是奴隶制的国家,刑法较为森严,如:出土于殷墟的仆词中刖刑、大鄙的字眼出现的较为频繁,每次被执行刖刑的人数少则十余人,多着数百人之众。而传说商纣王还制定了炮烙之刑。这些都讲明了商王朝刑法的残酷之处,而在这样残酷的刑法之下的民众,时间久了必然引起反叛和抗击。

4:王室争斗,根基不稳定
   商代是中国历史有考古实物证明存在过的第二个奴隶制国家,商代的王位继承制度以“兄终弟及”制度为主,也就以此造成了商代早期的五代九王的混乱局面,及仲丁到阳甲。

商纣王时期,王室内部的争斗越加强烈,如:比干、微子启等等都同商纣王有直接的矛盾,这也是导致商亡国的原因之一。

5:奴隶逃亡,根基不稳

夏、商、周三代为奴隶制的国家,其国家的根基必然以奴隶为主体,奴隶是当时的主要生产力。

商代的奴隶用处较为广泛如:劳役、军役、戍守边疆、手工劳动等等、而商代的奴隶来源大多为战争中的俘虏,或者为平民沦为奴隶的人。

这些数据足可以证明商代的奴隶逃亡严重性质,从而必然会影响商王朝的统治基础根基。

三、论述题

1.试述西周王朝中央和地方的政治制度及其基本特点

西周政治制度的基本形式是“封诸侯,建藩卫。”也叫做“分土封侯”制。这种制度是以宗法制度为基础创建的。宗法制度是由原始社会末期的父系家长制演变而来的,是以嫡长子继承制为基本特点的权力分配制度。周王为天下的大宗,其嫡长子为宗子,是王位继承者;庶子为小宗,周王为天下的大宗,其嫡长子为宗子,是王位继承者;庶子为小宗,周王以其政治权力封之为诸侯。在中央,周王是最高统治者,既是中央机构的首领,又是诸侯的共主。据《周礼》记载,周有六官,为冢宰、司徒、宗伯、司马、司冠、司空。冢宰就是宰相,统率百官,辅佐天子;司徒管理土地和户籍,其它官职都各有职掌。现实中,辅佐周王的最高官职是卿士,其下有卿大夫。实行的是世袭制的世卿世禄制。

地方行政制度则是分土封侯制。周天子把国都附近的地区划为王畿,由王室直接统辖。王畿以外的广大地区分封给许多诸侯,各建邦国。诸侯主要有三种类型:一为周王的同姓亲属,二为功臣,三为古帝王之后。诸侯对天子保持臣属的关系,要承担各种义务,如:镇守疆土,捍卫王室,交纳贡税,朝觐述职等。

2.试述战国时期“百家争鸣”的历史背景、主要学术派别及其代表人物的主要思想

(一)产生背景。(1)社会环境的影响。铁器的广泛应用以及牛耕技术的运用,解放和发展了劳动力,为百家争鸣创造了良好的物质条件。(2)政治变革的推动。春秋战国时期,社会动荡不安,各诸侯国之间频繁地进行争霸战争,统治者广言纳谏,招揽思想理念先进的文人谋士,这在客观上为春秋战国时期思想文化的繁荣奠定了基础。(3)文化的传播。孔子打破了学在官府的局面,推行有教无类思想,使平民子弟也有接受教育的机会,而士阶层的崛起更是为各流派思想的传播创造了有利条件,拓宽了其传播渠道。

(二)主张以及代表人物。《汉书·艺文志》将诸子学派分为儒、道、阴阳、法、名、 墨、纵横、杂、农和小说十家,其中儒家、道家、墨家和法家四派学说影响较大,注重对政治、社会、人性等方面的问题进行探讨。(1)儒家。代表人物有孔子、孟子和荀子。孔子在政治上主张“仁”,在教育上主张“因材施教”“有教无类”;孟子主张“仁政”“民 贵君轻”;荀子主张以“礼”治国、“制天命而用之”。(2)道家。代表人物是老子和庄子。老子主张小国寡民,无为而治,使民无知无欲;庄子主张恢复人的自然本性,任其自然。(3)墨家。代表人物是墨子,主张“兼爱”“尚贤”“非攻”等。(4)法家。战国早期的法家有李悝、吴起、商鞅、申不害、慎到等,后期的代表人物是韩非子。法家主 张君主专制,商鞅重“法”,申不害重“术”,慎到重“势”,从不同角度提出加强君权的主张。韩非子主张把法、术、势结合起来,以加强中央集权制。


为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