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研政治知识点(考研政治知识点汇总整理)



绪论



  1 、最先提出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命题是在:《论新阶段》的政治报告中。



  2 、邓小平理论首要的、基本的理论问题: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

绪论

  1 、最先提出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命题是在:《论新阶段》的政治报告中。

  2 、邓小平理论首要的、基本的理论问题: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

  3 、第二次飞跃的理论成果是: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4 、毛泽东思想的活的灵魂:

实事求是、群众路线、独立自主。

  5 、科学发展观(分析点)

  (1) 提出的时间:

2003年 10 月,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中第一次提出科学发展观。

2007 年 10 月,胡锦涛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进一步深刻阐述了科学发展观的时代背景、科学内涵、精神实质和根本要求,并把科学发展观写入了党章。?

(2)提出的背景:科学发展观,是立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总结我国发展实践,借鉴国外发展经验,适应新的发展要求提出来的。第一,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是提出科学发展观的根本依据。

第二,我国在新世纪新阶段的阶段性特征是提出科学发展观的现实基础。

第三,当代世界的发展实践和发展理念是提出科学发展观的重要借鉴。?

(3)科学发展观的主要内容: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

(4)如何坚持科学发展观:

第一,坚持把发展作为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牢牢抓住经济建设这个中心,不断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

第二,坚持党的群众路线,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自己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第三,坚持各个方面都发展,并且使各个方面的发展要相互适应,发展进程要有持久性、连续性。

第四,要总揽全局、统筹规划,又要抓住牵动全局的主要工作、事关群众利益的突出问题。

  6 、对实事求是的科学含义作了马克思主义的界定是在:《改造我们的学习》。

  7 、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在全党得到了确立是在:党的七大。

  8 、胡锦涛在十七大报告中指出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一大法宝是:解放思想。

  9、党的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内容:

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

党的思想路线的实质和核心:实事求是。?

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前提和基础:

一切从实际出发。

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根本途径和方法:

理论联系实际。

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验证条件和目的:

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

? ? ? ? 10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的精髓:

实事求是。
毛泽东思想

  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

  11 、毛泽东指出“认清中国的国情,乃是认清一切革命问题的基本的依据”是在:《中国革命和中国共产党》。

  12 、第一次提出新民主主义革命的科学概念和总路线的基本内容是在:《中国革命和中国共产党》。

  13 、完整地论述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总路线的内容是无产阶级领导的,人民大众的,反对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革命,是在:

1948年毛泽东在晋绥干部会议上的讲话。

  14 、阻碍中国社会进步的决定性力量,中国人民最凶恶的敌人,近代中国贫困落后和一切灾祸的总根源:帝国主义。

  15 、中国社会发展和民族进步的羁绊:封建主义。

  16 、反对官僚资本主义的原因:并非因为它是资本主义,而是因为这种资本主义具有买办性、封建性、垄断性。

  官僚资本主义代表买办的、封建的生产关系,严重地束缚中国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它不仅剥削和压榨工人、农民,而且也压迫城市小资产阶级,损害民族资产阶级的利益,是中国新民主主义的革命对象。

  17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动力:工人、农民、城市小资产阶级和民族资产阶级。?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根本动力:工人、农民。

  18 、中国革命的基本问题:农民问题。 新民主主义革命,实质上就是党领导下的农民革命;中国革命战争,实质上就是党领导下的农民战争。含义:不是说农民阶级是革命的领导阶级,而是说农民阶级是革命的主力军。

  19 、小资产阶级的组成:广大的知识分子、小商人、手工业者和自由职业者。

  20 、中国革命的中心问题,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的核心问题:无产阶级的领导权问题。

  21 、中国革命的性质不是无产阶级的社会主义革命,而是资产阶级民主主义革命,原因:?

第一,中国还是一个封建经济占明显优势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而现阶段的革命是为了终结这个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形态;

第二,中国革命的敌人主要的还是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势力。,革命的任务是为了推翻这两个主要敌人的民族革命和民主革命;

第三,这个革命还有资产阶级参加,它还曾领导过这个革命;

第四,这个革命的经济政策不是一般地废除私有财产,而是一般地保护私有财产,具体地说就是要把封建地主土地私有制变为农民土地所有制,为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扫清道路并保护之。

所以,现阶段中国革命的性质,就不是无产阶级社会主义革命,而是资产阶级民主主义革命。?

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是新的资产阶级民主主义革命,“新”是指:由无产阶级领导,而不是资产阶级领导。

  22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三大经济纲领:没收封建地主阶级的土地归农民所有,没收官僚资产阶级的垄断资本归新民主主义的国家所有,保护民族工商业。

  23 、在新民主主义文化中居于指导地位的是:共产主义的思想。

  24 、对中国革命道路理论进行系统而又完整的概括是在:《中国革命和中国共产党》中。

  25 、中国必须走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道路的必要性:

首先,近代中国是一个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内无民主制度而受封建主义的压迫,外无民族独立而受帝国主义的压迫。

其次,中国革命的敌人虽然建立了庞大的反革命军队,并长期占据着中心城市,而农村则是其统治的薄弱环节。

最后,近代中国农民占全国人口的绝大多数,是无产阶级可靠的同盟军和革命的主力军。中国必须走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道路的可能性:

第一,中国是一个半殖民地半封建的大国,经济政治发展不平衡。

第二,国民革命影响的存在。

第三,全国革命形势的继续向前发展。

第四,相当力量正式红军的存在。

第五,共产党的领导和正确的政策。

  26 、民主革命的中心内容:土地革命。

  27 、毛泽东在《(共产党人)发刊词》一文中提出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三大法宝:

统一战线、武装斗争和党的建设

  28 、中国是一个“两头小中间大”的社会:

“两头”是指无产阶级和大地主大资产阶级。

“中间”是指农民、城市小资产阶级以及其他中间阶级。

  29 、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共产党领导建立的统一战线:

第一次国共合作的统一战线、

工农民主统一战线、

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人民民主统一战线。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以国共合作为基础的统一战线:

第一次国共合作的统一战线、

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30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统一战线包含着两个联盟:

一是以工农联盟为主体的工人阶级同农民、小资产阶级等其他劳动人民的联盟。

二是工人阶级同可以合作的非劳动人民的联盟,主要是无产阶级和民族资产阶级的联盟,也包含特定历史条件下无产阶级和一部分地主阶级、带买办性的大资产阶级的联盟。?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统一战线包含着两个联盟,其中最基本、最主要的联盟:

以工农联盟为主体的工人阶级同农民、小资产阶级等其他劳动人民的联盟。

  31 、中国革命的主要形式是武装斗争,而不是工人罢工、政治改良等其他方式,这是由中国社会的特殊国情决定的。

  32 、把建设一个全国范围的、广大群众性的、思想政治上组织上完全巩固的马克思主义政党称之为“伟大的工程”是在:

《(共产党人>发刊词》

  33 、党的建设的主要内容:

思想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等。

  34 、党的组织建设中,必须在党内实行民主集中制原则,这一原则的核心:

全党服从中央。

  35 、1945 年4月,毛泽东在中共七大的报告中第一次概括了中国共产党的三大作风:

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作风,

和人民群众紧密地联系在一起的作风,

自我批评的作风。
社会主义改造理论

  36 、过渡时期总路线,即“一化三改”或“一体两翼”:

一是逐步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这是总路线的主体;

一是逐步实现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这是总路线的两翼。

  37 、

对农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的道路:

互助合作。?

对农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的原则:自愿互利、典型示范和国家帮助。

对农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的方针:积极领导,稳步前进。

对农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的步骤:循序渐进。 对农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采取由低级到高级三个发展阶段:

第一阶段是互助组,具有社会主义萌芽性质;

第二阶段是初级农业生产合作社,具有半社会主义性质;

第三阶段是高级农业生产合作社,具有完全的社会主义性质。

  38 、

对手工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的主要形式:

合作化。?

对手工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的方针:

积极领导、稳步前进。

手工业社会主义改造经历了由小到大,由低级到高级的三个步骤:

第一步,办具有社会主义萌芽性质的手工业供销小组;

第二步,办具有半社会主义性质的手工业供销合作社;

第三步,建立具有社会主义集体经济性质的手工业生产合作社。

对手工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的办法:

耐心说服教育、典型示范和国家帮助。

毛泽东规定了手工合作社的生产经营方针:

为农业生产服务,为服从生活服务,为出口贸易服务。

  39 、

对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的方法:和平赎买。?

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经历了三个步骤:

第一步是实行初级形式的国家资本主义,具有社会主义萌芽性质。

第二步是实行个别企业的公私合营,具有半社会主义性质。

第三步是全行业的公私合营,具有完全的社会主义性质。?

在对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的过程中,关于企业利润的分配:

全行业公私合营之前,实行“四马分肥”,全行业公私合营之后,实行定股定息。?

我国对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包括两方面的内容:

一方面是制度的改造,即把资本主义私有制改造为社会主义公有制;

另一方面是人的改造,即把资本家改造成为自食其力的劳动者。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基本理论

  (1) 社会主义本质理论

  40、

20世纪50年代末60年代初,毛泽东在总结“大跃进”以来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经验教训的基础上继续进行探索,提出了一系列重要观点:

在领导纠正“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中的错误时不能剥夺农民,不能超越阶段;

社会主义可以区分为“不发达的社会主义”和“比较发达的社会主义”两个阶段;

社会主义条件下要反对平均主义,重视商品生产、商品交换和价值规律的作用;

在社会主义经济占优势的条件下“可以消灭了资本主义,又搞资本主义”。

建设社会主义必须不断在实践中积累经验,逐步克服盲目性,认识客观规律,才能实现认识上的飞跃;提出要大兴调查研究之风;

社会主义建设具有艰难性、复杂性和长期性;

不搞科学技术,生产力就无法提高;

以农轻重为序安排国民经济计划;

防止和反对帝国主义的“和平演变”,保证马克思主义执政党的先进性和永不变质的思想等等。

  41、陈云提出的“三个主体,三个补充”的思想:

主张在工商业经营方面,国家经营和集体经营是工商业的主体,一定数量的个体经营是补充;在生产计划方面,计划生产是工农业生产的主体,按照市场变化而在国家计划许可范围内进行的自由生产是补充;在流通领域,国家市场是社会主义的统一市场的主体,一定范围内国家领导的自由市场是补充。

  42 、在“文化大革命”期间,毛泽东提出的比较正确的思想观点:

党际关系不应影响国家关系、

“两个中间地带”和“三个世界划分”的战略构想、永远不称霸的思想。

  43 、

社会主义建设的根本任务:

发展生产力。?

社会主义建设的根本目的:实现共同富裕。

  44 、把发展作为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是由中国共产党的执政地位所决定的。

  45、 党始终代表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总的目标:

改造落后生产力,提升传统生产力,发展先进生产力,最终整体达到发达生产力的水平。



  (二)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

  46 、第一次提出我国社会主义制度还处于初级的阶段是在:

1981年十一届六中全会通过的

《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

  47 、初级阶段的长期性,从根本上说:

是由中国进入社会主义的历史条件和建成社会主义所需要的物质基础所决定的。

  48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主要矛盾的主要方面:落后的社会生产。

落后的社会生产是指:生产力水平的落后,没有实现工业化和经济的市场化、社会化、现代化,也包括生产力的组织、经营和管理方式的落后。

  49 、我党在新时期实现的最根本的拨乱反正: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确定。

  50、“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关系:

坚持党的基本路线,必须把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同坚持改革开放结合起来。

既要以四项基本原则保证改革开放的正确方向,又要通过改革开放赋予四项基本原则新的时代内涵,坚持把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同四项基本原则、改革开放这两个基本点统一于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

四项基本原则是立国之本,是我们党和国家生存发展的政治基石;改革开放是强国之路,是党和国家发展进步的活力源泉。

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是相互贯通、相互依存、不可分割的一个整体。

离开经济建设这个中心,社会主义社会的一切发展和进步就会失去物质基础;

离开四项基本原则和改革开放,经济建设就会迷失方向和丧失动力。

51 、无产阶级政党的最高纲领:

实现共产主义。?

中国共产党在不同阶段的最低纲领:

民主革命时期反帝反封建的纲领;

社会主义过渡时期完成三大改造的纲领;

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纲领。

党的最高纲领和最低纲领的关系:

最高纲领与最低纲领既有区别,又有联系,

辩证统一于为实现共产主义奋斗的全部历史过程中。

最高纲领为最低纲领的制定指明前进方向,

最低纲领为最高纲领的实现准备必要的条件。

  52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分析点)

  (1)提出的时间:

2002 年党的十六大提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战略目标,

十七大在这一基础上对其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2)提出的原因:

第一,是由社会主义本质决定的。

社会主义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实现共同富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便是往共同富裕迈进的一步。第二,是由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国情决定的。我们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生产力水平比较落后,建设小康社会是促进生产力发展的重要途径。

(3)内容及措施:

第一,经济上,实现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道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统筹区域发展;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

第二,政治上,扩大社会主义民主,更好地保障人民权益和社会公平正义。首先要真正地保障人民当家作主,进行政治体制改茧;其次要坚持依法治国的基本方略。?

第三,文化上,加强文化建设,明显提高全民族文明素质。

首先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

其次,要建立覆盖全社会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

第四,社会上,加快发展社会事业,全面改善人民生活。

优先发展教育,建设人力资源强国;

实施扩大就业的发展战略,促进以创业带动就业;

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增加城乡居民收入;

加快建立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保障人民基本生活;

加快建立覆盖城乡居民的医疗卫生体系;

完善社会管理,维护社会安定团结。?

第五,生态上,建设生态文明,基本形成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消费模式。主要通过发展循环经济来实现。
(2) 改革开放理论

  53 、改革开放的性质:

是对原有经济体制的根本性变革,

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

  54 、解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主要矛盾的途径:改革。

  55 、改革的全面性:是由改革的任务决定的。

  56 、改革的重点:经济体制改革。

  57、“三个有利于”的标准:

是否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

是否有利于增强社会主义国家的综合国力、

是否有利于提高人民生活水平。

  58、 中国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发展战略的必要前提,中国的最高利益:稳定。

  59 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分析点)

改革是动力,发展是目的,稳定是前提

第一,只有坚定不移地推进发展,才能不断增强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更好地解决前进中的矛盾和问题。?

第二,只有坚定不移地推进改革,才能为经济和社会发展提供强大动力。?

第三,只有坚定不移地维持稳定,才能不断为改革发展创造有利的条件。

因此,处理三者关系应该做到:?

第一,保持改革、发展、稳定在动态中的相互协调和相互促进。?

第二,把改革的力度、发展的速度和社会可以承受的程度统一起来。

第三,把不断改善人民生活作为处理改革、发展、稳定关系的重要结合点。

  60 、对外开放与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的关系(结合哲学中内外因辩证关系原理) (分析点)

我们始终要把独立自主、自力更生作为立足点,这是我国革命和建设的基本经验和重要原则。

独立自主、自力更生不是闭关自守、盲目排外。

坚持独立自主,自力更生同对外开放是相辅相成的。

独立自主、自力更生是实行对外开放的基础,只有增强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的能力,才能在国际上获得较高的信誉,吸引更多的合作者,才能不断扩大对外开放的深度和广度;

对外开放是为了增强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的能力,在对外开放过程中积极利用外国的投资、先进技术与管理经验,取得更好的经济和社会效益,可以加快本国经济发展,增强经济实力和综合国力。

坚持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积极实行对外开放,都是为了更好更快地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61 、

我国的对外开放格局:

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

总体布局--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

  62、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的内涵:

第一,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手段,突破了过去公认的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是代表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两种经济制度本质属性的观念。

第二,作为调节经济的两种手段,计划和市场对经济活动的调节各有自己的优势和长处。

第三,市场经济作为资源配置的一种方式本身不具有制度属性,但是,它与社会主义相结合而形成的经济体制则必须体现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特征。

  63 、市场经济与社会主义制度相结合而具有的制度性特征:

第一,在所有制结构上,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一切符合“三个有利于”标准的所有制形式都可以而且应该用来为社会主义服务。

第二,在分配制度上,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

第三,在宏观调控上,以实现最广大劳动人民利益为出发点和归宿,把人民的当前利益与长远利益、局部利益与整体利益结合起来,使市场在社会主义国家宏观调控下对资源配置起基础性作用,更好地发挥计划和市场两种手段的长处。

  64 、我们必须坚持的社会主义根本原则:一个是公有制为主体,一个是共同富裕。

  65 、把非公有制经济纳入到基本经济制度之中,原因:是因为它们同作为主体的公有制经济一样,也是为社会主义服务的,因此也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的内容,而不是因为它们也是社会主义性质的经济。

? ? ? 66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分析点)

(1) 提出的时间:

1997 年党的十五大全面阐述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和基本纲领,第一次明确提出“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是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一项基本经济制度。

(2)提出的原因:

第一,公有制是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基础,是社会主义生产关系区别于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本质特征。

第二,我国还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生产力还不发达,生产社会化的程度还不高,发展还很不平衡,需要在公有制为主体的条件下发展多种所有制经济,以适应生产力发展的要求。第三,一切符合“三个有利于”标准的所有制形式,都可也应该用来为社会主义服务。

(3)内容及范围: 公有制经济的范围不仅包括国有经济和集体经济,还包括混合所有制经济中的国有成分和集体成分。

非公有制经济包括个体经济、私营经济、混合所有制经济中的非公有制成分等。

(4)实现形式及措施:适应经济市场化不断发展的趋势,进一步增强公有制经济的活力,要大力发展国有资本、集体资本和非公有资本等参股的混合所有制经济,实现投资主体的多元化,使股份制成为公有制的主要实现形式。

股份制本身不具有制度属性,它不等于公有制,也不等于私有制,关键看控股权掌握在谁手里。 鼓励、支持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措施:

一方面要放宽市场准人,允许非公有资本进入法律法规未禁入的基础设施、公用事业及其他行业和领域,非公有制企业在投融资、税收、土地使用和对外贸易等方面,与其他企业享受同等待遇,坚持平等保护物权,形成各种所有制经济平等竞争、相互促进新格局;支持非公有制中小企业的发展,鼓励有条件的企业做强做大,完善保护私人财产的法律制度,为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创造良好的环境。

另一方面要依法加强监督和管理,引导它们依法经营、照章纳税、诚实守信、保障职工合法权益。要改进对非公有制经济的服务和监管,促进非公有制经济健康发展。
67 、实行按劳分配的原因:

是由社会主义公有制和社会年产力的发展水平决定的。

  68 、坚持按劳分配的主体地位的体现:

按劳分配是全社会分配领域中主体的分配原则,也是公有制经济内部主体的分配原则。

  69 、生产要素的内容:劳动力、土地、资本、信息、管理等。

  70 、按生产要素分配的类型:

以劳动作为生产要素参与分配、劳动以外的生产要素所有者参与分配、管理和知识产权类的生产要素。

以劳动作为生产要素参与分配中的“劳动”:

主要是个体劳动者和被雇于非公有制经济的雇佣劳动者。?

劳动以外的生产要素所有者参与分配,包括:资本所有者在生产经营活动中凭借资本所取得的利润;

生产要素的所有者将自有的货币或资本借给他人经营或存人金融机构所取得的利息;

以实物形态资本租借给他人经营或使用而取得的租金等。

管理和知识产权类的生产要素包括:科技发明、创造、信息、专利等。

  71 、深化分配制度改革,保障社会的公平正义(分析点)?

(1)邓小平根据中国的实践指出:

沿海地区要加快对外开放,使这个拥有两亿人口的广大地带较快地先发展起来,从而带动内地更好地发展,这是一个事关大局的问题。

内地要顾全这个大局。

反过来,发展到一定的时候,又要求沿海拿出更多力量来帮助内地发展,这也是个大局。

那时沿海也要服从这个大局。

这是处理“先富”与“共富”关系的基本指导原则。在实现共同富裕的过程中,允许收人差距的出现,但并不是差距越大越好。

因此,近年来,关于公平正义问题日益引起重视。

(2)保障社会公平正义的原因:

首先,是由社会主义国家的本质决定的。

我国是社会主义国家,人民当家作主,

实现共同富裕是根本目的。

其次,是因为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在发展的过程,出现了收入差距不断扩大的趋势,这一形势要求重视社会公平正义问题。

(3)实现社会公平正义的措施:

第一,初次分配和再分配都要处理好效率和公平的关系,再分配更加注重公平。

第二,建立健全社会保障体系。

第三,统筹区域和城乡之间的协调发展。

第四,在教育、就业等方面加强调控,使之更加公平。

  72 健全社会保障体系(分析点)

(1)社会保障的含义: 社会保障是指国家通过立法对国民收入进行分配和再分配,对社会成员特别是生活有困难的人们的基本生活权利给予保障的社会安全制度。

(2)社会保障的目标: 社会保障的基本目标是满足人们最基本的生活需要,保证劳动力的再生产。

(3)社会保障体系的内容: 社会保障体系包括社会保险、社会救助、社会福利、优抚安置和社会互助、商业保险与慈善事业等制度。

(4)社会保障体系的作用:?

建立与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的社会保障体系,是社会稳定和国家长治久安的重要保证。

建立多层次的社会保障体系,对于深化企业和事业单位改革,保持社会稳定,顺利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具有重大意义。

这是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5)现有社会保障制度的主要内容:

建立和健全社会保障体系要以经济的发展为基础,要根据经济发展水平合理地确定保障方式和标准,量力而行,循序渐进。

经过多年努力,我国已初步形成了社会保障体系的总体框架。

现有社会保障制度的主要内容有:

职工的基本养老保险制度、

基本医疗保险制度、

失业保险制度和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

  73、促进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注:下边的六个内容皆可单独来出分析题,要具体掌握)(分析点)?

2007 年党的十七大明确提出要促进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之所以提出这一点,

一是因为我国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发展生产力是社会主义建设的根本任务,所以强调发展才是硬道理;

二是我国在过去的发展中,存在盲目追求发展而不顾其他的现象,造成了环境的污染、资源的浪费,也带了发展的不平衡,因此强调又好又快发展至关重要。

(1)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

①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提出。 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党中央,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的全局出发,综合分析世界发展大势和我国所处历史阶段,做出了推进自主创新、建设创新型国家的重大决策。党的十七大进一步指出,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是国家发展战略的核心,是提高综合国力的关键。

②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必要性和紧迫性。

第一,科学技术特别是战略高技术正日益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决定性力量,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焦点,科技作为第一生产力的地位和作用越来越突出。

第二,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不仅是提高我国国际竞争力的客观需要,而且也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大举措,是解决我国当前发展面临的突出矛盾和问题的紧迫要求。

③建设创新型国家的途径。?

第一,核心就要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作为发展科学技术的战略基点,走出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推动科学技术的跨越式发展。?

第二,就要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作为调整经济结构、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中心环节,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推动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第三,就要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作为国家战略,贯穿到现代化建设各个方面,激发全民族创新精神,培养高水平创新人才,形成有利于自主创新的体制机制,大力推进理论创新、制度创新、科技创新,不断巩固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

  党的十七大报告强调,要坚持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贯彻到现代化建设各个方面。必须坚持“自主创新、重点跨越、支撑发展、引领未来”的指导方针。建设创新型国家,科技是关键,人才是核心,教育是基础。

(2)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道路:党的十七大从我国经济发展的实际出发,将“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改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经济增长方式是指通过不同要素投入和技术组合获得经济增长的方法和模式,强调的是提高经济增长效益。而经济发展方式除了涵盖前者的含义外,还对经济发展的理念、战略和途径等提出了更高要求,强调的不仅是提高经济增长效益,还包括促进经济结构优化、经济增长与资源环境相协调、发展成果合理分配等内容。提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实质就是要求我们采取综合措施加快形成与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实现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相一致的发展方式。

①“两个坚持”和“三个转变”。 “两个坚持”就是要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道路,坚持扩大国内需求特别是消费需求的方针。“三个转变”即促进经济增长由主要依靠投资、出口拉动向依靠消费、投资、出口协调拉动转变,由主要依靠第二产业带动向依靠第一、第二、第三产业协同带动转变,由主要依靠增加物质资源消耗向主要依靠科技进步、劳动者素质提高、管理创新转变。

②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道路。 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道路,就是要坚持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走出一条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新型工业

化路子。新型工业化道路的“新”,就在于它同信息化等现代高科枝发展紧密结合;注重经济发展同资源环境相协调;坚持城乡协调发展;实现资金技术密集型产业同劳动密集型产业相结合。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道路,要紧紧抓住加快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这条主线,着力推进产业结构优化井级。?

(3)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逐步改变城乡二元经济结构,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我们党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全局出发做出的重大决策,是新世纪新阶段解决“三农”问题的重大战略部署和新的基本途径。?

①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总要求。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总要求是: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 。生产发展,是新农村建设的中心环节,是实现其他目标的物质基础。生活宽裕,是新农村建设的目的,也是衡量我们工作的基本尺度。乡风文明,是农民素质的反映,体现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要求。村容整洁,是展现农村新貌的窗口,是实现人与环境和谐发展的必然要求。管理民主,是新农村建设的政治保证,显示了对农民群众政治权利的尊重和维护。

②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途径。

第一,要加快培育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发挥亿万农民在新农村建设中的主体作用。

主要措施有:加快发展农村义务教育;加强劳动力技能培训;发展农村文化事业。

第二,要动员全党全社会关心农业、关注农村、关爱农民,积极支持和参与新农村建设,使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成为全党全国人民的共同行动。?

(4)统筹区域发展:

①意义。?

统筹区域发展,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缩小区域发展差距,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一个重要原则。统筹区域发展,缩小区域发展差距,不仅是经济问题,也是政治问题,不仅关系现代化建设的全局,也关系社会稳定和国家的长治久安。?

②总体战略。?

实施区域发展的总体战略是指坚持推进西部大开发,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促进中部地区崛起,鼓励东部地区率先发展,健全区域协调互动机制,形成合理的区域发展格局。要根据环境承载能力、发展基础和潜力,按照发挥比较优势、加强薄弱环节、享受均等化基本公共服务的要求,逐步形成主体功能定位清晰,东中西良性互动,公共服务和人民生活水平差距趋小的区域发展格局。

  ③具体措施。

第一,继续实施区域发展总体战略,深入推进西部大开发,全面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大力促进中部地区崛起,积极支持东部地区率先发展。

第二,加强国土规划,按照形成主体功能区的要求,完善区域政策,调整经济布局。

第三,遵循市场经济规律,突破行政区划界限,形成若干带动力强、联系紧密的经济圈和经济带。

第四,加大对革命老区、民族地区、边疆地区、贫穷地区发展扶持力度。帮助资源枯竭地区实现经济转型。更好发挥经济特区、上海浦东新区、天津滨海新区在改革开放和自主创新中的重要作用。

第五,走中国特色城镇化道路,按照统筹城乡、布局合理、节约土地、功能齐全、以大带小的原则,促进大中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以增强综合承载力为重点,以特大城市为依托,形成辐射作用大的城市群,培育新的经济增长极。

(5)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

①含义。资源节约型社会,是指以能源资源高效率利用的方式进行生 产、以节约的方式进行消费为根本特征的社会。环境友好型社会,是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社会,通过人与自然的和谐来促进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和谐。具体来说,它是一种以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为目标,以环境承载能力为基础,以遵循自然规律为核心,以绿色科技为动力,坚持保护优先、开发有序,合理进行功能区划分,倡导环境文化和生态文明,追求经济、社会、环境协调发展的社会体系。

②要求。?

第一,必须处理好经济建设、人口增长与资源利用、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

第二,要充分考虑人口承载力、资源支撑力、生态环境承受力。

第三,正确处理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的关系,统筹考虑当前发展和长远发展的需要。

第四,不断提高发展的质量和效益,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

③建设生态文明,发展循环经济。

建设生态文明是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内在要求。

党的十七大报告第一次明确提出了建设生态文明的目标。生态文明既包括人类对传统文明形态,特别是工业文明进行深刻反思和探索的认识成果,又包括人类在发展物质文明过程中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的实践成果,表现为人与自然和谐程度的提高和人们生态观念的增强。

发展循环经济,是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和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是一种新的经济发展方式。循环经济以减量化、再利用和资源化为原则,以提高资源利用率为核心,以资源节约、资源综合利用、清洁生产为重点,通过调整结构、技术进步和加强管理等措施,大幅度减少资源消耗、降低废物排放、提高劳动生产率。努力促进资源循环式利用,鼓励企业循环式生产,推动产业循环式组合,形成能源资源节约型的经济发展方式和消费方式,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

  (二)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

  74、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内容(分析点)

(1)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有机统一。

党的领导是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根本保证;人民当家作主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本质和核心要求,是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的根本出发点和归宿;依法治国是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

(2)人民民主专政。

这是我国的国体。坚持人民民主专政,首先要坚持国家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还必须充分履行国家政权的专政职能;必须对各种不利于国家的现象依法坚决予以防范和打击,用人民民主专政来维护人民的政权,维护人民的根本利益。(3)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这是我国的政体。实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中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最鲜明的特点。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符合中国国情、体现中国社会主义国家性质、能够保证中国人民当家作主的根本政治制度和最高实现形式,也是党在国家政权中充分发扬民主、贯彻群众路线的最好实现形式,是中国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重要制度载体。

党的十七大报告明确提出了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具体措施:

第一,支持人民代表大会依法履行职能,善于使党的主张通过法定程序成为国家意志。

第二,保障人大代表依法行使职权,密切人大代表同人民的联系,建议逐步实行城乡按相同人口比例选举人大代表。

第三,加强人大常委会制度建设,优化组成人员知识结构和年龄结构。这就为巩周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指明了方向。

(4)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这是我国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

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多党合作的首要前提和根本保证。但这种领导是政治领导,即政治原则、政治方向和重大方针政策的领导。

中国共产党与各民主党派合作的基本方针是“长期共存、互相监督、肝胆相照、荣辱与共”。?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是中国人民爱国统一战线的组织,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的重要机构,也是中国政治生活中发扬社会主义民主的重要形式。

团结和民主是人民政协的两大主题。人民政协的主要职能是政治协商、民主监督、参政议政。?

我国政党制度的特征:

第一,在我国的政党制度中,中国共产党是执政党,民主党派是参政党,不是在野党,更不是反对党。共产党领导、多党派合作,共产党执政、多党派参政,这是我国政党制度的显著特征。

第二,中国共产党和各民主党派有着共同的根本利益和共同的目标,都以四项基本原则为共同准则,以实现不同时期的总任务为共同纲领,以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共同理想。

第三,各民主党派都参加国家政权,参与国家事务的管理,参与国家大政方针和国家领导人选的协商,参与国家方针、政策、法律、法规的制定执行。

第四,中国共产党和各民主党派都以宪法为根本活动准则,都受到宪法的保护,享有宪法规定范围内的政治自由、组织独立和法律上的平等地位。

(5)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这是国家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民族区域自治的核心,是保障少数民族当家作主,管理本民族、本地方事务的权利。

(6)基层群众自治制度。

党的十七大首次把基层群众自治制度纳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制度的基本范畴,这是我国实现人民当家作主的最广泛的途径。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已经建立了以农村村民委员会、城市居民委员会和企业职工代表大会为主要内容的基层民主自治体系。

  75 依法治国的要素:

主体是党领导下的人民群众;客体是国家事务、经济文化事业和社会事务;所依之法,最重要的是宪法和法律。

(多选)依法治国的根本要求:

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
76 深化政治体制改革(分析点)

(1)政治体制的含义及评价标准: 政治体制,是指政治制度的具体表现和实现形式,主要是指党和国家的领导制度、组织制度、工作制度等具体制度。

邓小平指出:“评价一个国家的政治体制、政治结构和政策是否正确,关键看三条:第一是看国家的政局是否稳定;第二是看能否增进人民的团结,改善人民的生活;第三看生产力能否得到持续发展。”?

(2)我国政治体制改革的原则:

第一,我国政治体制改革是社会主义政治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必须坚持正确政治方向,必须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以保证人民当家作主为根本,以增强党和国家活力,调动人民积极性为目标,扩大社会主义民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发展社会主义政治文明。

第二,推进政治体制改革,必须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坚持社会主义政治制度的特点和优势,坚持从我国国情出发。政治体制改革要在稳定的环境中逐步推进。

第三,推进政治体制改革,要借鉴人类政治文明的有益成果,但绝不能照搬西方政治制度模式。

(3)我国政治体制改革的主要任务:

第一,要健全民主制度,丰富民主形式,拓宽民主渠道,依法实行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保障人民的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监督权,实现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巩固人民当家作主的政治地位。

第二,完善法律制度,维护社会主义法制的统一和尊严,树立 社会主义法制权威。

第三, 加快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建设服务型政府,着力转变职能、理顺关系、优化结构、提高效能,形成权责一致、分工合理、决策科学、执行顺畅、监督有力的行政管理体制。

第四,健全政府职责体系,完善公共服务体系,推行电子政务,强化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

第五,完善制约和监督机制,坚持用制度管权、管事、管人,建立健全决策权、执行权、监督权既相互制约又相互协调的权力结构和运行机制,让权力在阳光下运行,保证人民赋予的权力始终用来为人民谋利益。

第六,深入开展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坚持党要管党、从严治党,贯彻标本兼治、综合治理、惩防并举、注重预防的反腐倡廉战略方针,重点加强对领导干部特别是主要领导干部、人财物管理使用、关键岗位的监督,健全质询、问责、经济责任审计、引咎辞职、罢免等制度,扎实推进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建设。

  77 、迄今为止人类历史上最高形态的民主:社会主义民主。

  78 、我国当前最大的政治自由:

人民当家作主,政权在人民手中。

  79 、最根本、最重要的人权:

? ?生存权和发展权。

(三)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

  80、文化最基本、最直接的价值取向:

崇尚和追求先进性。

  81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根本任务:培育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公民,切实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

  82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基本方针:

第一,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

第二,坚持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

第三,坚持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不断推进文化创新。

第四,坚持立足当代又继承民族优秀文化传统,立足本国又充分吸收世界优秀文化成果。第五,坚持一手抓繁荣,一手抓管理。

  83 、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必然要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和中心环节:思想道德建设。

  84 、深化文化体制改革:

要坚持以发展为主题,以改革为动力,以体制机制创新为重点,以创造生产更多更好适应人民群众需求的精神文化产品为目标。

  85 、文化体制改革的基本思路,繁荣发展社会主义文化的必然选择:

一手抓公益性文化事业,

一手抓经营性文化产业。

  (四)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86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分析点)

  (1)提出的时间:

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明确提出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指导思想,2007 年10月,党的十七大再次强调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性,并对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作了全面部署。指出,社会和谐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

(2)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意义:

理论意义:

第一,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对人类社会发展规律认识的深化,是对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主义社会建设理论的丰富和发展。

第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对社会主义建设规律认识的深化,丰富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

第三,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对共产党执政规律认识的深化,是党执政理念的升华 实践意义:

第一,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四位一体”总体布局的重要组成部分。第二,社会更加和谐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目标。

第三,促进社会和谐是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所在。?

第四,社会和谐是应对外部挑战的重要条件,保持国内安定和谐的社会政治局面,有利于增强民族凝聚力和抗风险能力,更好地维护国家主权、安全和发展利益。

(3)内容及措施: 民主法治,就是社会主义民主得到充分发扬,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得到切实落实,各方面积极因素得到广泛调动。

公平正义,就是社会各方面的利益关系得到妥善协调,人民内部矛盾和其他社会矛盾得到正确处理,社会公平和正义得到切实维护和实现。

诚信友爱,就是全社会互帮互助、诚实守信,全体人民平等友爱、融洽相处。

充满活力,就是能够使一切有利于社会进步的创造愿望得到尊重,创造活动得到支持,创造才能得到发挥,创造成果得到肯定。?

安定有序,就是社会组织机制健全,社会管理完善,社会秩序良好,人民群众安居乐业,社会保持安定团结。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就是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

  87 、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分析点) 党的十七大报告明确指出,加快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其主要内容包括:(1)优先发展教育,建设人力资源强国。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优化教育结构;推进教育改革创新;坚持教育公益性质。

(2)实施扩大就业的发展战略,促进以创业带动就业。应该千方百计增加就业岗位;鼓励自主创业、自谋职业;推进就业体制改革创新;规范和协调劳动关系,依法维护劳动者权益,发展和谐劳动关系。

(3)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增加城乡居民收入。坚持和完善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逐步提高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加大个人收入分配调节力度,合理调整收入分配格局。

(4)加快建立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保障人民基本生活。完善基本养老保险制度;完善基本医疗保险制度;完善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发展社会救助与慈善事业;积极发挥商业保险的补充作用;采取多种方式充实社会保障基金;住房问题放在重要位置。

(5)加快建立覆盖城乡居民的医疗卫生体系。加快推进医疗卫生事业改革和发展;以深化公立医院改革为突破口,深化医疗卫生管理体制、医疗机构运行机制、卫生投入体制、医疗服务和药品价格形成机制改革;建立国家基本药物制度,保证群众基本用药;坚持计划生育的基本国策,稳定低生育水平,提高出生人口素质。

(6)完善社会管理,维护社会安定团结。推进社会管理体制改革创新;妥善处理人民内部矛盾;重视社会组织建设和管理;强化安全生产管理和监督;健全社会治安防控体系。

实现条件

(一)祖国完全统一

  88、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实现祖国完全统一。

  89 、台湾问题实质:中国的内政问题。

  90 、1963年,周恩来将我们党提出的一系列和平解决台湾问题的思想、政策和主张归纳为“一纲四目”:

“一纲”即台湾必须统一于中国。“四目”为:

①台湾回归祖国后,除外交必须统一于中央外,所有军政大权、人事安排等悉委于蒋(介石),陈诚、蒋经国亦悉由蒋意重用;

②所有军政及建设经费不足之数悉由中央拨付(当时台湾每年赤字约8亿美元);

③台湾的社会改革可以从缓,必俟条件成熟并征得蒋之同意后进行;

④互约不派特务,不做破坏对方团结之举。

  91、 正式把“一国两制”确定为中国的一项基本国策是在:1985年3月,六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

  92 、两岸“三通”:通邮、通航、通商。(二)国际战略和外交政策

  93 、新中国成立初期,毛泽东提出的三大外交方针:“另起炉灶”、“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一边倒”。

  94 、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的含义:

把国家主权和安全放在第一位;

不屈从于任何外来压力;

反对一切形式的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

不以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的异同决定国家关系的亲疏;

永远不谋求霸权。

(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依靠力量。

  95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根本依靠力量:包括知识分子在内的工人阶级和农民阶级。

  96 新社会阶层:

民营科技企业的创业人员和技术人员;

受聘于外资企业的管理技术人员;

个体户;私营企业主;中介组织从业人员;

自由职业人员等。

  97 、劳动、知识、人才、创造,四者是一个具有内在联系的统一整体,居于核心和基础地位的是:劳动。

  98 、新时期的统一战线包括两个范围的联盟:

一个是大陆范围内,以爱国主义和社会主义为政治基础的团结全体劳动者、建设者和爱国者的联盟,这是统一战线的主体和基础;

一个是大陆范围以外,以爱国和拥护祖国统一为政治基础的团结台湾同胞、港澳同胞和海外侨胞的联盟,这是统一战线的重要组成部分。

  99 、统一战线中的核心问题:党的领导。

  100 、社会主义时期处理民族问题的基本原则:维护祖国统一,反对民族分裂,坚持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各民族共同繁荣。

  101 、

民族平等是民族团结、各民族共同繁荣的政治前提和基础;

民族团结是维护国家统一、实现各民族共同发展的根本保证;

各民族的共同繁荣是解决民族问题的根本出发点和归宿。

  102 、人民解放军的唯一宗旨:

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103 、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两大基石:富国和强军。

  104 、新世纪新阶段人民军队的历史使命——“三个提供、一个发挥”:

我军要为党巩固执政地位提供重要的力量保证、

为维护国家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提供坚强的安全保障、

为维护国家利益提供有力的战略支撑;

为维护世界和平与促进共同发展发挥重要作用。

(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

  105 、党的领导及党的建设(分析点)

  1.党的领导:

(1)党的领导地位是其性质和宗旨决定的。

中国共产党是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同时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党的宗旨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2)中国共产党的执政地位是历史和人民的选择。中国共产党的执政地位是在长期革命斗争中逐步形成的,是近现代中国历史发展的必然,是人民的选择。人民群众之所以信任、选择和支持中国共产党,就是因为共产党是为人民服务的,是能够满足人民需要的。在新的历史条件下,要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实现国家的繁荣富强和人民的共同富裕,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仍然需要党的领导。

(3)坚持党的领导,必须要改善党的领导。

不坚持党的领导,就谈不上改善党的领导;

改善党的领导是为了更好地坚持党的领导。

要正确处理党的领导和依法治国的关系;

改革、完善党和国家的领导制度;

进一步解决提高党的领导水平和执政水平、提高拒腐防变和抵御风险能力这两大历史性课题。

2.党的建设: 党的建设是一项伟大的工程。

(1)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即坚持党的群众路线。群众路线是党的根本政治路线和组织路线,现阶段,要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2)把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作为党的建设的内容和主线。执政能力建设是党执政后的一项根本建设,是我们党执政后始终面临和不断探索的一个重大课题。

加强党的先进性建设,就是要通过推进党的思想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制度建设和反腐倡廉建设。

(3)要以改革创新的精神加强党的建设。

当今世界广泛而深刻的变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要蓬勃发展,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都要求大力弘扬改革创新精神。

为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