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磅预告中国美术学院视觉中国协同中心2018年硕士研究生招生简章





中国美术学院视觉中国协同创新中心自2013年成立以来,认真秉持以“视觉国学”、“视觉当代”、“视觉乡土”三大领域为方向,以“核心价值的视觉表达、中国文化的视觉创新



中国美术学院视觉中国协同创新中心自2013年成立以来,认真秉持以“视觉国学”、“视觉当代”、“视觉乡土”三大领域为方向,以“核心价值的视觉表达、中国文化的视觉创新、优秀传统的视觉活化、国家形象的视觉传播”为使命,以跨文化、跨学科、跨领域的协同创新为手段,以高等教育的国际化、社会化为核心的学术理念,汇聚全球范围内的顶尖人才,努力构建以“视觉国学”为核心的“中国学”乃至“东方学”系统,将中国文化的活性基因培植到“视觉当代”和“视觉乡土”的研创、教学与社会服务等领域中去。

中心所属视觉中国研究院聘请国际著名汉学家雷德侯、著名艺术史学家范景中教授担任名誉院长,通过“研究院士”、“研究员”、“客座教授”等聘任方式,聚集了一批国内外一流汉学家与中国学研究学者,组建起一支国际化、精英化、多元化的科研教学团队。另一方面, 则通过筛选、整合国内、国际的各种媒介资源,扩大媒体合作,打造 一个立足全国的中国美术学院对外文化传播与交流的高端平台,将中国美院的精英人才、精品成果和精粹思想向国际传播,以扩大中国美院在世界各文化领域的影响力。

目前本中心仅面向研究生教学,共设13个专业方向,其中博士研究生招生方向4个,硕士研究生招生方向9个。另有中国艺术教育研究院托管的博士生招生方向1个。2018年视觉中国协同创新中心硕士研究生招生类型分为:(全日制)攻读(学术型)硕士研究生,(全日制)攻读(专业学位型)硕士研究生与(非全日制)攻读(专业学位型)硕士研究生三大类型;其中(全日制)攻读(学术型)硕士研究生分为三个方向:“视觉国学——艺术史与博物馆研究”方向、“视觉国学——中国佛教美术研究”方向、“视觉国学——中国古代艺术史与设计史研究”方向,拟招生名额4人;(全日制)攻读(专业学位型)硕士研究生分为五个方向:“视觉当代——视觉中国创意媒体”、“视觉当代——空间生产的乡土实践”、“视觉当代——视觉思想与绘画诗学”、“视觉当代——空间设计与叙事工程”、“视觉当代——东西方文字设计和编排研究”,拟招生名额5人;(非全日制)攻读(专业学位型)硕士研究生分为两个方向:视觉当代研究与视觉思想与艺术实践,拟招生名额4人。

中国美术学院视觉中国协同中心2018 年硕士研究生招生简章
(全日制)攻读(学术型)硕士研究生




视觉国学——艺术史与博物馆研




拟招生名额:2

研究方向简介:
注重艺术史学的基本训练,强调以文献和图像为双翼,关注中外艺术史研究发展脉络和前沿研究,要求学生具备艺术史等人文学科的基本素养,以恰当的语言来阐释艺术作品和艺术文献。另外,结合艺术博物馆或美术馆实践,训练学生如何与艺术作品、观众对话,如何在特定的空间和时间中有效地呈现艺术品,并达到较高的学术水准。

导师组:毕斐、史明理、蔡穗玲

毕斐
中国美术学院艺术人文学院教授。先后就读于山东大学、中国美术学院。师从中国美术学院范景中教授,获文学博士学位。主要从事中国美术史研究与教学工作,目前主持影印中国古代艺术文献的大型丛书。

史明理(clarissa von spee)
德国籍。现任美国克利夫兰艺术博物馆亚洲部主管。于德国海德堡大学东亚艺术史研究所获博士学位。曾供职海德堡大学东亚艺术史研究所、科隆东亚艺术博物馆、英国大英博物馆,主要负责中国书法、绘画、印刷品和中亚藏品。其专著《吴湖帆与二十世纪中国书画收藏》将由上海书画出版社发行中译本。

蔡穗玲(tsaisue-ling)
德国籍。德国海德堡大学哲学博士。曾供职海德堡大学东亚艺术史研究所,现为海德堡学术院“中国佛教石经”项目研究员,是中英双语版《中国佛教石经》的主要撰稿人。已出版博士论文《释氏源流:中国和朝鲜版刻插图研究》(the life of the buddha : woodblockillustrated books in china and korea)。


视觉国学——中国佛教美术研究



拟招生名额:1

研究方向简介:

“中国佛教美术研究”作为硕士研究生培养方向,旨在引导学习者通过对中国佛教美术(尤其是汉传佛教美术)作品的考察,来探讨佛教美术如何在佛教信仰系统内部和世俗美术外部这两种力量的共同作用下,不断在图式、风格、材料、工具、技术和观念上作出融会与变革努力的。另一方面,佛教美术对世俗美术产生的影响与促进也同样不可忽视,值得探讨。

指导教师:王霖
美术学博士,中国美术学院副教授,视觉中国研究院研究员。2004年任中国美院艺术人文学院讲师,2006年任《新美术》杂志编辑,现任中国美术学院视觉中国协同创新中心副主任。


视觉国学——
中国古代艺术史与设计史研究


拟招生名额:1

研究方向简介:
本方向为中国古代美术、设计史研究之综合与提升,侧重于运用历史文献,而非二手成果,以探讨物质文化的视觉表现本质及其可能形态。研究指导时,皆以经典文献整理为抓手,突出训练对各代文字史料的准确理解和阐释,尤为重视文史专业的复杂书写能力。具体研究选择,则多倾向于元、明、清至民国的断代式微观艺术史个案,并强调思想、精神于视觉现象中关键且真实的价值。


指导教师:连冕
1981年生,中国香港人,博士(2010年,北京,清华大学)。现为中国美术学院视觉中国协同创新中心专任教师(副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主要研究方向为中国古代艺术、设计的历史与理论,侧重礼经与礼制造物和传统社会治理方向,兼及历代罕传文献整理、近现代美术史和当代艺术批评,并国外设计实践成果引介等。代表作包括:古籍整理《〈工部厂库须知〉点校》、《〈天水冰山录·钤山堂书画记〉标校(暨综合研究)》、《〈天水冰山录·钤山堂书画记〉标校综合检索数据库》等,学术专论《王冕新证:一段不曾深入揭示的个人史》、《宋摹梁元帝〈职贡图〉与中古域外“冠服”》、《“礼”的造物运行——两个图式及一张逻辑演进表》、《“荆蛮”和“茅绥”:民族志里的“他者”》和《“圣数”与“纹章”:清代经学中的旗纛问题》、《旗纛之“巫”:礼制与纹样模式下的社会治理》、《“兵”、“农”与“医”、“工”:“古典设计管理”的“控制学”》、《以若所得,教若国人——〈郑可传略〉初纂》、《经济、掌故与何士晋——朱明万历末〈工部厂库须知〉编纂研究之一》等。具体承担国家及各级课题10余项,版行专书10余部,发表论文40余篇,迄今累计各类刊布约300万字。先后入选浙江省“新世纪151人才工程第3层次”、“之江青年社科学者行动计划”,浙江省教育厅“高校优秀青年教师资助计划”,中国美术学院“青年人才支持计划学术骨干”、“优秀青年学者培育对象”等名单。


(全日制)攻读
(专业学位型)硕士研究生



视觉当代——视觉中国创意媒体


拟招生名额:1

研究方向简介:
本专业以开拓新的教学方向与教育模式为使命,以培养具有整体构作能力的creator为教学目标。基于案例式研究,通过项目生产,以实践-教学-实践的方式展开学生的研究、项目管理、实施协作落地等能力的培养。


基于叙事工程(method storytelling)课程体系,展开家庭变迁,演化社会进程,建构媒介透视(media scenography)。对应空间和时间,呈现展开与演化。在空间媒介方向,此课程体系为“巨构”(megastructure);在时间媒介方向,课程体系为“剧集”(monumental series)。

“创意媒体”方向聚焦叙事工程课程体系的时间媒介方向,以“剧集”的creator为培养对象。通过对美、日、韩、港、国产的剧集案例进行研究,探索中国家庭变迁与社会进程的媒介呈现和视觉表达的模式。

导师组:姚大钧、牟森

姚大钧
媒体艺术家,声音艺术家,唱片制作人,策展人。美国柏克利加州大学艺术史研究所ph.d., a.b.d。现任中国美术学院开放媒体系主任,德国柏林科技大学 edgard varèse讲座客座教授。多年来透过策展、电台节目、网站及教学推动中国前卫音乐及新媒体艺术发展。曾经策划“北京声纳”、“台北声纳”、纽约/上海/香港“转速:中国声音艺术大展”、“声音分裂”、“迷因城市:骇进现实”跨媒体艺术节、“科际迷航:从av到vr”等国际新媒体艺术展览和演出活动。

牟森
中国美术学院跨媒体艺术学院媒介展演系主任,视觉中国协同创新中心创意媒体硕士生导师。曾经的戏剧导演,舞台作品有《关于<彼岸>的汉语语法讨论》、《与艾滋有关》、《零档案》、《红鲱鱼》等。近年来,致力于“重构”中国近代史“进程”和“变迁”的叙事工程。拓展了新创作品类“跨媒介巨构”,实践项目有2010上海世博会深圳案例馆《深圳,中国梦想实验场》(叙事总导演)、2013上海西岸建筑与当代艺术双年展开幕演出《上海奥德赛》(总叙事)、2016第十一届上海双年展终端站作品《存在巨链-行星三部曲》(总叙事)和2016剧集项目《天堂所允许的一切-九零后家庭编年史》(总叙事)。


视觉当代——空间生产的乡土实践


拟招生名额:1

研究方向简介:
空间生产的乡土实践乃为掌握中国都市化过程的核心,亦是理解中国于全球空间生产的差异再生产、治理与竞争、永续发展的关键。本专业强调空间生产理论、田野调查技术、实质规划实践的完整训练,针对中国乡土空间架构、风险、矛盾、变迁与文化活力,给出具体而多样的实践路径,创发新理论前沿,奠定未来中国竞争的基础。

导师组:黄孙权、李凯生

黄孙权
策展人,建筑学者,艺术行动者。台湾大学建筑与城乡研所工学博士。研究领域含括建築都市理论,媒体,社会艺术与网络文化。创办台湾最重要的另类文化刊物《破周報》,以及全球獨立媒體中心120个城市網絡(indymedia.org)之一的台湾独立媒体中心。策划与参加多项国际展览(法国亚维侬艺术季,台北双年展,中央美院美术馆双年展,深圳建筑城市双年展等),主持过建筑保存,社区营造,中央与地方层级的文化长期发展规划案等项目。现正进行的研究计画包含了亚洲田野计画─诸众之貌,台湾高雄的艺术合作社,以及中国电商社会淘宝村研究等。现为中国美院跨媒体艺术客座教授,网络社会研究所所长。代表著作:纪录片《我们家在康乐里》,专著《绿色推土机》,《无地之爱─在田野与社会中的田野》,《除非寻找美丽》,《建筑与乌拖邦》等。

李凯生
1968生,四川成都人。现任中国美术学院建筑艺术学院副院长、环境艺术设计系主任、教授。1990年,毕业于重庆建筑工程学院。个人研究方向跨越园林、城市和建筑之间,长期致力于西方建筑思想与中国本土传统的比较研究工作,致力于本土空间观念及其的现代性改造。长期关注以海德格尔为代表的欧洲现象学,为中国建筑现象学研究和新兴的“空间地理”学派的代表人物。


视觉当代——视觉思想与绘画诗学


拟招生名额:1

研究方向简介:
视觉思想与绘画诗学方向,强化艺术与思想的深度对话,强调视觉思想与绘画实践的双向研究与转化,一方面重视对西方视觉艺术传统的学习,又重视本民族文化精神的吸收,另一方面,重视绘画创作与基础理论研究,又重视当代绘画展览的策划实践,培养理论与实践复合型人才。

导师组:孙周兴、余旭鸿

孙周兴
1963年生,绍兴人。1992年获哲学博士学位;1996年起任浙江大学教授;1999-2001年为德国洪堡基金学者;现任同济大学特聘教授,中国美术学院讲座教授,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第七届学科评议组成员,同济大学校学术委员会副主任等。主要从事德国哲学和艺术哲学研究。著有《语言存在论》《后哲学的哲学问题》《以创造抵御平庸》《未来哲学序曲》《一只革命的手》等;主编《海德格尔文集》(30卷)、《尼采著作全集》(14卷)、《未来艺术丛书》等;编译有《海德格尔选集》、《林中路》、《路标》、《尼采》、《哲学论稿》、《悲剧的诞生》、《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权力意志》等。

余旭鸿
中国美术学院美术馆副馆长、教育部美术学教学指导委员会秘书长、中国美术学院油画系副教授、博士。主要从事美术馆学术策划与管理、美术学研究、绘画创作与理论研究等,主持多项国家级、省部级课题,策划了系列绘画研究展览。



视觉当代——空间设计与叙事工程


拟招生名额:1

研究方向简介:
本专业以开拓新的教学方向与教育模式为使命,以培养具有整体构作能力的creator为教学目标。基于案例式研究,通过项目生产,以实践-教学-实践的方式展开学生的研究、项目管理、实施协作落地等能力的培养。

基于叙事工程(method storytelling)课程体系,展开家庭变迁,演化社会进程,建构媒介透视(media scenography)。对应空间和时间,呈现展开与演化。在空间媒介方向,此课程体系为“巨构”(megastructure);在时间媒介方向,课程体系为“剧集”(monumental series)。

“空间设计与叙事工程”方向聚焦叙事工程课程体系的空间媒介方向,以“巨构”的creator为培养对象。通过对国内外博物馆、展览馆、艺术馆等各种展场的展示设计案例进行研究,探索城市公共空间巨构式的展示设计模式。


导师组:牟森、李凯生


牟森
中国美术学院跨媒体艺术学院媒介展演系主任,视觉中国协同创新中心创意媒体硕士生导师。曾经的戏剧导演,舞台作品有《关于<彼岸>的汉语语法讨论》、《与艾滋有关》、《零档案》、《红鲱鱼》等。近年来,致力于“重构”中国近代史“进程”和“变迁”的叙事工程。拓展了新创作品类“跨媒介巨构”,实践项目有2010上海世博会深圳案例馆《深圳,中国梦想实验场》(叙事总导演)、2013上海西岸建筑与当代艺术双年展开幕演出《上海奥德赛》(总叙事)、2016第十一届上海双年展终端站作品《存在巨链-行星三部曲》(总叙事)和2016剧集项目《天堂所允许的一切-九零后家庭编年史》(总叙事)。

李凯生
1968生,四川成都人。现任中国美术学院建筑艺术学院副院长、环境艺术设计系主任、教授。1990年,毕业于重庆建筑工程学院。个人研究方向跨越园林、城市和建筑之间,长期致力于西方建筑思想与中国本土传统的比较研究工作,致力于本土空间观念及其的现代性改造。长期关注以海德格尔为代表的欧洲现象学,为中国建筑现象学研究和新兴的“空间地理”学派的代表人物。


视觉当代——
东西方文字设计和编排研究


拟招生名额:1

研究方向简介:
当代中文环境下的平面设计,无时不需双语设计的要求。全球化的现状,需要更多能结合于拉丁文字的中文字体。东西文字在形态、组词、发音、书写和艺术表达上各有优点和限制。拉丁文字的设计需要汲取西方历史,以及西方当代设计师的实践经验;而中文字体则需要吸收和秉承传统书法的文字结构、笔画、可视性、阅读习惯、审美要求。该课题研究以东西文字艺术发展和设计历史为背景,实验性、实用性和审美协调为研究准则,注重设计实践和学术研究并行,探寻更符合时代需求、跨文化传播以及多样媒体形式的文字设计与编排。

指导教师:何见平
平面设计师、教授和出版人,柏林自由大学文化史博士,曾任教柏林艺术大学多年,现受聘中国美术学院教授和博士生导师。设计作品曾获200多个国际奖项。2017荣获德国国家设计奖。他的个展曾在德国、中国、日本、斯洛文尼亚、波兰和马来西亚等地举办。国际设计师联盟agi会员。



(非全日制)攻读
(专业学位型)硕士研究生



视觉当代研究(专业学位)
拟招生名额:2

研究方向简介:
参照“视觉当代——视觉中国创意媒体”方向与“视觉当代——东西方文字设计和编排研究”方向的介绍。

指导教师:姚大钧、牟森;何见平。


视觉思想与艺术实践

拟招生名额:2


研究方向简介:
视觉思想与艺术实践方向,强化艺术与思想的深度对话,强调视觉思想与艺术实践的双向研究与转化,以具象表现绘画、艺术现象学、空间建筑、策展实践等为重点研究课题,培养理论与实践复合型人才。

指导教师:中国美术学院艺术哲学与文化创新研究院导师组。


中国美术学院2018年攻读硕士研究生网上报名将于2017年10月31日截止,其中招生简章、(全日制)中国美术学院2018年攻读(学术型)硕士研究生附表、(全日制)中国美术学院2018年攻读(专业学位型)硕士研究生附表、(非全日制)中国美术学院2018年攻读硕(专业学位型)硕士研究生附表四份文件已上传百度云盘:【https://pan.baidu.com/s/1btafxg密码: ddmk】,可供下载阅读。如有报考相关疑问,也可拨打电话:0571-87164805,欢迎来电垂询。

下附:


中国美术学院
2018年攻读硕士研究生招生简章

一、培养目标

中国美术学院是教育部、文化部与浙江省政府共建的艺术院校,是浙江省首批重点建设高校,是我国最早开展研究生教育的高等学校之一。学校目前有艺术学理论、美术学、设计学、戏剧与影视学等四个一级学科硕博点,艺术硕士、文物与博物馆、风景园林等三个专业硕士学位点。 培养为社会主义建设服务,掌握本学科扎实的基础理论和系统的专业知识,具有创新精神和从事艺术研究、艺术教学、艺术管理、艺术创作(设计)能力的德才兼备的高级专门人才。

二、招生类型 2018年我院招收硕士研究生分为:

1、(全日制)硕士研究生:含(非定向)学术型硕士研究生和专业学位型硕士研究生。
2、(非全日制)硕士研究生:仅招(定向)专业学位型硕士研究生。

三、招生计划

2018年我院拟招收(全日制)全国统考硕士研究生总规模326名(其中含 “退役大学生士兵”专项计划5名),推免生招生计划及相关通知另发。 拟招收(非全日制)专业学位型硕士研究生总规模90名。 简章 布的招生人数仅供参考,最终录取人数以教育部实际下达招生计划为准。

四、学制

(全日制)硕士研究生学制三年;(非全日制)硕士研究生学制四年。

五、报考条件

1、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
2、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品德良好,遵纪守法。
3、身体健康状况符合国家规定的体检要求。
4、考生学业水平必须符合下列条件之一:
①国家承认学历的应届本科毕业生(含普通高校、成人高校、普通高校举办的成人高等学历教育应届本科毕业生)及自学考试和网络教育届时可毕业本科生,录取当年9月1日前须取得国家承认的本科毕业证书。
②具有国家承认的大学本科毕业学历的人员。
③获得国家承认的高职高专毕业学历后满2年(从毕业后到录取当年9月1日,下同)或2年以上,达到与大学本科毕业生同等学力,且符合招生单位根据本单位的培养目标对考生提出的具体业务要求的人员。
④国家承认学历的本科结业生,按本科毕业生同等学力身份报考。
⑤已获硕士或博士学位的人员。 在校研究生报考须在报名前征得所在培养单位同意。 ★“退役大学生士兵”专项计划硕士研究生的报考条件:应为高校学生应征入伍退出现役,且符合硕士研究生报考条件者。

六、报名

1、报名一律实行网上报名和现场确认(现场摄像)相结合的方式。
(1)网上报名
①考生须在2017年10月10日——31日(每天9∶00—22∶00)内报名,按报名网站的提示和要求如实填写本人报名信息。网上报名期间,考生可修改本人报名信息。(逾期不再补报,也不得再修改报名信息)
②考生网上报名考点必须选择“中国美术学院”,凡未按我院要求选择报考点的考生,报名信息无效。
③网上报名网址:中国研究生招生信息网,网址:http://yz.chsi.com.cn或http://yz.chsi.cn。
④考生要准确填写个人信息,包括对本人所受奖惩情况,对弄虚作假者,将按照《国家教育考试违规处理办法》和《2018全国硕士学位研究生招生工作管理规定(暂行)》进行处理。
⑤报名期间将对考生学历(学籍)信息进行网上校验,未通过网上学历(学籍)校验的考生应及时到学籍学历权威认证机构进行认证,在现场确认时将认证报告交报考点核验。在现场确认时未提供学历(学籍)认证报告的,原则上不予现场确认。
⑥报考“退役大学生士兵”专项硕士研究生招生计划的考生在报名时应选择填报“退役大学生士兵”专项计划,并填报本人入伍批准书编号和退出现役证编号。
⑦港、澳、台考生招生简章另发,详情见http://zb.caa.edu.cn/;外国籍考生报考我院详见中国美术学院国际教育学院网站:http://gjxy.caa.edu.cn 联系电话:0571-87164712,邮编:310002。
(2)现场确认
①时间:2017年11月8日—11日(每天上午9:00-11:30,下午1:30—4:30)逾期不再补办。
②现场确认地点:中国美术学院南山校区(浙江省杭州市南山路218号)。
③现场确认要求:
a、考生须提供下列材料:a、本人有效身份证原件;b、学历证书原件(普通高校、成人高校、普通高校举办的成人高校学历教育,应届本科毕业生持学生证,学生证上注册手续必须齐全);c、网上报名编号;d、报考“退役大学生士兵”专项硕士研究生招生计划的考生还应提交本人《入伍批准书》和《退出现役证》原件及复印件。
b、在录取当年9月1日前可取得国家承认本科毕业证书的自学考试和网络教育本科生,须凭颁发毕业证书的省级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办公室或网络教育高校出具的相关证明方可办理网上报名现场确认手续。
c、未通过网上学历(学籍)校验的考生,在现场确认时应提交学历(学籍)认证报告,以供核验。
d、所有考生均应对本人网上报名信息进行认真核对并确认,因考生填写错误引起的一切后果由其自行承担。
e、采集考生本人图像信息。
f、初试报考费:120元。

七、考试

(一)2017年12月14日-2017年12月25日,考生凭网报“用户名”和“密码”登录研招网下载打印《准考证》。准考证正反两面在使用期间不得涂改。专业课具体考试时间以报到时我院公布的考试安排表为准。
(二)入学考试分初试和复试,考生凭下载打印的《准考证》及有效身份证原件参加考试。
(三)初试时间、地点和科目 1、时间:2017年12月23日—25日。(专业课具体考试时间以我院公布的考试安排表为准)。 2、地点:中国美术学院南山校区,象山校区。 3、科目:见附件。
(四)复试(初试成绩达到我院复试要求的考生参加)
1、复试时间、地点与科目
(1)时间:初定2018年3月下旬左右,具体时间在中国美术学院招生网上公布。
(2)地点:中国美术学院南山校区和象山校区。
(3)科目:综合素质测试(含专业基础、专业能力、学术研究及外语水平等)。按本科毕业生同等学力身份报考的考生在复试时加试覆盖本科主干课程的美术史论知识、专业基础或写作等二门笔试科目。
2、复试考务费:120元(同等学力报考者170元)。

八、录取

1、根据国家下达的招生计划,按照考生入学考试成绩(含初试和复试),并结合平时学习成绩、业务素质和思想政治表现以及身体健康状况择优录取。思想品德考核不合格者,不予录取,具体录取办法详见《中国美术学院2018年硕士研究生复试和录取实施细则》。
2、录取的新生应按时报到。入学后由我院组织进行政治思想、业务水平、身体状况、学历学位证书等复查。不符合条件者,取消入学资格。如查实有弄虚作假、徇私舞弊等行为的,取消学籍。

九、学费

(全日制)学术型硕士研究生8000元/学年、专业学位型硕士研究生10000元/学年;(非全日制)硕士研究生20000元/学年。 因故休学、退学、经批准转学等提前结束学业的,将根据研究生在校实际学习时间、学习阶段、计退部分学费。

十、学历学位

我院正式录取的硕士研究生(包括全日制和非全日制)毕业时,根据其修业年限、学业成绩等,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发给相应的、注明学习方式的毕业证书;其学业水平达到国家规定的学位标准,可以申请授予相应的学位证书。

十一、就业

硕士研究生招生计划按就业方式分为定向就业和非定向就业两种类型。(非全日制)硕士研究生按定向就业或自主就业;非定向就业按所在招生单位推荐、本人与用人单位双向选择的办法就业。

十二、其他

1、我院今年不再设立单独考试,所有计划均纳入全国统考计划。
2、中国美术学院招生办地址:浙江省杭州市南山路218号,邮编:310002;
3、中国美术学院网址:www.caa.edu.cn;
4、咨询电话:0571-87164629。




为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