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传考研经验贴中大财新第二理性考研全攻略!_复试(考研经验贴在哪里找啊)





原标题:新传考研经验贴

| 中大财新第二:理性考研全攻略!





第6篇



来自瓦叔19全程班的喜宝师姐



1



我的基本情



原标题:新传考研经验贴

| 中大财新第二:理性考研全攻略!


第6篇

来自瓦叔19全程班的喜宝师姐

1

我的基本情况

本科211金融,跨考中大传设新闻与传播专硕(财经新闻方向),初试412分,政治73,英语84,专业一125,专业二130,排名第六;复试429.4分,总分841.4,排第二,现已拟录取。



2

择校

首先我是广东人,我倾向于留在广州。中山大学是华南地区数一数二的985院校,虽然中大新传名气还不及暨大,但是近年来快步追赶,发展的很快,渐渐走在学术潮流的前端,名气渐响。传设院院长张志安老师是新闻学界最知名的青年教师之一了,相信也是很多人选择报考中大的原因之一,我也很希望有机会能够在课堂上听到张老师讲课。另外中大财新也有比较吸引我的几点资源优势,一是中大财新最早是作为前任院长的胡舒立女士主张创办的,财新的老师基本都是经济背景出身,而且都在业内都积攒了比较丰富的工作经历,因而在实操上有比较丰富的经验;二中大传设院与法国斯特拉斯堡大学新闻教育中心合作创办有“欧洲财经新闻报道工作坊”,因而会有一些海外游学的机会。另外学院还有搭建一个自媒体平台谷河传媒,主要由财经新闻的同学负责运营同时进行新闻实训。综上各种因素,最后我决定选择了中大财新。

3

考情分析

目前是中大财新这个方向设立的第六年,过去五年报考人数都相对来说稳定在40-50+左右,算是比较冷门的,录取比例相对来说比较可观。但是今年报考人数激增到185人,竞争变得非常激烈,我到初试成绩出来之后才了解到这个情况,初试400+的接近20人,而且分差很小,每个名次基本都是相差1分,这也必定会让未来的报考形势变得比较难以捉摸。今年进入复试线的有60人,最后录取16人,比例大概是1:4,可以说难度提升了不少。

考题方面,初试专业课就已经强调了财新特色,除了专硕方向的一道选做大题之外,都是财新方向的专业题,跟普通的新传类考题有很明显的差别,考题是偏经济学而非新闻传播的,单纯考察新传的内容少之又少,这个特点在过去几年的真题中已经反映的很明显了。这就要求有一定的经济学基础或者是对财经新闻和热点有广泛的涉猎,不能用普通的新传考研备考套路去规划整个复习过程。因为我本科是金融的,所以专业课的题对我来说算比较友好,业务方面有一些欠缺,稍稍注意突破即可。今年的初试考题,题型上也有比较明显的变化,不太服从于过去几年的真题命制规律了,仅仅围绕往年的真题去准备是不太够的,我当时拿到试卷的时候也是有一点震惊,但是因为复习的时候也算比较全面,做题方面影响不大,所以备考的时候不能有太多侥幸心理,需要扎扎实实打好基础,才能够灵活应对题型变化。

复试方面,中大的复试和初试都是500分,复试往年有英语笔试(100分)+专业课笔试(100分)+面试(300分),今年直到考前三天我收到复试工作安排的通知才知道取消了英语笔试,把英语笔试改成了英语面试,可以看出学院对研究生英语水平的要求是越来越高了。因为财新方向的老师比较注重实践经历,所以我是一边实习一边准备复试,比较累,有条件的话最好自己先去提前去财经媒体实习一下充实充实自己的经历,避免复习时间紧的时候手忙脚乱。

复试分两天进行,第一天先进行笔试。专业课笔试是四道主观题,这个跟往年的情况差不多,2简答2论述,2个小时作答,整体难度不大,紧扣初试后到复试前的热点,只要有关注到就自然有话说。

笔试题大致回忆版:

1.列举5个改革开放以来对我国经济发展产生重要影响的标志性事件并做简要阐述。

2.甘柴劣火事件,谈谈你的看法

3.分析央行一月份降准的原因和对市场产生的影响

4.选择其中一个财经媒体(界面新闻,羊城晚报,财新传媒,21世纪经济报道,还有一个媒体忘记了),对降准事件进行报道。你要如何进行采访?并写出包含六个采访问题的采访提纲,包括新闻主题,采访对象,采访问题,采访提纲要符合所选媒体的特点。

复试英语面试跟中文面试是同一天同一场次连续进行的,面试抽签决定顺序,我也不知道是什么运气,60个人面试抽到了1号,面试前整个人相对来说就比较紧张,因为不知道面试会改成什么形式,所以争取用考前三天疯狂做了一些最后的准备。今年要求变得严格了很多,到面试候场的时候我们被通知不允许带任何资料进入面试场地,包括简历和作品集,虽然带了很多东西去,但我最后是空着手进去的。面试是1分钟中文自我介绍+7分钟中文对答+3分钟英文对答。幸好进去之后就没什么紧张感了,老师们都很好说话,面试主要是针对口头自我介绍发散提问,整个面试的氛围都是比较好的,对答也比较流畅,英语面时间也比较短,和老师聊了几句计时员就说到时了,出来之后就彻底松了一口气。

4

备考情况

我是去年6月份毕业的,7月份回到家里大概七月中正式开始复习,到考试为止正经复习的时间应该是大概6个月。整个过程我都是待在家里脱产复习,这有好有坏,好的是不容易受到外界干扰,也不会知道其他报考对手的复习情况,家里吃住条件也比学校好一些,不好的是如果自制力差的话容易懈怠,处理不好和家人的关系也会直接影响到复习,邻里也可能会难免产生一些噪音影响复习跟休息,因此需要好好权衡是不是适合待在家里复习。因为是毕业后才回家备考,家人给的压力也是很大的,所以学会去平衡这种压力也很关键。我算是自制力比较强的一类人,做起事情来比较专注,所以家里的环境对我来说比学校可能会好一些。

专业课

参考书目:

中大没有指定参考书目,以下是我用到的一些参考书目:

1、《大众传播理论:范式与流派》,刘海龙

2、《新闻学概论》,李良荣

3、《新闻理论十讲》,陈力丹

4、《网络传播概论》,彭兰

5、《财经新闻知与行:理论与实践》,龚彦方

6、《当代新闻编辑——从宏观思维到微观实践》,龚彦方

7、《财经报道概论(第二版)》,贺宛男

8、《财经新闻概论》,莫林虎

9、《国际财经新闻知识与报道(第二版)》,周乃菱

10、《财经新闻二十一讲》,沈颢

11、《中国新闻业年度观察报告(2018)》,张志安

12、《解析中国新闻传播学2018》,刘海龙,陈力丹

13、《新闻传播学热点专题知识图谱》《媒介热点透析与前瞻》,孙翔飞

14、《财经新闻评论案例教程》,刘晓红

纯新闻理论

因为我是跨考生,所以我不是第一时间就开始读财新的专业书,而是恶补新传专业基础。新闻理论方面,七月份的时候开始跟花花姐上新闻理论的班,花花姐的体系我觉得还是比较好的,吸收起来不是很困难,一开始我是被动去接收,复习到后期的时候我开始顺着当时花花姐的体系来捋线索,选择我需要的部分来进一步发散。新闻理论我觉得也没有太多特别需要深入理解的,关键还是去记忆,我是10月初开始背的,背诵默写了两轮左右。财新这一块考的内容不算很多,掌握程度不是需要太深。

财新对纯新闻理论内容的考察和关注对应参考书其实基本上逃不开龚彦方老师那本《当代新闻编辑——理论与实践》和陈力丹老师《新闻理论十讲》的内容,保险起见再用李良荣老师的《新闻学概论》补充一下就已经足够了。

财经相关知识的储备

而财经相关理论知识的储备,这块考察的内容是最多的。最重要的是龚彦方老师的那本财经新闻知与行,有时间再补充其他财经报道类的参考书。因为龚彦方老师写这本书的时候本身就有参考到一些前面提过的书目,所以内容覆盖的已经比较全面,没有看完其他的关系也不大。这本书我大概完整撸了4遍。最后一遍我用幕布梳理了一下这本书的内容,脉络就非常清晰。

以采访突破章节为例,我做的部分整理:



类似图中这种整理就可以在做财经报道的采访提纲或者报道策划练习的时候快速就事件来定位相关的采访对象,采访问题涉及的主要内容。在了解这个书的过程中要尽可能去思考书里的内容对业务实操写作到底有什么作用,而不是盲目去读。这样读一轮下来收获还是比较大的。这部分内容不仅仅对业务题有比较重要的知识储备意义,也是论述题主要考察的内容。

补充一些备考期间关注的媒体

财经方面我看得最多的是财新app和周刊,公众号是棱镜,ai财经社,界面,证券时报,经济观察报等;

偏金融的公众号是泽平宏观,中金宏观,图解金融,最帅的投资客(前面两个号是主要分析宏观经济形势,后两个号比较通俗活泼,适合没有多少金融基础的人去快速理解一些复杂的金融现象)。

还有,论述题一般不考察纯理论,需要去积累一些案例、新闻事件和热点,主要都是财经类的,这个整理考前最后做即可。所以我拉了两条线索,一条是对财新知与行书里出现的所有案例做一个整理;另一条是围绕财新周刊一年内的封面报道内容来整理新闻事件。这部分不需要做的很详细,主要是按照报道类型去整理,宏观、产经、公司、金融市场报道、环境报道、民生、健康传播等等,大概了解事情是什么,当提到报道类型的时候可以对年内和书本上出现的新闻事件进行对应就足够了。



业务练笔

我主要是结合往年的题目,主要花时间去练习采访提纲,报道策划和财经评论。今年初试最后没有考财经评论,一反常态考了消息改写,这个我没有太多准备,就是靠业务课的时候留下一点印象做的,有点可惜。选题一般都要多结合新近财经媒体的报道,可以精选分析前面讲过的一些媒体和公众号的报道。

采访提纲和报道策划我最常用的方法是逆向分析,一般我会选取棱镜的稿子或者是财新周刊的封面报道这种篇幅相对比较长,涉及的经济热点比较重要的文章来做分解,重点去分析文章的逻辑结构,试图倒推采访问题,还原一个报道策划出来,这种方法个人认为是很好用的,做了3篇左右就能够有一个质变,对一个报道有一个比较宏观,同时是基于问题视角的一个理解和把握,关于涉及的经济背景知识在另做一个整理。不要吝啬在这个过程上花时间琢磨,开始的时候琢磨得尽可能越详细越好。开始的时候要尽可能去顺着格式还原,后期没有时间可以不用过分拘泥于格式,把每个报道的采访问题和逻辑提炼出来就可以了。

这种倒推式练习比起海量阅读财经报道更经济,收效显著,但是要注意尽可能覆盖到你能想到的报道类型,通过分解这些报道来提炼各种类型的写作套路,框架,逻辑,不是花大量时间泛泛地去读同类型的报道。

财经评论主要是仿写,财新周刊的社论、编辑絮语,21世纪经济周刊的评论都可以作为参考,起初在很难形成自己观点的时候,就可以综合各种媒体的评论来积累对某个时间的看法,推敲这些观点是如何形成的,渐渐学会自己去分析。因为今年也没考,考情有变,未来考的可能性应该不大,所以不赘述。

传播学

这方面最初我可以说是一无所有的小白。财新虽然不是专门考太多传播学的内容,但是440开头有一道40分的必选大题就是纯传播学的题,因此也不能掉以轻心。传播学基础那本书我没有怎么看,我直接看的是范式与流派,刚开始看是觉得挺摸不着头脑,消化起来也比较困难,但是还是硬着头皮看了一遍。后来我开始跟瓦叔的课,觉得传播学真的很有意思,学得也很开心,到了每天都想听瓦叔讲课的程度哈哈哈。财新其实考传播学考的不深,所以能跟到瓦叔课上对普通新传学校的要求我觉得差不多了,课我基本上还是没有缺,遇到我觉得比较有意思的内容,虽然考试大概率是不考的,我也会愿意去深钻一下。复习到后期因为时间关系我基本上是跟着瓦叔课件走了,主要记忆课件上的内容,特别是到了冲刺阶段有分专题,选专题进行复习背诵默写已经够了,最后跟着框架图走不断去加深自己的记忆和体系。7月到10月对我来说是打牢基础的阶段,到了9月中的时候我把重心转移到背诵默写知识点上。

到了快要10月份,开始担心写题的问题,思考背了的内容怎么去转化,担心写了也不知道自己写得好不好,所以我在大概10月中的时候跟了一期瓦叔团队的批改服务,一个星期练一道题,总共交了4道批改作业,起初我想这个时候开始练习可能略早,因为内容还没有背完,但是其实真正冲刺起来时间真的过得很快,开始做论述题的时候也是一头雾水,慢慢才找到感觉,学姐每次的邮件批复也很详细,会批注告诉我做的好的地方是哪里,做的不好的地方有哪些,怎么样去修改,这个过程下来觉得提升是比较快。而且具体的批改思路都是瓦叔跟师哥师姐确定的,这一点也让我觉得很放心~很庆幸当时我还是有花这些时间练习,没背完所以也没有完全苛求自己闭卷,也正好根据反馈来调整我自己后续的背诵默写的计划和方案。

11月底的时候我才着手准备模拟,算是比较迟的。因为真题也不是很多,所以我只模拟了17,18年这两套。必须掐点做,考试的时候才对时间上有一个把握的意识。财新的题其实要写的篇幅没有其他专业的多,充分复习之后不用太担心自己时间不够写不完,最重要是基础要打好,尽可能做积累,争取考试的时候最快速调用这些积累。

英语

我的英语底子还不错,上大学也基本是在吃老本,六级是裸考过的,所以英语二准备起来压力不是很大。很多人倾向于选择大量练习英语一的题目再回头练英语二,认为这样难度上有一个断层,比较容易看到进步,我个人觉得这个做法不是特别经济。如果你时间充裕,你可以这样操作,但是如果有更多的时间,对于我这种跨考生来说还是会愿意放在专业课的复习上,所以我的英语复习必须讲究效率。

词汇方面我主要是两块,一块是整理真题里出现的生词和出现频率高的重点词汇,另一块是跟红宝书,以list为单位复习,每天一个list,我不太喜欢用手机记词软件,喜欢手写。我的习惯是每拿到一个list直接划掉认识的单词只记忆不认识的生词,不做重复记忆。筛选两轮下来其实需要记忆的词汇也不是太多。

我没有特别去买专项练习,买了三套完整的英语二真题回来练习。到初试的时候我大概基本做完了三轮。

阅读主要听 老师的方法论,掌握解题技巧,其次就是掐时间练习,每天保持一定的练习量来巩固手感。

翻译比较简单,我把英语二真题的全部翻译掐点练了一遍就没有再准备其他。英语二新题型也比较简单,只要抓住词汇复现,还要养成在题目中圈点勾画复现词的习惯方便答案对应跟检查就可以了。

完型虽然比较难,但是分值比较低,遇到非常难的直接过掉就算了,注意去整理一下真题里出现过的生词,一般这些单词的重复出现率都比较高,要做单独梳理。我自己是有做整理,在这个基础上,用 老师后来出的蹲坑系列的真题单词合辑来查缺补漏。

作文主要是背诵+默写,王江涛的那本作文书,如果没有时间琢磨就直接背范文就好了,小作文比较短,20分钟通常就能背完一篇,大作文相对来说长一些,40分钟左右背完。我一共背了20篇大作文,40篇小作文,背了之后要记得默写,默写才会真正在写的时候有印象,对文章的熟练程度需要到可以在脑子里分解每个句子随时根据不同需要调用到不同话题里。

最后模拟的时候注意练习作文的卷面,除了字迹美不美观之外,还要模拟答题卡上练习调节篇幅和字的大小,不然可能会出现字太大,位置不够写,或者字太小,写完还有很多空位,都会影响到卷面,一般字不丑的话练个两三次就能够把握这个度把握的很好了。

政治

我的政治73,不算特别高的,还可以。前期做了肖大大1000题之后,8月底开始补 的暑期班,相继做了优题库和真题集,跟了 的刷题班。到了后期冲刺跟押题,跟的是 。 的押题是最精炼的,答案质量也比较高,最符合踩点给分的要求, 的重点押的太泛,背起来很有压力。如果早一点知道的话我可能会更早选择跟 。冲刺的时候就是疯狂刷各种模拟卷的选择题,做 跟 的差不多了,其他的模拟卷质量一般般,到最后阶段每天晚上睡前最后一件事就是去刷一套选择题。我没有去模拟做大题,我个人觉得没必要。后期做的比较不够的应该是选择题错题集的整理,我还是在研友的提醒之下开始整理的,起步比较晚,所以去考试的时候没有完全消化好做过的错题。这个步骤是比较重要的,不要盲目去苛求题量,要回头整理做错的部分去记忆,不然容易出现二次三次做错同一个点的情况。

可能因为我是文科生,政治复习没有太大压力,分析题,背就完事了,越接近初试越要分配多一点时间去背诵分析题。 后期冲刺和押题的时候的答题框架挺好用的,背了知识点的基础上注意掌握结合运用就好,政治我是提前一个小时交卷的,难度真的不大。

5

心态

关于心态其实我有很多想说的,但是囿于篇幅说不了太多,说几个最重要的:

1、每个考研的人都不容易,所以当你觉得自己很辛苦的时候一定要想到你的竞争对手也不轻松,这样才能保持一个比较好的心理平衡。考研就是一场耐力战,看谁能坚持到最后,咬牙做下去就对了。

2、关于家人的压力。如果家里人不支持你考研,最好就不要选择在家里复习。如果家人对你百般呵护,为你的考研保驾护航,那就把这份压力努力转化成动力吧,让他们看到你的努力,看到你的责任感,看到你的付出,就足够了。

3、学会放松。考研是很需要长时间的耐力的,所以没日没夜蛮干是不太可持续的,我每天复习的时间最多不超过9个小时,晚饭后会跟家人散散步,也会抽空看看电视电影什么的。这个看个人,总之是要找到是适合自己的放松方式,适当抽点时间做自己喜欢做的事情,不要把所有时间都用在复习上,这样坚持不了很久,会很累的。学会发泄,不憋着,有不开心就要第一时间释放出来,不要累积。困难的时候可以跟亲密的朋友或者家人多敞开来聊聊,找到一个理解你的人很重要。

4、关于仪式感。很多人会跟风用一些计时软件或者是在各种平台上打卡,但每天复习多少时间其实不是最重要的,重要的是一天下来真正有多少收获。笔记不需要做的很花里花俏,很华丽,笔记不是手账,应该是 助自己建立知识框架、体系、梳理线索、记忆的工具,所以自己能看懂就足够了。哪怕是一些很随意的简写也没关系,笔记讲究的是效率不是排面,不要试图想要从花花绿绿的笔记里找到什么满足感,这样费时间,实际意义也不大。思维导图类软件很适合用在文科考研的复习里,好好琢磨一下怎么使用,不仅仅能省下很多时间,自己搭建一个属于自己的学习体系也比照搬别人的好得多,我不喜欢用别人的笔记,所以我没有用到任何师兄师姐现成的笔记,都是自己整理的。用好to do list,每天明确自己一天下来要做什么,我一般习惯每天和每十天一个to do list,不定时去调整自己的进度,尽量做到当日事当日毕。

5、关于竞争心理。我自己是一个比较容易受到别人影响的人,所以我备考过程中比较自闭,不关注其他人的进度如何,所以也不会被这些东西影响到自己的复习情绪,保持住自己的节奏是最重要的。但这要求我自己对自己有一个全盘的规划,因为失去对照的同时往往容易把握不好进度,所以要不定时做检查自己完成的情况,跟进计划。

6、关于毕业后考研或者是二战心理。我不算是真正意义上的二战,第一年准备的很随意,也没有去考试,所以到了毕业后才正经计划准备考研。但考研这一年对我来说意味着很长一段时间停摆,需要忍受很多来自同龄人的落差感,来自亲人的压力,也要努力说服自己耐住寂寞,目光放在脚下的路。我关掉了朋友圈,在这个过程也很少跟过去的同学联络。当我状态不好的时候我会选择大肆放松一场,调整好心态再回到复习中去,不会由着自己状态不好还一头扎在学习里。

6

最后的碎碎念

我其实是一个很爱哭的人,但是考研这段时间,我很少哭,当我明确我自己想要什么的时候,我就会努力让自己变得更强大。考研对我来说,是人生重新一次起跳,是个新的开始,可以让我真的丢下以前的那些不甘、绝望和挣扎,为了看到更大更远的世界而埋头努力,而我做了这么多努力,都是为了让那一天用力敞开手来拥抱我。

初试那两天天气并不算好,但我觉得自己发挥得不错,走出考场的时候觉得自己终于给了自己一个交代,很满足。这种心情只有坚持到最后的人能明白,这种感觉很奇妙,为了让我的人生走出既定的轨道,变得有一点点不同,我终于走到了这里。

最后了,拿出备考的时候读过的一段很好的话,用来和各位共勉:「既然青春是一场“无论做什么都觉得是浪掷”的憾意,那么,何不反过来想想,也几乎等于“无论诚恳地做了什么都不必言悔” 」。

期待明年能够听到来自你的好消息。

喜宝

20190326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责任编辑:


为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