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硕学制延长,“逆向考研”频现



??专硕学制延长,“逆向考研”频现

南京邮电大学图书馆内,考研学子正在紧张备考。 学校供图

□ 南京日报/紫金山新闻记者 何洁 实习生 王蓼汀 吕翔新

又到考研季,还有一





??专硕学制延长,“逆向考研”频现

南京邮电大学图书馆内,考研学子正在紧张备考。 学校供图

□ 南京日报/紫金山新闻记者 何洁 实习生 王蓼汀 吕翔新

又到考研季,还有一个月,将迎来2023年全国硕士研究生招生考试初试。这几日,考研的相关话题持续升温,牵动着考生的心。据已公布的数据显示,不少高校考研报名人数普遍上涨,专业硕士报考热度不减。在扩大专硕培养规模的同时,不少高校将专硕延长至3年,探索与学术硕士不同的培养模式。今年,“逆向考研”一词频频进入大众视野,非“双一流”建设高校成为考生新选择。

专硕占比逐年提升

多所高校专硕学制调至3年

马圣新是东南大学建筑学院2021级专业硕士,当初在选择考研方向时,他毫不犹豫地选择了专硕。在他看来,专硕和学硕的人才培养模式和侧重点不同,比起钻研学术,自己更偏向于实践。近年来,专硕热度持续走高,和马圣新作出相同选择的考生不在少数。

中国教育在线发布的《2022年全国研究生招生调查报告》显示,硕士研究生招生总人数中,专硕招生人数增长明显。从2011年的15.8万人增长到2020年的60.2万人,专硕招生人数增长近4倍。2017年起,专硕招生人数首次超过学硕,并持续高速增长。在近10年的硕士研究生招生中,专硕占比逐年提升,2020年占比超过60%。预计到2025年,将扩大到总规模的2/3左右,成为未来考研的报考主流。

一直以来,专硕的学制大多是2年或2年半,陆续有不少高校延长至3年,今年也有多所高校作出调整。记者梳理发现,从2023年开始,南京师范大学的国际商务、汉语国际教育、翻译、新闻与传播4个专业学位拟更改为3年。南京大学全日制专硕学制为2年的仅剩5个专业,其他学制均为3年。河海大学除工商管理等6个专业学制仍为2年外,其余全日制专硕都已经采取3年学制。东南大学、南京工业大学等高校的专硕已全部实行3年学制。

“原来的2年学制内,同学们要完成规定的课程学习,要完成专业实践,要进行论文的选题和研究,有较大的挑战。”东南大学研究生院培养办公室主任陆建表示,学制改为3年以后,各个培养环节能够做得更扎实,更从容,有利于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东大的专业学位研究生选修课中,有50%都是实践类型的课程,我们邀请了大量企业专家授课,包括研讨课、案例课、实训课等;我们还要求学生到企业、实际的生产部门、工程现场去开展科研实践,更加深入地去思考,提出工程问题的解决方案,更有利于他们的成长发展。”

从“挑学校”到“挑学科”

“逆向考研”打破唯名校论

王正本科毕业于南京信息工程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今年9月,他入学武汉科技大学,成为该校国家环境保护矿冶资源利用与污染控制重点实验室张一敏团队中的一名研究生。王正告诉记者,之所以从“双一流”建设高校报考到普通院校,是因为本着“选择团队和老师比选学校更重要”的想法,在上网查询过相关资料后发现,张一敏教授团队的科研实力很厉害,于是便选择了武汉科技大学。

记者了解到,武汉科技大学3188名2022级硕士新生中,来自双一流高校的有64人。昆明理工大学有92名研究生新生来自985高校,包括北京大学、西安交通大学、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等。这样的现象被称为“逆向考研”,通俗点来说,就是考生在报考院校时选择一些不如自己本科的学校读研。

南京工业大学研究生院副院长蒋刚告诉记者,每个学校都有自己的特色和优势学科专业。以南工大为例,学校的化学、材料学科都进入了ESI(基本科学指标数据库)综合排名全球前1‰,化学工程、生物工程、土木工程等专业实力强劲,就业率也很高。“学校每年的研究生新生中也有部分来自双一流高校,选择‘逆向考研’的考生并不是冲动下作出的决定,大多都是根据自身能力和未来的职业规划,结合报考院校的特色优势学科专业作出的选择。”

业内人士认为,从某种程度上,逆向考研也是从“挑学校”到“挑学科”的观念转变,打破唯名校论,如今,很多非双一流高校都在走“专而特、专而精、专而优”的路线,跟名校的同类学科相比很具竞争力。

相关新闻

考研越临近,网络平台上关于考研的热点话题就越多。专家提醒,考生应警惕“贩卖焦虑”的情况。

据教育部公开数据,2016年以来,我国硕士研究生招生考试报考人数呈不断上升趋势,其中2022年全国报考人数为457万,较2021年增加21%。考研人数持续增加的原因是多方面的,首先是高校本科毕业生逐年增加,再加上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就业压力增加、出国留学风险加大,为追求更高层次的知识水平,提升自身素质和能力,增强就业优势,更多本科毕业生加入了考研的队伍。

南京邮电大学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中心教师杨诗露建议,在备考过程中,考生要学会自我赋能,梳理和区分考研过程中可控和不可控的因素,忽略“人数增加”“难度提升”等不可控因素,将注意力集中在自己可控的部分。

“对于缓解考场上的压力,首先要给予自己一定的心理暗示,告诉自己焦虑很正常,这是我们的身心在为当前的挑战做好准备。其次,虽然深呼吸听起来简单,却是考场焦虑的‘急救包’,大家可以试试花2到3分钟深深地吸气和呼气,让自己快速平静下来。”杨诗露说。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为您推荐